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油气运移与油气藏的形成:油气在生油层中生成时,呈分散状态分布,通过初次运移从烃源岩运移到储集层,再经过二次运移后在储集层中聚集形成油气藏,能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在其中聚集的场所(地下储油的容器)是圈闭。油气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时间、通道等问题对找油有重要意义。本章学习掌握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时间、通道等问题;学会识别和分析圈闭、油气藏的类型,掌握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方法,理解形成大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本章重点难点:油气运移的动力、通道与距离,圈闭与油气藏度量,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3.1油气运移:油、气在生油层中生成时,呈分散状态分布,需要先从生油层通过初次运移到储集层,再经二次运移后聚集形成油气 藏或溢散。如何实现油气的初次和二次运移?油气初次和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通道和时期等问题对找油很有意义。
3.2圈闭与油气藏:圈闭是一种能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在其中聚集的场所。圈闭是具备捕获分散烃类形成油气聚集的有效空间,具备储藏油气的能力,但圈闭中不一定都有油气。一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进入圈闭,充满圈闭或占据圈闭的一部分,便可形成油气藏。我们如何识别、评价圈闭和油气藏?
3.3形成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形成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指导我们找寻大油气田的理论依据,包括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必要的保存条件。
[单选题]不同时期,初次运移的相态不同,生油高峰阶段的运移相态为(   )。
以游离油相运移
以游离气相运移
水溶相运移
以气溶油相运移
答案:以游离油相运移
[单选题]一般认为微裂缝系统排油时,石油主要呈何种相态?
分子扩散
分子溶液
胶体溶液
连续相和混合相[多选题]初次运移的动力包括(   )。
有机质的生烃作用
粘土矿物脱水作用
压实作用与欠压实作用
流体热增压作用[单选题]烃源岩发生温度增加时对排烃有什么影响?
不利于排烃
有利于排烃
无影响
可能不利[单选题]在烃源岩与储集层(或输导层)相邻的部位排烃效率     ,而越向烃源岩中心部位排烃效率越     。烃源岩中能够有效排出烃类的厚度称为排烃厚度。
高 高
低 高
高 低
低 低[多选题]油气二次运移的运移通道(    )。
不整合面
干酪根网络
断层
连通的储集空间[多选题]圈闭的组成部分包括:                (               )
生油层
盖层
储集层
侧向遮挡物[多选题]常用来度量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参数包括:            (               )
构造幅度
闭合高度
溢出点
闭合面积[多选题]下列对含油边界描述不当的是  (               )
油-水界面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内含油边缘
油-水界面与储层底面的交线
外含油边缘 [多选题]油气藏形成基本地质条件主要包括:                 (               )
充足的油气来源
必要的保存条件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有效的圈闭[判断题]油气沿微裂缝的运移呈幕式涌流方式,有间歇性、脉冲性、多期性、周期性特点。(   )

[判断题]初次运移的方向,微观上,泥岩向砂岩运移;宏观上,由深部向浅部,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    )

[判断题]浮力是二次运移的动力。(   )

[判断题]在岩性、岩相变化较大的地区,同时又缺乏断层和不整合面等其它运移通道,油气不可能进行长距离的运移。(  )

[判断题]溢出点是指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向外溢出的点。(   )

[判断题]背斜圈闭的闭合高度与构造幅度是相同的概念。                (   )

[判断题]一个油气藏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                            (   )

[判断题]生油岩的排烃效率越高,越不利于油气藏的形成。              (   )

[判断题]圈闭距离油源区越近,其有效性越高。                        (   )

[判断题]油气藏内的水动力条件对油气藏保存具有一定影响。           (   )

温馨提示支付 ¥1.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0)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