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内容已经过期谨慎付费,点击上方查看最新答案

内经选读

  1. 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五味入口,藏于( )

  2. A:大肠 B:脾胃 C:肠胃 D:胆胃 E:小肠
    答案:肠胃AI参考:正确选项是B:脾胃。原文《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提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说明五味入口后,经过消化吸收后,会储存在脾胃之中。因此,选项B“脾胃”是正确答案。其他选项如大肠、肠胃、胆胃、小肠都不是正确的答案。'
  3. 据《灵枢·水胀》,肤胀与鼓胀的症状相同点是( )

  4. A:腹筋起 B:色苍黄 C:腹胀身皆大 D:按其腹窅而不起 E:皮厚
    答案:腹胀身皆大
  5. 根据《素问·五脏别论》,关于五脏的生理功能,下列哪项最为准确( )

  6. A:泻而不藏 B:传化物而不藏 C:藏神 D:实而不满 E:藏精气而不泻
    答案:B.满而不实AI参考:正确答案是B:传化物而不藏。根据《素问·五脏别论》,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物,是指饮食精微及糟粕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所以选B。其余各项都与五脏的生理功能不符。A项“泻而不藏”是六腑的共同特点,并非五脏的特点;C项“藏神”是心的主要功能,并非五脏的特点;D项“实而不满”是胃的主要功能,并非五脏的特点;E项“藏精气而不泻”是肾的主要功能,并非五脏的特点。'
  7. 《灵枢·本神》篇指出,肝藏血,血舍( )

  8. A:神 B:魂 C:意 D:魄 E:志
    答案:魂
  9. 据《素问·举痛论》,惊则( )

  10. A:气缓 B:气上 C:气乱 D:气结 E:气泄
    答案:气乱
  11. 《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代脉病变是由于( )

  12. A:病进 B:血少 C:气衰 D:气滞 E:气少
    AI参考:正确答案是E:气少。原文“夫代则少之乘之,邪气入也。留而不去,传舍其输”。此段描述代脉是因为阳气虚弱所致。文中提到的“代脉”是由阳气的少而形成的一种疾病特征。而代脉是由阴血充盛则缓和阳气的充盛,可以分析代脉之脉不似无病的数,是有停止的意思。脉动的形状要加以诊断病的情况的话,要从和象顺逆以及望色的病患五脏安在时定它们的色气相生与否来做具体的诊脉、四诊、八纲等等知识入手的全面分析和推测结果加以定性定性。《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代脉是由于阳气衰少所致,故选E。'
  13. 据《素问·举痛论》,引起“气泄”的原因是( )

  14. A:卒惊 B:过劳 C:热邪 D:寒邪 E:悲伤过度
    AI参考:正确答案是E:悲伤过度。《素问·举痛论》中提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其中,“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伤会消耗人体之气,引起“气泄”。因此,选项E悲伤过度是引起“气泄”的原因。其他选项如卒惊、过劳、热邪、寒邪、惊恐等不会引起“气泄”。'
  1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之“能”与下列何字通借( )

  16. A:罷 B:胎 C:罢 D:熊 E:耐
    AI参考:正确选项是“罢”字。这句话的意思是,阴阳是万物生成的原因。这里的“能”与“罢”是通借关系,表示“起因”的意思。因此,选项C“罢”字符合题意。'
  1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形不足者”的治法是 ( )

  18. A:温之以气 B:升提补气 C:食养尽之 D:补之以味 E:充养精气

  19. 《生气通天论》“煎厥”的病机是 ( )

  20. A:血随气逆 B:阳亢精绝 C:阳气偏阻 D:邪热久羁 E:痰蒙心窍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血随气逆。原文中提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意思是大怒导致阳气损伤,阳气损伤则血随气逆,从而出现“煎厥”的病机。因此,本题答案为A。'
  21. 《素问·水热穴论》中“胃之关是”( )

  22. A:魄门 B:肾 C:小肠 D:咽 E:大肠

  23. 据《素问·咳论》,从咳的发病原因看,与咳嗽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

  24. A:脾与胃 B:心与小肠 C:肝与胆 D:肾与膀胱 E:肺与胃
    AI参考:正确答案是E:肺与胃。《素问·咳论》中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的发病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但咳嗽最主要的病因是肺气失宣,胃热上逆,所以与咳嗽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肺与胃。因此,本题答案为E。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阅读中医书籍,以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
  25.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结者”采用的治法为( )

  26. A:削之 B:润之 C:攻之 D:除之 E:散之

  27. 《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主地气“的是( )

  28. A:喉 B:脾 C:五脏 D:胃 E:咽
    AI参考:正确答案是D:胃。\r该题干中提到了《素问·太阴阳明论》,它是研究人体脾胃功能及其疾病治疗的专著。在该篇中明确提出:“阳明者,宜多食粳米、枣、薯之类;太阴者,宜多食大豆黄卷,麻子、乡村时,醯酢之类。”这都说明了它对于饮食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疾病的辨证论治方面的精辟论述。该段内容说明的主要是一身气机的变化过程,说明人体的阳气由于过食膏粱厚味之品,极易内迫于脾胃而困阳明化燥结热。说明的是“阳明主燥”,此燥主由于“地气”熏蒸所致。那么这里的“地气”就是指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也就是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因此,本题答案为D。其他选项如喉、脾、五脏、咽等与该段论述内容无关。以上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中医相关文献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29. 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脾气实的症状是( )

  30. A:腹胀、二便不利 B:恐惧 C:四肢痿废不用、五脏不安 D:悲伤 E:笑不止

  3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虚宜掣引之”,“掣引”是指( )

  32. A:利尿之法 B:荡涤疏利之法 C:涌吐之法 D:导引、按蹻之法 E:益气升提之法

  33. 据《灵枢·营卫生会》,老人夜不瞑的原因是( )

  34. A:心气不足,心神失养 B:心肾亏虚,水不济火 C: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 D:年老体弱,肾气不足 E:肝火旺盛

  35. 《素问·调经论》认为“五脏之道,皆出于____ ,以行血气” ( )

  36. A:血脉 B:宗气 C:经隧 D:肝脏 E:营气
    AI参考:正确答案是E:营气。《素问·调经论》中提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调节,都是通过经隧(经脉的隧道)来实现的,以运行气血。因此,选项E“营气”是正确答案。'
  37. 据《素问·热论》,“身热少愈”是由于( )

  38. A:少阳病衰 B:少阴病衰 C:阳明病衰 D:太阴病衰 E:太阳病衰

  39. 《素问·平人气象论》认为“平人之常气禀于”( )

  40. A:三焦 B:肺 C:肾 D:胃 E:心
    AI参考:正确答案是C:肾。《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提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常气禀于肾。”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正常的呼吸之气,是由胃来禀受的;而人体正常的元气,是由肾来禀受的。因此,本题答案为C。'
  41. 根据《灵枢·大惑论》论述,目者( )

  42. A:诸脉皆属也 B:五脏六腑之精也 C:宗脉之所聚也 D:肝之精 E:神之牖
    AI参考:正确答案是C:宗脉之所聚也。根据《灵枢·大惑论》论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即眼睛是宗脉的聚集之处,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43. 《灵枢·本神》提出“心”的概念是( )

  44. A:随神往来者谓之 B:生之来谓之 C:两精相搏谓之 D:所以任物者谓之 E:并精出入者谓之

  45. 《素问·经脉别论》“府精神明,留于四脏”之“四脏”是指( )

  46. A:心肺肝肾 B:心肝脾肾 C:肺肝脾肾 D:心肺肝脾 E:心肺脾肾

  47. 《灵枢·本神》提出“并精出入者谓之” ( )

  48. A:神 B:魂 C:志 D:魄 E:意
    AI参考:正确答案是D:魄。《灵枢·本神》中提出“并精出入者谓之魄”,并精是指精气与神气相合,出入是指魂魄出入于形体。故选D。'
  4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湿邪胜的主要见症是( )

  50. A:弛缓 B:濡泻 C:首如裹 D:拘挛 E:水肿
    AI参考:正确选项是E:水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湿胜则濡泄,甚而身热,体重,烦冤,甚则喘喝,汗出,而反恶寒也。”其中,“濡泄”指的是湿邪过胜的腹泻症状,“甚而身热,体重,烦冤”描述的是湿邪过胜导致的身体发热、身体沉重、烦躁不安的症状,“喘喝,汗出”描述的是湿邪过胜导致的气喘、出汗的症状,“而反恶寒也”描述的是湿邪过胜导致的怕冷的症状。而水肿是湿邪过胜导致的另一种常见症状。因此,选项E“水肿”是正确答案。'
  51.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升降息,则”( )

  52. A:灾害至矣 B:气立孤危 C:生化息矣 D:神机化灭 E:而变作矣
    AI参考:正确答案是C:生化息矣。《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其生生者,天之功神乎其微,此之谓微明。升降息,则气不通,升降滞,则神机化灭。”因此,该空需要填入的是“升降”的功能。而选项中只有C选项“生化息矣”符合这一描述。其他选项如灾害至矣、气立孤危、神机化灭、而变作矣等与原文意思不符。因此,答案为C。'
  53. 据《灵枢·营卫生会》,人体营卫之气大会的时间是( )

  54. A:日入 B:夜半 C:平旦 D:日中 E:日西

  55.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导致“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的病因是( )

  56. A:因于寒 B:因于气 C:因于风 D:因于暑 E:因于湿

  57. 《素问·五脏别论》中“魄门亦为五脏使”的“魄门”指:( )


  58. A:气门 B:肛门 C:玄府 D:汗孔

  59. 《素问•热论》中六经病涉及的证候是( )

  60. A:寒证、虚证 B:实证、寒证 C:实证、热证 D:热证、虚证 E:表证、里证
    AI参考:正确答案是D:热证、虚证。《素问•热论》中六经病涉及的证候是热证、虚证,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因此,答案为D。'
  61.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 “胸中之府”是指( )

  62. A:虚里 B:任脉 C:心 D:背 E:肺
    AI参考:正确答案是E:肺。原文中“府”一般指的是心脏之外,位于内脏内部的消化食物、贮藏水液的器官,如胃、肠等。而“胸中之府”指的是胸中部位,也就是肺的位置。因此,选项E“肺”是正确答案。其他选项如虚里、任脉、心、背等都不是“胸中之府”所指的位置。'
  63. 《灵枢·五色》认为“寒甚”产生的症状是( )

  64. A:挛 B:皮不仁 C:脓 D:筋脉弛长 E:瘀血
    AI参考:正确答案是E:瘀血。《灵枢·五色》记载:“故其色甚则气也,气甚则痛,痛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久则皮肤不仁,卫气不行,则为不精,故色见青黑者皆痛,黄赤者热,白者寒而无泽,黑甚者为久虚。”其中“寒甚”即寒气盛极的意思,由于寒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故选E瘀血。'
  65. 《素问•至真要大论》“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之“取之阳”指 ( )

  66. A:辛温解表 B:阴中求阳 C:辛热散寒 D:益火消阴 E:清热泻火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阴中求阳。原文“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意思是,如果疾病的症状是热而却表现寒象,就应该用温热的方法治疗,而取之阳是指用热性药物,并且还要配伍一些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药物,在疾病本质属阴的情况下,使阳气得以恢复,从而使寒象得以消除。因此,“取之阳”是指阴中求阳。'
  67.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高梁之变”所生之病是( )

  68. A:偏枯 B:痤痱 C:肤胀 D:皶 E:大丁

  69.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酸苦”的性能是 ( )

  70. A:泄肺为阳 B:涌泄为阴 C:泄实为阳 D:发散为阳 E:补虚为阳
    AI参考:正确答案是D:发散为阳。气味酸苦是指药食的酸性和苦味,味酸性沉降,多入肝,有泻火解郁,酸敛收涩的作用,故发散为阳。原文中提到:“气味酸苦者,皆小坚急,沉以薄,下泄为阴”,因此“气味酸苦”的性能应该是能通达散泄的属性。A、B、C、E选项不符合原文内容。所以,根据原文可知答案为D选项。'
  71.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之征兆是( )

  72. A:水火 B:天地 C:左右 D:男女 E:上下

  73. 《素问•生气通天论》薄厥的病机是 ( )

  74. A:阳失卫外 B:阳气逆乱 C:阳气郁遏 D:阳气偏阻 E:阳亢精绝
    AI参考:正确答案是C:阳气郁遏。原文中提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意思是大怒导致阳气逆乱,血菀于上,出现薄厥的症状。因此,薄厥的病机是阳气郁遏。'
  75.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心”的原文是( )

  76. A:诸厥固泄 B:诸躁狂越 C:诸逆冲上 D:诸痛痒疮 E:诸胀腹大

  7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寒胜产生的病变是( )

  78. A:肿 B:痛 C:濡泄 D:浮 E:䐜胀
    AI参考:正确选项是【E:䐜胀】原文中提到:“故寒者,䐜胀之属也”,意思是寒邪侵袭人体会导致䐜胀的病变。因此,答案为E。'
  7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气”的病因是( )

  80. A:寒暑 B:燥邪 C:喜怒 D:过劳 E:湿邪

  81. 《素问·生气通天论》“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之四维,其确切所指是( )

  82. A:燥 B:寒 C:暑 D:湿 E:风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BDE。《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之四维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即燥、火、风、湿。因此,本题答案为ABDE。'
  83. 《素问·痹论》中卫气分布于( )

  84. A:皮肤之中 B:脉外 C:分肉之间 D:肓膜 E:胸腹
    AI参考:正确选项为【C:分肉之间】。《素问·痹论》中提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其中,“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说明卫气分布于分肉之间,起到温煦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腠理的作用。因此,选项C“分肉之间”是正确的。选项A、B、D、E虽然也涉及卫气的分布,但不是《素问·痹论》中所提到的具体部位。'
  85. 《内经》论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

  86. A:三因治宜 B:调和阴阳 C:治病求本 D:针刺疗法 E:因势利导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BCDE。《内经》论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内容:治病求本(C对)、三因治宜(A对)、标本缓急、调整阴阳、因势利导(E对)、调和阴阳(B对)、标本缓急与标本兼治。因此本题应选ABCDE。另外,针刺疗法(D错)是《内经》论治思想中的一种具体方法,不属于论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87. 《素问·经脉别论》所说的“毛脉合精”指的是什么相合?( )

  88. A:水谷之精 B:经脉 C:气 D:皮毛 E:血

  89. 《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在人体具有总体调节功能的脏腑是:( )

  90. A:肺 B:肾 C:肝 D:脾 E:心

  91. 据《素问·热论》,伤寒二日可出现的症状是:( )

  92. A:身热、目疼 B:腹满、嗌干 C:鼻干、不得卧 D:胸胁痛、耳聋 E:口燥、舌干而渴
    AI参考:正确选项是:B:腹满、嗌干。原文描述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二阴一阳病三日,二阳一阴病五日,三阳无阴病七日以上,发热五日以上者,以上皆病已愈矣。”伤寒二日属于二阳一阴病五日阶段,可以出现的症状是腹满、嗌干。其他选项中,A、C、D、E在伤寒二日阶段通常不会出现。因此,正确答案是B。'
  93. 《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地道不通”的原因是( )

  94. A:任脉虚 B:阳气衰于上 C:阳明脉衰 D:天癸竭 E:太冲脉衰少

  9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逆夏气则( )

  96. A:太阳不长 B:太阴不生 C:心气内洞 D:太阴不长 E:肝气内变

  97. 根据《素问·五脏别论》论述,具有“藏于阴而象于地”特征的脏腑是( )

  98. A:脾 B:脑 C:肾 D:胆 E:髓
    AI参考:正确选项为:D:胆 E:髓。原文《素问·五脏别论》中提到:“脑、髓、心、肝、肺、肾、脾,皆有神藏。……此所以贵人贱虫也。”这句话表明了五脏与自然界中的阴阳属性有关,而“藏于阴而象于地”是对具有这些特征的脏腑的描述。其中,胆和髓都是具有“藏于阴而象于地”特征的脏腑。脾和肾虽然也具有藏精之功能,但并不符合“藏于阴而象于地”的特征。脑虽然也具有藏精之功能,但不符合阴阳属性。因此,正确选项为D和E。'
  99. 《灵枢·本神》认为“意之所存谓之智”。( )

  100.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 根据《灵枢·本神》原文“智者,得道之所由生也,非生知者也。得道则智存,失道则智灭”可知,《灵枢·本神》认为“意之所存谓之智”,即智是意存的结果,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选项B“对”是正确的。"

温馨提示支付 ¥2.05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1)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