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比而言,二王行书较瘦劲妍美,颜真卿行书较肥腴、雄强。

  2. 答案:对
  3. 行书有楷书的结构和用笔形态,也有草书笔画联属的节奏感和神采。

  4. 答案:对
  5. 本章节在赏析部分讨论欣赏行书书迹作品时,提供了哪些欣赏角度?

  6. 答案:从行书的书体特性入手理解;###从行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欣赏行书;
  7. 本章内容主要有以下哪些要点?

  8. 答案:从发展阶段看行书;###行书临写方法解析与示范;###阶段性代表作品赏析;###行书的书体特性;
  9. 本章介绍了()书体的欣赏角度和临习方法。

  10. 答案:行书;
  11. 楷书与强调书写节奏的书体相比更自由,没有端正、严谨的要求。

  12. 答案:错
  13. 从楷书书体的本质来看,楷书存在识别度和规范的要求。

  14. 答案:对
  15. 本章节在赏析部分讨论欣赏楷书书迹作品时,提供了哪些欣赏角度?

  16. 答案:从结体类型看楷书;###透过章法的安排认识楷书面貌;###抓住笔画特点欣赏楷书;###根据使用场合、学习程度目的以及个人取向选择楷书学习的角度。
  17. 本章节内容主要有以下哪些要点?

  18. 答案:介绍端正典雅类楷书的代表性作品;###介绍求变活泼类楷书的代表性作品;###楷书临写方法解析与示范;###楷书的文字特性和审美角度;
  19. 本章以()书体的欣赏角度和临习方法为主要介绍内容。

  20. 答案:楷书;
  21. 临习隶书书迹作品时,以下的哪些要点是错误的?

  22. 答案:临习隶书书迹时,可多表现侧锋用笔;
  23. 简牍帛隶书墨迹相比碑刻隶书书迹而言,姿态更多、用笔更丰富。
  24. 隶书从字体的结构上而言,比小篆体简约;从书写上而言,比小篆体便捷。
  25. 本章节在赏析部分讨论欣赏分书书迹作品时,提供了哪些欣赏角度?
  26. 本章是实践技能课程,内容主要关注()书体的欣赏角度和临习方法。
  27. 唐以后篆书衰落,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寥若星辰。且这些作品大多带有行草书用笔的意味。
  28. 石鼓文书迹、秦刻石书迹和《祀三公山碑》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小篆作品。
  29. 本章节在赏析部分讨论欣赏小篆书迹作品时,提供了哪些欣赏角度?
  30. 本章是(    )的实践技能课程,主要关注此种书体的欣赏角度和临习方法。
  31. 本章节在赏析部分讨论欣赏金文书迹作品时,提供了哪些欣赏角度?
  32. 关注书体风格时,只须知道书写者的禀性和教育水平,书写工具和载体的影响可不考虑。
  33. 金文的铸造线条与甲骨文契刻线条质感不一样,结字也逐渐产生了变化。
  34. 本章的实践技能课程介绍了()书体的欣赏角度和临习方法。
  35. 欣赏甲骨文书法作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36. 学习甲骨文书法,选择范本和临摹时,应留心甲骨文的刻写工具和载体,还有特殊的书契者身份。
  37. “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这句话描述的是()。
  38. 以下列举的书迹作品中,书体属于甲骨文的是()。
  39. 以下列举的书迹作品中,书体不属于甲骨文的是()。
  40. 清初始帖学逐渐衰落,碑学书法取而代之。碑学到清(    )阶段时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41. 针对研究碑和碑刻书法而提出了相对的“帖学”概念,时间是在()。
  42. 清代书家的()隶书极富创意。其技法从《天发神谶碑》变出,遍临《石门颂》《华山碑》《夏承碑》《张迁碑》等,融合贯通。且运笔多为偏锋,以拙为妍。
  43. 碑学作品与帖学作品的书法艺术风格非常接近。
  44. 清代(  )阶段的书法,碑学书法日渐趋强大,并与帖学书法保持着各分秋色的特点。
  45. 明成祖朱棣专诏善书之士择其能者于翰林中写内制,并授“中书舍人”之职,由此形成一种风气。这种风气的面貌是“工整呆板、一字万同、千人一面”,指的是()。
  46. ()、“吴门画派”都是指明代中后期活跃在以苏州为中心的地域性书画流派。
  47. 明末书法家及理论家(),其许多书学思想对明清的书法探索有着重要的影响。
  48. 承接了元代的复古风潮,明初书坛主要倾向保守、因循守旧的风气。台阁书风的笼罩下,书坛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49. “吴门书派”不满足于纯技巧性的书风,而是进一步关注“法”与“意”的结合。
  50. 米芾《书史》中有这样的描述:“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时贵书矣。宋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韩忠献公琦好颜书,士俗皆学颜。及蔡襄贵,士庶又皆学之。”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宋初期的一种书法现象,即()。
  51. 下面列举的书法刻帖中,属于宋代的是()。
  52. 以下对宋代行草书书家及其作品的列举,不正确的是()。
  53. 请从以下的作品中,选出米芾的代表性行草书作品()。
  54. 《万岁通天帖》作为一种早期中国印刷传播方式和出版物雏形,极大地推动了宋代书法艺术尤其是帖学的普及流行和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又促使了帖学秀逸当道的风气形成。
  55. 以下对唐代各个阶段行草书代表书家的列举,正确的是()。
  56. 总结整理王氏书风,开启以“二王”为宗、楷法规整的唐代书法的作品是()。
  57. 唐孙过庭所书《书谱序》是一部文书俱佳的书论杰作,对其书法风格的描述是()。
  58. 唐代书法的发展变化与唐历代帝王特别是唐太宗爱好书法、喜聚法书有重要的关系。
  59. 唐人积极地利用楷法来认识和把握各种造型方法,力求追寻规律和掌握规律,这促进了行草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并发掘它的多种表现形式,最终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唐人尚法”,这是时代使然。
  60. “汉兴有草书……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段文字所记叙的是“临池学书”的故事,其中提到的“弘农张伯英者”,指的是()。
  61. 请从以下选项中,举出东晋书家王羲之的作品()。
  62. 汉赵壹《非草书》的一段描述:“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催折,见䚡出血,犹不休辍。这是对其时楷书风气的一种描述。
  63. 所谓章草,也就是笔画带隶书波磔的草书。
  64. 南方数朝以大量的墓志、造像记和碑刻摩崖等所呈现的雄奇爽辣、强调刀刻意味的风格,展现了与北方书法不一样的气质和审美倾向。
  65. 唐代《三十六法》的作者传为()。
  66. 以下的楷书作品中,其中()不是颜真卿所作。
  67. 唐代楷书名家辈出,其中代表人物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颜真卿和赵孟頫。
  68. 唐代统治阶级对书法艺术的态度、文化教育环境以及文字的使用程度,都是推动唐代楷书发展的因素。
  69. 自产生起,“楷书”一直被混作“隶书”,直到南宋高宗提出篆隶真行草五体之说后,才真正分论作“真书”。
  70. 楷书起源最早上溯到汉末。从汉末到两晋,逐渐成熟。楷书的发展历史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71. 以下列举的魏晋南北朝作品中,属于摩崖的是()。
  72. 抄经和书家书作属于墨迹,墓志、碑阙、摩崖和造像记都属于刻石书迹。
  73. 古人评价其“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的是“二爨”。
  74. 曹魏时期的钟繇是专注于草书书写的书家,对后世影响极大,被尊为是“草圣”。
  75. 下面列举的这些简牍书迹中,()不是两汉的作品。
  76. 楚简中以荆门的包山简与(    )数量为多。
  77. 以下哪个简牍作品,不属于战国春秋时期秦简?(    )
  78. 早在秦朝建立前,日常实用中已产生笔画方折、结体简约、书写便捷的字体,这是一种通俗字体。这种字体是()。
  79. 清代王澍评说:“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这是对东汉隶书作品《张迁碑》风格特征的描述。
  80. 汉代的篆书强调严谨的法度,循规蹈矩的小篆风格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
  81. 秦代的(  )是在史籀大篆的基础之上加以省改的一种新的规范字体。
  82. 近现代对《石鼓文》的书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书法创作中对其进行了借鉴,清代以临习和取法石鼓文笔法得名的优秀书家是()。
  83. 以下篆书作品中,不属于秦代小篆刻石的是()。
  84. “书同文”是秦代统一法度量则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字的统一使书法艺术从战国晚期的纷乱颓丧回到了平正简质的道路,同时为后世书体规范与法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85. 以下青铜器铭文作品中,属于齐系的有()。
  86. 以下青铜器铭文作品中,属于楚系的有()。
  87. 以下对金文大篆线条的描述中,与其不符的是()。
  88.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其铭文字体造型精炼、通篇清丽流畅。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存在着相似之处。
  89. 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又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器是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它的外壁一般都有纹饰和图案,大约从商代中期开始,它的内壁上出现铭文,这种铭文被叫做()。
  90. 甲骨文体现出中段坚实、两端方尖、整体平直利索的线条特征,是与书契工具和载体相关的。
  91. 甲、金、篆、分(隶)、楷五体当中,归属“今文字”范畴的共有(  )种。
  92. 1899年首先肯定带字甲骨片的价值,并开始加以搜求和研究的学者是()。他被认为是“甲骨研究第一人”。
  93. 先秦至秦代出现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书法家,主要有以下()几位。
  94. 以下的文化传说中,被认为比较接近中国汉字的形成根源和过程——也就是“造字”相关的传说,是(   )。
  95. 讨论和研究魏晋时代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这属于“书法史”的范畴。
  96. 唐代孙过庭《书谱序》中提出:“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对这些书法观点的研究应分类为“书论研究“。
  97. 在书法史的分期上,有两个主要的阶段。(    )主要涉及文字史观、字体演变及其书体和风格演进的发展脉络。
  98. 在书法史的分期上,有两个主要的阶段。其中,(    )是一部风格史。
  99. 所谓(     ),是指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在不同发展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态。
温馨提示支付 ¥3.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9)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