第七章测试
1.

在中国思想史上,对仁、义的内外之争曾形成三种典型的仁义观,那就是告子的“仁内义外论”,()的“仁义俱内论”和董仲舒的“仁外义内论”。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孔子
答案:C
2.

下列哪个不属于殷周至春秋时期“义”字的含义。()


A:仪式 B:美好 C:仪容 D:正义 3.

“义”字具有“仁义”“正义”的含义产生于下列的哪个时期?()


A:战国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西周 4.

下列哪句话中的“义”表示“仪容”的意思。()


A:尚考太室之义,唐为虞宾。 B:宣绍义问。 C:章义瘅恶。 D:共(恭)明德,秉威义(仪)。 5.

孔子面对变化了的社会矛盾,提出()的思想,就是想通过具体的政治行动来落实“礼”的要求,使“礼”的规则约束转变为“义”的具体行动,突出“义”的实践性特征。


A:因势制宜,经权结合,唯变所适 B:礼以行义 C:见利思义 D:君子喻于义 6.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变化,呈现了“名实相怨”即名不副实的矛盾。所以孔子认为要治理好卫国,必须从()开始。


A:正言 B:正行 C:正名 D:正心 7.

一般说来“义”是用来(),“利”是用来()的。


A:教民  保民 B:教民  养民 C:保民  用民 D:养民  教民 8.

“上我下心”从心,说明“义”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更是仁内在的德性、心性,这是孔子“仁义内在”思想在文字中的生动体现。()


A:错 B:对 9.

孔子认为“义”和“利”不是对立的观念和实体,而是相生相承的包容关系。()


A:对 B:错 10.

孔子认为行大利大义之举就是仁义之举。()


A:对 B:错 11.

孔子义利观上的重要特征是把私利看作大义。()


A:错 B:对 12.

殷周以至春秋时期的“义”并未产生“仁义”“正义”的意思。()


A:错 B:对 13.

“义”字出现的比较早,最早见于西周金文。()


A:错 B:对 14.

“义”字的篆文字形与甲骨文、金文的字形一脉相承,均从“我”从“心”。()


A:对 B:错

温馨提示支付 ¥3.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131)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