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著名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的作者是郭小川。 ( )

  2. 答案:错
  3. 在1951年开展了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

  4. 答案:对
  5. 刘世吾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组织部副部长,也是作品成功塑造的官僚主义者的典型。 ( )

  6. 答案:对
  7. 《白鹿原》的作者是张炜( )。

  8. 答案:错
  9. 王利发是《龙须沟》话剧中的主人公( )

  10. 答案:错
  11. 《班主任》是作家刘心武的作品。( )

  12. 答案:对
  13.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 )。

  14. 答案:《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15. 《铁木前传》的主要人物有( )等。

  16. 答案:小满儿###黎老东###傅老刚
  17. 自1957年下半年开始,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创作有( )。

  18. 答案:《茶馆》###《蔡文姬》###《关汉卿》###《胆剑篇》
  19. 杨朔散文的主要作品有( )等。

  20. 答案:《雪浪花》###《茶花赋》###《荔枝蜜》
  21. 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的表现农业合作化的话剧主要有( )。

  22. 答案: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
  23. 《沙家浜》“智斗”一场的主要人物是( )。
  24. 以下人物不属于小说《青春之歌》的是( )。
  25. 80年代中期以后的话剧创作以其稳健的步伐开始把本期话剧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是由于哪两种因素的结合( )。
  26. 1980年5月7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的作者是( )。
  27. 1978年北岛、芒克等人在北京创办了以下哪一个刊物,以民间文学刊物的形式集结了一批青年诗人( )。
  28. 王蒙12岁起就“奉为圭臬”的苏联小说是( )。
  29. 解放后,老舍的创作主要集中于戏剧方面,( )既是他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30. 新时期作家中,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继承鲁迅遗风的是( )。
  31. 《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 )等。
  32. 以下革命军事题材小说中,富于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的是( )。
  33. 莫言的成名作是( )
  34. 1977年底,刘心武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的短篇小说是( )
  35. 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同性恋的赞美态度的( )。
  36. 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人是( )
  37. 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最突出的特征便是( )的兴起,它迅速成为诗歌的主导性潮流。
  38. 以下哪个诗人不属于“第三代诗人” ( )。
  39. 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 )。
  40. 1968年发表《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两首诗的朦胧派代表诗人是 ( )。
  41. “归来诗人”是由( )复出后的第一本诗集《归来的歌》而得名的( )。
  42. 1980年,《福建文学》开辟了“新诗创作问题”专栏,主要讨论对象是( )。
  43. 研究者林非在充分考察新时期散文创作局面后,满怀激情地指出“一个散文创作的新时期已经到来了,这个时期指的是( )。
  44. 因具有朦胧的奴性视野而受到批判的《百合花》的作者是( )。
  45. 王安忆以南昌,陈卓然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为主要人物的成长小说是( )。
  46. 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 )。
  47. 被评论家冯雪峰誉为“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这还是第一部”的作品是( )
  48. 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作者是( )。
  49. “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中,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形式的优秀话剧是( )
  50. 以下诗人不属于“归来的诗人”的是( )。
  51. 茹志鹃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 )
  52. 张中行在《负暄琐话》等著作中,以闲话风的笔致,谈知识,谈人生,谈日常伦理。( )
  53.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散文集是90年代文化散文的扛鼎之作。( )
  54.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属于90年代大文化散文。( )
  55. 较早的对余秋雨散文从否定角度入手,进行批评的是朱国华的( )。
  56. 以下属于90年代散文创作主要类型的是( )。
  57. 《文化苦旅》较之后来的《千年一叹》,文辞上苦心经营,字句精雕细琢,具有高度修辞性。( )
  58. “90年代诗歌”,可以认为是一种缺乏“运动”和“事件”等外部特征,更倾向以写作态度和作品体现诗人的存在方式的文学现象。( )
  59. 步入90年代,诗歌创作状况最大的变化是从“中心”走向了“边缘”。( )
  60. 西川的《帕斯捷尔纳克》以个人的睿智和忧伤体认了一个时代苦难的形象。( )
  61. 80年代末西川等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知识分子写作”这一诗学命题。( )
  62. 以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 )为标志,王家新的诗歌创作在90年代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63. 骆一禾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呈现了一种“深度意向”。( )
  64. 80年代初,女作家并不以性别群体的面貌出现。( )
  65. 王小波是“痞子文学”的代表作家。( )
  66. 王安忆发表了引起众多争议的性题材作品“三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小城之恋》。( )
  67. 池莉的《一地鸡毛》是新写实的经典文本。( )
  68. 池莉1987发表的中篇小说( ),一直被作为新写实小说的经典作品,与其后发表的《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一起被称为“人生三部曲”。
  69. 以下( )属于“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征。
  70. “人文精神”讨论被疑为针对王蒙1993年发表在 《读书》上为王朔小说“辩护”的文章( )而发起。
  71. 在90年代复杂的文化语境中,由于社会现实的变动以及文化空间的重新分割,知识分子的时候角色和文化功能在逐渐“边缘化”。( )
  72. 后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
  73. 较早讨论“人文精神”的文章是《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 )
  74. 90年代文化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识分子群体价值立场的分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文化论争。( )
  75. 90年代形成了主流政治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形态。( )
  76. 叶至诚的( )成为了新时期以来散文个性解放的宣言。
  77. 《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 )
  78. 80年代最典型的散文类型是老作家的散文。( )
  79. 《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后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病中集》( )共五集,统称随想录。
  80. 巴金的《随想录》一直坚持讲真话抒真情。( )
  81. 巴金的《干校六记》展示了一个个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理轨迹。( )
  82. 《桑树坪纪事》由杨健、陈子度、朱晓平等人根据朱晓平的“桑树坪系列小说”——改编( )。
  83. 《陈毅市长》是最早引起社会关注的探索戏剧。( )
  84. ( )被称为是“多场现代悲喜剧”。
  85. 1988年何冀平编剧的《天下第一楼》继承并发扬了老舍所创造的“京味儿”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 )
  86. 《于无声处》和《曙光》的问世,标志着话剧创作的再生。( )
  87. 高行健提出“我们在戏剧观上既不必拘泥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现方式,也不必受易卜生的剧作结构的约束,大可以广开思路,在艺术上做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 )
  88. ( )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
  89. 物我对应的诗意构成方式,是牛汉八十年代作品的基本形态。( )
  90. 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都是支持朦胧诗的。( )
  91. 海子的小诗和大诗有( )的共同特点。
  92. 于坚的《有关大雁塔》较为鲜明的体现出对英雄和文化的颠覆与解构。( )
  93. 舒婷的成名作《致橡树》表达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念。( )
  94. 以下作品中,属于改革文学的是( )。
  95. 茹志鹃于1979 年2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红豆》,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
  96. “寻根”一词的出现,最早来自于李陀的文章《创作通信》,在信中李陀热切表达了对文学的文化学根基的关注。( )
  97. ( )常被看成“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
  98. 刘索拉的《无主题变奏》是最早引起反响的现代派小说。( )
  99. 汪曾祺的小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特征。( )
  100. 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方法年”、“观念年”。( )
  101. 有关“文学主体性”问题的大讨论是80年代前期在文艺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观念论争。( )
  102. 韩少功在( )一文中说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103. 新时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之后的第三个文学时期。( )
  104. 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的( )一文。
  105. 新时期文学的前奏可以上溯到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
  106. 《养花》的作者是( )。
  107. 1961年,邓拓以马南屯的笔名在《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副刊辟“燕山夜话”专栏发表杂文200余篇。( )
  108. 纪实性散文的题材包括( )。
  109. 杨朔的散文注重描写新生活、新时代的绚丽色彩。( )
  110. 秦牧认为散文应该“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 )
  111. 吴南星是吴晗、邓拓、廖沫沙的集体笔名。( )
  112. 《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其重要特征是( )。
  113. “第四种剧本”的突破表现之一是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 )
  114. 《关汉卿》采用“戏中戏”的结构,通过关汉卿创作《窦娥冤》来反衬、塑造关汉卿的形象。( )
  115. 进入新时期后,戏曲改革的时代内容和特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
  116. ( )是田汉的一贯做法,也是他的拿手好戏。
  117. 从1954年春天开始出现的“第四种剧本”便是“双百方针”在文艺界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成果。( )
  118. ( )常常被人们称为“战士诗人”。
  119. 阮章竞是著名的“石油诗人”。( )
  120. 《新华颂》的作者是( )。
  121. “新民歌运动”的背景是大跃进。( )
  122. 1955年郭小川创作了《雷锋之歌》组诗,确定自己在诗坛的地位。( )
  123. 《望星空》其实在思想和艺术之间是一个分裂的文本,尽管诗人的本意是通过“先抑后扬”方式去抒发正确的思想情感。( )
  124. 以下作品中,属于李准的作品是( )。
  125. 柳青的《红旗谱》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活化石”式的代表作。( )
  126. 赵树理的《三里湾》反映了农村合作化。( )
  127. 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被认为是“干预生活”的代表性作品。( )
  128. 杨沫的《青春之歌》采取了革命叙事与爱情叙事并置的写法。( )
  129. 《青春之歌》的独特之处在于( )。
  130. 胡风倡导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体的“自我扩张”与 “自我斗争”。( )
  131.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
  132. 周勃的《论“文学是人学”》、巴人的《论人情》等,联系理论和创作实际,对文艺与生活、服务对象与描写对象等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表现出积极的探索精神。( )
  133. 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 )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134. 1958年,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 )
  135.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的方针。
温馨提示支付 ¥5.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1)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