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生提出怎样分析旧注是否错误,凡是越解释就越神秘、越难懂,这样的注解就必有问题,就应当撇开旧注,改弦易辙,另找新的论据。

  2. 答案:对
  3. 太阴提纲证是以最能体现太阴病“虚寒湿”特点的太阴里寒证的典型症状表现作为辨证纲要。

  4. 答案:对
  5. 《伤寒解惑论》的出版确立李克绍先生在全国伤寒学术界的地位

  6. 答案:对
  7. 254条的阳明三急下之一的“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提示肠中燥涩,无水舟停之机,结合现代医学“急腹证”的病理认识,我们知道,这是完全性肠梗阻发生。

  8. 答案:对
  9. 黄连汤主治病证为“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

  10. 答案:对
  11. 《伤寒解惑论》的特色不仅在于独到的学术观点,更宝贵的是,李克绍先生将毕生研究《伤寒论》所总结出的治学方法与经验都贯彻其中。

  12. 答案:对
  13. 下列哪项不是麻子仁丸中用到的籽仁类药物:

  14. 答案:葶苈子###桃仁
  15. 热入血室的治疗方法有:()

  16. 答案:刺期门###小柴胡汤
  17.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味苦、寒。主(),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18. 答案:下瘀血
  19. 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个词的具体含义常需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文气,声气等来判定,这就是

  20. 答案:意合法
  21. 2002年,学校开设了《李克绍与伤寒解惑论》公选课,开课教师是:

  22. 答案:姜建国
  23.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麻黄汤。”
  24. 《素问·热论》篇对《伤寒论》外感热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25. 温阳固脱法,针对下焦滑脱不禁导致的下利。
  26. 临床可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
  27. 下利,尤其是持续一定时间,久治不愈的下利,往往脾阳虚弱,寒湿下注,病属太阴,理中汤为其主治方
  28. 三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分别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29. 乌梅丸是治蛔虫病的专方
  30. 《伤寒论》与《内经》均以论述经络受病为主,治法以汗、下二法为主。
  31. 阳明中风用经方栀子豉汤,其原理等同于刘河间的三黄石膏汤。
  32. 《伤寒》原文中出现舌诊的内容,往往成为临证鉴别诊断的关键。
  33. 李克绍先生首先系统学习了西医《诊断学》
  34. 《伤寒解惑论》精选了20个经方医案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介绍什么方能治什么病。
  35. 李克绍先生临床具有审证精细、立法确当、配伍灵活、药简量轻的诊疗特点
  36. 乌梅丸中用到的辛温药物有:
  37. 太阳蓄水可见有
  38. 甘草干姜汤证可见
  39. 太阳蓄血证的舌象可见:
  40. 以下关于大黄功效的说法,错误的是:()
  41. 下列方剂中,需“去滓、再煎”的有
  42. 《伤寒解惑论》中李克绍先生认为“大实痛”的病机是:()
  43. 四逆散证四肢厥逆的病机是:()
  44. 为分析辩驳错误的传经看法,先生撰写了哪篇文章
  45.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主之;大实痛者,()主之。
  46. 《伤寒解惑论》中李克绍先生认为五苓散证蓄水的部位是:()
  47. 以下除哪项外,均为桂枝汤证可见之脉症?
  48. 五苓散的药物组成有:
  49. 以下未出现在《伤寒论》中的丸剂有:
  50. “小促其间”是指减少服药的次数
  51. 《伤寒论》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其中《素问》《九卷》即现在的《内经》。
  52. 误治会伤及正气,因此误治后形成病证皆为虚证。
  53.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五苓散对脱水状态的机体呈现抗利尿作用,而对水肿状态的机体则显示利尿作用,其作用是双向调节的。
  54. 李克绍先生认为,把握42条提出的“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 的原则,可以灵活运用桂枝汤。凡太阳病,无论恶风恶寒,无论有汗无汗,无论是否汗下,只要外证未解,脉浮弱,都是桂枝汤所主。
  55. 李克绍先生认为,不但“无汗”不是禁用桂枝汤的条件,就连“脉浮”“发热”也不是必要的症状。
  56. 以下经方中大黄的作用是通泻大便的有:
  57. 小柴胡汤证中“呕”的病机是
  58. 关于小柴胡汤的加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59. 病在少阳可出现的脉症有
  60.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误用桂枝汤救误方法是
  61.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
  62. 李克绍先生在什么情况下学习中医的
  63. 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胃也?答曰:太阳阳明者,()是也;正阳阳明者,()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是也。
  64. 《伤寒论》原文提示运用汗法,汗出的程度为( )
  65. 《伤寒解惑论》中收录了李克绍先生学生的4首案例,这位学生是
  66.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芍药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67.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主之。
  68. 清代医学衷中参西派的唐容川认为:风属阳,卫亦属阳,寒属阴,荣亦属阴,阳邪伤卫,阴邪伤荣。
  69. 乌梅丸可以用于内外妇儿、眼科、耳鼻喉科各科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治疗。
  70. “服桂枝湯,或汗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湯主之”原文对吗
  71. 《伤寒论》以论外感伤寒为主,论中也有杂病,多属外感误治引起的内伤病变。《金匮要略》则以论内伤杂病为主,其中也有外感病。
  72. 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枳实、芍药和大黄而成。
  73. 李克绍先生研究《伤寒论》,最主要的两条原则:一是要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相结合,但不要牵强附会;一是要结合临床来体会,而不是在文字表面走过场。
  74. 李克绍先生主张,张仲景划分“伤寒”和“中风”这两个名词的依据,大都是对比之下以阴邪和阴邪来划分的。
  75. 如果卫气伤了,调节的作用失灵,会导致两种结果:不是开而不合,就是合而不开。
  76. 经方用药简炼,灵活、严格,确有精辟独到之处,完美无缺,临床上不能再有增改。
  77. 太阴病的病机特点是“虚、寒、湿”
  78. 汗出是辨识中风证、治以桂枝汤的绝对标准。
  79. 《伤寒》原文中只有7处提到了舌象,明显少于脉诊的内容。
  80. 由汉代的先汗后下,到明清的表里两解;由仲景的孤注一掷,到吴塘的增水行舟。反映了经方治法与用药学术上的进步。
  81. 李克绍先生在《伤寒解惑论》中主张,学习《伤寒论》要与《内经》《本草经》《金匮要略》相结合。
  82. “半日许”大概时长为6小时
  83. 大青龙汤中加入石膏的作用是清热除烦。
  84. 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证,传统注家教材的看法一般是少阳病兼证,即兼阴虚。
  85. 李克绍先生认为,以下哪些情况很少出现汗出:
  86. 下面那些条文属于陽明三急下?
  87. 大青龙汤证症见:()
  88. 桂枝汤的服药方法与药后调护包括:()
  89. 与小柴胡汤药相似但未使用去滓再煎法的方剂是
  90. 以下哪些症状可见于苓桂术甘汤证:()
  91. 小柴胡汤证的主要脉症有
  92. 以下当治以吴茱萸汤的病证有:()
  93. 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是
  94.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之。
  95. 大柴胡汤的组成为:( )
  96.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14条“阳明病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因”释为:
  9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53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 “因”释为:
  98. 论中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99.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主之。
  100. 根据原文,服用五苓散后,正确的调护方法是:
  101. 《素问·热论》所言“伤寒有五”不包括()
  102. 《伤寒解惑论》关于“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103. 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 “冒”释为:
  104. 以下关于大黄功效的说法,正确的是:()
  105. 李克绍先生的学生谷越涛主任在聊城查证了一位著名伤寒注家的故里,这位医家是
  106.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瞑”释为:
  107. 所谓读于无字处,先生的观点下列哪一项最接近
  108. 温病方剂的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来源于哪一张经方?
  109. 《伤寒论》确实重视脉诊,少有舌诊。这可能与汉代舌诊理论与临床的局限性有关。特别与温病学对比,充分显示了时代的差异性。
  110. 肠易激综合征症见持续性或反复性腹泄,大便每日3~6次,便中带有大量粘液。中医辨证多属脾虚湿热,肝风乘之。
  111. 姜建国老师认为,仲景之所以将吴茱萸汤证、茯苓甘草汤证、真武汤证等,分别列入不同的病篇,是十分机械的。
  112. 葛根汤类方的临床运用指征是项背强痛,头痛,恶风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苔薄白,脉浮。
  113. “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出在伤寒论哪一章中?
  114. 《本草经》中对芍药性味功效的认识是
  115. 姜建国老师认为:大柴胡汤中大黄与枳实的配伍与大承气汤意义相同,是通泻阳明腑实。
  116. 五苓散的服法包括
  117. 姜建国老师在中医七年制全国统编教材中,总结了李老的学术观点:蓄水证,就是水的代谢异常的问题
  118.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脉浮缓”,与第39条“伤寒脉浮缓”意义相同。
  119.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主之。
  120. 五苓散的方后注包括:()
  121. 李克绍先生主张,大承气汤中大黄的作用是通下大便,荡涤肠胃;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的作用是祛瘀血,通脉络。
  122. 大青龙汤证的病机主要是:()
  123. 《伤寒解惑论》中主张《伤寒论》中的“血室”是指:()
  124.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
  125.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医学的临床基础。
  126. 《伤寒解惑论》中认为“胃家实”中的“胃家”是指:
  127. 以下经方中大黄的作用是祛瘀血、通脉络的有:
  128. 下列哪一首方剂是去滓再煎法的代表方
  129. 根据原文,造成蛔厥的关键病机是:
  130. 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是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大枣。
  131. 麻子仁丸中用到的籽仁类药物有:
  132. “半日许”大概时长为12小时
  133. 根据158条,病人心下痞,用下法反而导致“其痞益甚”的机理是:
  134.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135.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不愈。
  136.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
  137. 太阴提纲证中的腹满,是由于脾虚运化失职,造成寒湿内阻。
  138. 太阳病中风证的基本治法是
  139. 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后面的一句为
  140. 下列哪项不属于桂枝汤证适用脉症?
  141. 太阳病邪郁在表八九日不解,服麻黄汤后可能出现衄血而解的机理,原文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概括发生机理。
  142. 太阳病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是
  143. 将条文后面的某段文字提前到另一段文字前,亦称为“反文兜转”。又称:
  144.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二经合病,必是两经病症状同时出现,太阳病所见的 发热恶寒,脉浮与阳明病所见之证因在相关条文中已经论及,故在此条中没有赘述.此省文法为:
  145. 从语言文字,句法修辞的角度去研究《伤寒论》始于
  146. 在直叙之中插夹入句子结构,多是作注释,补充或对比鉴别之用,夹入的语句又称自注句,有助于突出深化主题,加深印象。这种句法在〈〈伤寒论〉〉中比比皆是。下列不属于夹叙的是:
  147. 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此句的行文顺序为
  148. 下列哪一不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 )
  149. 《内经·热论》所说的“伤寒有五”不包括()
  150. 关于《伤寒论》六经的涵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15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3条“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而自愈。”
  152. 不能够体现《伤寒论》的内容包括温病的证据有():
  153. 2012年以李克绍先生为创建人的齐鲁伤寒流派,成为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批准建设的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
  154. 李克绍先生参与编写的伤寒研究著作有:
  155. 《伤寒解惑论》的学术特色主要有
  156. 由于《伤寒解惑论》提出众多反传统的学术观点,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为伤寒学术的争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57. 提出李克绍先生“活泼泼地注疏通解了活泼泼的《伤寒论》”的是
温馨提示支付 ¥5.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9)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