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用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的三个参数不包括

  2. 答案:渗透数
  3. 不需要进行TDM的是

  4. 答案:有可观察的治疗终点或指标
  5. 眼部给药时,脂溶性药物一般经过( )吸收

  6. 答案:角膜渗透
  7. 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最强的是

  8. 答案:舌下粘膜
  9. 对某患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半衰期为1.9 h, V=100L,滴注速度为200mg/h,滴1.5h后停滴,停滴2h后的血药浓度为

  10. 答案:1.1mg/L
  11. 某药每8h静注0.2mg,半衰期为30h,V=630L,第4次给药后的最小血药浓度为

  12. 答案:0.81ng/ml
  13.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哪一种变化规律

  14. 答案:体内药量随时间的变化
  15.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因素不包括

  16. 答案:胃排空速率
  17. 关于经皮给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8. 答案:亲脂性药物容易在皮肤中蓄积的主要部位是角质层
  19. 以下关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20. 答案: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称为药物的处置
  21. 药物代谢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主要有

  22. 答案: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23. 给药方案设计的常用方法不包括
  24. 关于表观分布容积描述错误的是
  25. 通常情况下与药理效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是
  26. 某药静注后100mg后,按二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得C=0.6e-0.05t+4.6e-1.2t(C单位mg/L,t单位h),其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Vc为
  27. 胃排空速率最大的是
  28. 影响肾小管被动重吸收的因素有
  29.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包括
  30. 以下对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描述正确的有
  31. 关于药物在体内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32. 下列哪些属于外排转运体
  33. 下列关于药物胆汁排泄说法正确的是
  34. 关于多室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35. 下列关于药物代谢与剂型设计的论述正确的是
  36. 以下有关多剂量给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37.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存在竞争抑制作用,但不具有饱和现象
  38. 眼部给药时,亲水性药物及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一般经过角膜吸收
  39. 首过效应包括胃肠道首过和肝首过效应
  40. 眼部给药主要用于发挥局部治疗作用
  41.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被肾小球滤过
  42. 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量血浆中所含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溶剂就称为该物质的肾清除率
  43. 表观分布容积具有解剖学意义,其值可以大于全身体液
  44. 若某药物消除半衰期为3小时,表示该药消除过程中从任何时间的浓度开始计算,其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均为3小时。
  45. 结合型药物不能参与药物的分布、代谢与排泄
  46. 药物不同光学异构体可能代谢快慢不同
  47. 二室模型静注给药中,k10表示药物从中央室的消除,而b表示分布基本完成后在消除相的药物消除,一般b < k10>
  48. 静脉滴注给药经过3.32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的90%。
  49. 非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取样点的设计应兼顾吸收相、分布相和消除相,一般采集6~8点即可。
  50. 某药静脉注射经3个半衰期后,其体内药量为原来的
  51. 下列属于中速处置类药物的是
  52.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53.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影响体内过程的药物因素
  54. 下列哪项措施不能加速药物的肾排泄
  55. 抗心律失常药丙吡胺在治疗剂量时会出现明显的可饱和血浆蛋白结合过程。当剂量增加时,其药动学参数哪一个叙述是正确的
  56.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57. 下列关于肝药酶诱导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58. 关于药物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59. SFDA推荐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
  60. 如果处方中选用口服硝酸甘油,就应选用较大剂量,因为
  61. 以下哪种药物可促进胃排空
  62. 在用于判断体外酶代谢、细胞或膜转运与体内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解析介导药物转运的蛋白时,应该使用下述哪个药动学参数
  63. 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Ⅱ型药物的特点是
  64. 对于肾功能减退患者,用药时主要考虑
  65. 以下关于主动转运的说法正确的是
  66. 某药静注后100mg后,按二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得C=0.6e-0.05t+4.6e-1.2t(C单位mg/L,t单位h),其初始浓度C0为
  67. 采用尿排泄数据求算动力学参数须的条件为
  68. 关于药物分布的描述错误的是
  69. 以近似生物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应将首次剂量
  70. 以下不可完全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是
  71. 鼻腔吸收药物适宜的粒子大小为
  72. 一般药物由血向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为
  73. 静脉注射某药物100 mg,立即测得血药浓度为1 μg/ml,则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74. 肺部给药吸收较快的原因是
  75. 关于多室模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76. 下列关于经皮给药吸收的论述正确的是
  77. 以下关于药物体内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78. 以下属于生物药剂学研究工作的有
  79. 下列关于注射给药叙述正确的是
  80.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有
  81. 关于残数法求算二室模型静注给药后药动学参数的原理叙述正确的是
  82. 采用尿排泄数据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应符合
  83. 影响药物肺排泄量的因素有
  84. 研究TDM的临床意义有
  85.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有
  86. 应用残数法求算ka应符合的条件有
  87. 以下哪些是属于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
  88. 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尿药排泄数据进行动力学分析
  89. 清洗期确定以受试药物消除半衰期而定,一般要求至少需要5个消除半衰期。
  90. 治疗指数低的药物或具有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需要进行TDM。
  91. 具有肠肝循环的药物,药物血药浓度下降减慢,药物作用时间延长,生物利用度提高
  92. BCS分类系统中Ⅲ类药物的渗透性较低,溶解性较高,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
  93. 只要药物的体内过程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都可以用统计矩理论来进行分析。
  94. 肾清除率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某药物的清除率值大,则说明药物清除快。
  95. 药物的半衰期越短,可更快的达到稳态。
  96. 试验期间受试者可保持自主活动,饮水和饮食一般不会影响其药动学参数。
  97. 统计矩分析是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看成是某种概率的统计曲线,即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的概率分布曲线,横坐标代表随机分布概率,纵坐标代表滞留时间。
  98. 尿量增加,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下降,更易重吸收
  99. 在静滴的同时静注一个负荷剂量可立刻达到稳态。
  100. 零级速度过程指药物的转运速率在任何时间部是恒定的,与药物量或浓度无关。
  101. 水杨酸类酸性药物中毒,可以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加速排泄
  102. 慢速处置类药物的半衰期大于24 h;
  103. 达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曲线下的总面积。
  104. 主动转运具有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的特征
  105. 皮内注射只用于诊断与过敏实验,注射量在1ml 左右
  106. TDM的实施可分为申请、采样、测定、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五个步骤。
  107. 药物粒子大小对吸收有影响,但药物晶型不影响药物的吸收
  108. 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
  109. 非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揭示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ADME的过程和特点。
  110. 促进扩散与单纯扩散的区别是
  111. 药物代谢一般产生
  112. 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113.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
  114. 关于隔室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115. 药物的体内ADME过程不包括
  116. 某单室模型药物半衰期为5.8h,V=42L,静注200mg后,经过3h后的血药浓度为
  117. 口服剂型在胃肠道中吸收快慢的顺序一般认为是
  118. 有关肝药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119. 某药每8h静注0.2mg,半衰期为30h,V=630L,达稳态后的波动度为
  120. 某前体药物和酶诱导剂同时使用时,可导致
  121. 某药物的肝首过效应较大,不适合选用以下哪种剂型
  122. 青蒿素连续给药后可诱导自身药物代谢酶,连续给药7天后,关于清除率和AUC的叙述正确的是
  123. 药物最主要的两条排泄途径是
  124. 用减少药物粒度的方法来改善吸收,仅在( )情况下有意义
  125. 关于药物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126. 在进行口服给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不适于采用的动物为
  127. 反映药物肾排泄速率的参数是
  128. 关于影响药物疗效因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129. 下列哪种方法不可以提高Ⅱ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30. 口服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131. 静脉滴注给药的MRTinf为
  132. 在TDM对个体化用药方案进行调整时,不需考虑
  133. 关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134. 在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中,与给药剂量有关的参数是
  135. 关于清除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136. 某药物表观分布容积为15L,则此药物
  137. 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
  138. 关于药物的脂溶性与其吸收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39. 以下关于胃肠道吸收错误的是
  140. 关于血浆蛋白结合描述正确的是
  141. 下列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
  142. 关于等剂量等间隔时间多次用药,叙述正确的有
  143. 以下哪些过程既属于转运又属于处置
  144. 关于药物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145. 药物的肝首过代谢可能发生于
  146. 下列关于口腔给药说法中正确的是
  147. 某有机酸在小肠吸收良好,可能的原因是
  148. 药物代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49. 药物鼻腔吸收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50. 下列关于药物排泄的描述正确的是
  151. 关于一级速率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152. 下列哪些反应类型一般可以增加代谢物的极性
  153. 在药动学研究中,隔室模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
  154. 关于表观分布容积描述正确的是
  155. 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正确的是
  156. 以下哪些药物不适合采用微粉化技术增加药物的口服吸收
  157. 如果Ⅰ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受到胃酸降解或胃肠道代谢酶的作用,则可采用哪些方法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58. 需进行TDM的有
  159. 药物代谢Ⅰ相反应包括
  160. 隔室的划分是按照具有相近药物转运速率的器官、组织组合而成,同一隔室内药物的浓度均相等。
  161. 尿药排泄数据处理方法有速率法与亏量法,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药动学参数准确度相同。
  162. 达峰时间只与吸收速度常数ka和消除速度常数k有关。
  163. 微粒给药系统主要影响药物的吸收过程,从而实现其靶向性
  164. 右侧卧比左侧卧胃排空快
  165. 脑血流量较大,因此药物易于向脑部分布
  166. 单胺氧化酶作用底物主要为单胺类物质
  167. 亏量法处理尿排泄数据时对药物消除速度的波动较敏感。
  168. 静脉滴注给药经过6.64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的95%。
  169. 对于生物半衰期短且治疗指数小的药物,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滴注给药,通过滴注速度的调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70. 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血药浓度、AUC及尿中累积排药量与剂量成正比关系;
  171. 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分布和排泄
  172. 细胞色素P450酶对底物特异性低
  173. W-N法求算吸收速率常数,药物的吸收必须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174. 采用减小给药剂量、增加给药频率的方法可有效的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波动。
  175. 临床比较试验方法是CFDA推荐的研究生物等效性的首选方法。
  176. 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及用量均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177. 饭前服用B12有利于其吸收
  178. 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179.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药物设计、药物制剂设计、药品质量控制与评价、临床合理用药等药物研究开发直至临床用药的各个环节。
  180. 药时曲线的一阶原点矩定义为时间与血药浓度的乘积与时间曲线下的面积。
  181. 胃是药物吸收最主要部位
  182. 用统计矩分析药物体内过程,主要依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不受数学模型的限制,适用于任何隔室模型,故为非隔室分析法之一。
  183.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后,随着分布逐渐达到动态平衡时,周边室组织药物浓度达到最大值。
  184. 粒子形态及密度是决定肺沉积与治疗作用的关键因素
  185. 唾液的冲洗作用是影响口腔黏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186. II相代谢反应均会使药物极性增加
  187. 半衰期在8 ~ 24h的药物,最方便的给药方案为按半衰期给药,为迅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还可采用首剂量加倍的方案。
  188. 直肠液体积较小,无缓冲能力
  189. 血流灌注差的组织、器官或体液构成周边室,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
  190. 生物利用度是指制剂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191. 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时,往往采用各种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下列软件中不属于统计学软件的是
  192. 新药非临床研究选择实验动物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193. 最常用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为
  194. 生物利用的研究方法有血药浓度法、尿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等。
  195. 若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则说明两制剂生物等效。
  196. Ⅰ期临床药物动力学试验时应选择正常健康人作为受试者。一般采用健康男性,年龄以18~45岁为宜。
  197. Ⅰ期临床药物动力学试验时,下列错误的是
  198. 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依据。
  199. 生物等效性研究采用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以药物动力学参数为终点指标,根据预先确定的等效标准和限度进行的比较研究。
  200. 给药方案包括药物与设计剂型、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等。
  201.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主要不包括
  202. 研究TDM的临床意义不包括
  203. 药物浓度测定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有酶联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等。
  204. 半衰期小于30min的药物,若治疗指数低,最好选择静脉注射;
  205. TDM可作为评价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手段及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鉴定依据。
  206. 根据平均稳态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主要就是调整给药剂量或给药周期时间。
  207. 下列哪些方法不能用于肾功能减退患者消除速率常数的估算
  208. 肝、肾、心及胃肠功能损害以及药物联合治疗时,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209. 下列不需要进行TDM的药物是
  210. 时间与血药浓度的乘积与时间曲线下的面积称为
  21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定义为药时曲线的一阶矩。
  212. 平均吸收时间MAT为
  213. 对于静脉注射后具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t1/2 =( )×MRTiv
  214. 平均滞留时间为零阶矩除以一阶原点矩。
  215. 统计矩分析不需要对药物设定专门的隔室,也不必考虑药物的体内隔室模型特征,适用于任何隔室。
  216. MRT的数学表达式为
  217. 平均滞留时间与给药方法有关,非瞬时给药的MRT值总是大于静注时的MRTiv。
  218. 统计矩分析主要适用于体内过程符合( )的药物
  219. 对于静脉注射后具有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半衰期等于0.693MRT。
  220. 某药物吸收属于米氏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当剂量较大,血药浓度较高时,曲线下面积与剂量平方成正比,此时剂量的少量增加,会引起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比较大的增加。
  221. 下述描述自身酶抑制作用不正确的是
  222. 当C远远小于Km时,生物半衰期随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延长。
  223. 治疗指数低的抗癫癎药苯妥英钠,主要在肝脏代谢发生羟基化反应,生成无药理活性的羟基苯妥英(约占50~70%),其代谢过程可被饱和,这样随着剂量的增加,其药动学参数哪一个叙述是正确的
  224. 自身酶抑制的过程能使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AUC升高,呈现米氏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225. 作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如不同剂量下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相互平行,表明在该剂量范围内为线性动力学过程;
  226. 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消除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减小;
  227. 在小肠吸收过程中,某个药物是外排型载体P-糖蛋白的底物。当该药物的剂量增加,其药动学参数哪一个叙述是正确的
  228. 肾小管的主动分泌的阴离子转运系统和阳离子转运系统,其转运机制不同的特点是
  229.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代数平均值。
  230. 等剂量等间隔多次用药5个半衰期后,即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99%。
  231. 某药每8h静注0.2mg,半衰期为30h,V=630L,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
  232. 某药每8h静注0.2mg,半衰期为30h,V=630L,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为
  233. 某药每8h静注0.2mg,半衰期为30h,V=630L,第4次给药后的经2h的血药浓度为
  234. 某药每8h静注0.2mg,半衰期为30h,V=630L,第4次给药后的最大血药浓度为
  235. 减小体内药物浓度的波动程度是开发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目的之一。
  236. 可用于表示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是
  237. 多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
  238. 多剂量给药达到稳态时,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等于给药速率,血药浓度保持恒定不变。
  239.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途径的模型参数不包括
  240. 关于三室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241. 某药静注后按二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得C=0.6e-0.05t+4.6e-1.2t(C单位mg/L,t单位h),其分布相的生物半衰期为
  242.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模型参数包括
  243. 某药静注后100mg后,按二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得C=0.6e-0.05t+4.6e-1.2t(C单位mg/L,t单位h),其清除率Cl为
  244. 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与血液一起组成中央室,如心、肝、脾、肺、肾、脑等。
  245. 关于隔室模型判别叙述正确的是
  246.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后,因药物按一级速率过程从中央室消除,故血药浓度迅速下降。
  247. 三室模型是由中央室与两个周边室组成,两个周边室之间也可逆转运药物。
  248. 在药动学研究中,下列不是用于隔室模型判定的方法是
  249. 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 h-1,则它的生物半衰期为
  250. 对某患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半衰期为1.9 h, V=100L,滴注速度为200mg/h,1.5h后的血药浓度为
  251. 关于单室模型错误的叙述是
  252. 静注两种单室模型药物,剂量相同,分布容积大的血药浓度大,分布容积小的血药浓度小。
  253. 某药静脉滴注经3个半衰期后,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
  254. 欲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可采取的给药方式是
  255. 对某患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半衰期为1.9 h, V = 100 L,若要使稳态血药浓度达到4 μg/mL,滴注速度为
  256. 某药物同时用于两个病人,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和6小时,因后者时间较长,故给药剂量应增加。
  257. 当药物有相当多的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泄且药物经肾排为零级动力学过程,则可采用尿药速度法处理尿药排泄数据。
  258. 某单室模型药物半衰期为5.8h,V=42L,静注200mg后,其AUC为
  259. 外周室由血流不太丰富、药物转运速度较慢的器官和组织(如脂肪、肌肉等)组成,这些器官和组织中的药物与血液中的药物需经过一段时间方能达到动态平衡。
  260. 关于药物生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261. 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是
  262. 经典的药物动力学是以非隔室模型为基础,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263. 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ADME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
  264. 单室模型是指药物在体内迅速达到动态平衡,机体各组织药物水平能随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平行的发生变化。
  265. 关于药物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266. 一级速率过程指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速率过程。
  267. 关于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正确的是
  268. 某药物口服后肝脏首过作用大,改为肌内注射后
  269. 极性较大的药物更易被肾小管重吸收
  270. 药时曲线下面积是反应药物肾排泄速率的参数
  271. 大多数药物的肾小管重吸收是被动过程
  272. 下列关于药物肾排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273. 以下关于药物胆汁排泄说法错误的是
  274. 尿量增加,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上升,更易重吸收
  275. 下列有关排泄的说法正确的是
  276. 对于口服药物来说,肠肝循环是导致药物产生双峰现象最主要的原因
  277. 产生蛋白尿的重要原因是
  278. 以下关于影响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说法错误的是
  279. 下列属于Ⅰ相代谢酶的是
  280. 下列关于药物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是
  281. 甲基化转移酶属于I相代谢酶
  282. 以下关于药物代谢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是
  283. 关于CYP450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284. 药物代谢一般使药物极性增加,易于排泄
  285. 下列关于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说法错误的是
  286. 左旋多巴在脑内经脱羧后转化为多巴胺,药理作用为
  287. 到达肝脏的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可使药物分子量增加,不利于从尿中排泄
  288. 只有游离的药物才能参与分布、代谢和排泄
  289. 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药物药物的疗效受竞争抑制作用越大
  290. 以下关于药物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291. 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
  292. 下列关于药物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293. 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294. 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主要机制是主动转运
  295. 药物从毛细血管向末梢组织淋巴液的转运速度依次为
  296. 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为L或L/kg
  297. 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
  298. 不属于鼻粘膜给药的特点的是
  299. 舌下黏膜给药受到唾液冲洗作用弱,可制成生物黏附片延长作用时间
  30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301. 静脉注射时W/O乳剂比O/W乳剂的吸收缓慢,具有长效作用
  302. 影响口腔黏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是
  303. 以下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正确的是
  304. 注射给药及直肠给药均能完全避免肝首过
  305. 药物的眼部吸收主要包括角膜吸收和结膜吸收两种途径
  306. 下列制剂中不属于速释制剂的是
  307. 下列有关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相关内容描述不恰当的是
  308. 对简单扩散描述错误的是
  309. 以下关于药物吸收机制说法正确的是
  310. 多晶型中最有利于制剂制备的是
  311.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碱性药物的pKa-pH=
  312. 难溶性药物与何种食物共食有利于吸收
  313. 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错误的是
  314. 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哪项表示
  315. 下列各种因素中,不能加快胃排空的是
  316. 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317. 以下不属于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的是
  318. 以下不属于药物处置的是
  319.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320. 以下哪项不属于影响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
  321. 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指注射剂、片剂、胶囊剂等药剂学中的各种剂型
  322. 生物药剂学中的药物效应指的是药物治疗效果,但不包括毒副作用
  323. 关于生物药剂学叙述正确的是
  324. 生物药剂学着重研究各种剂型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影响体内过程的因素
  325. 影响药物疗效的药物因素不包括
  326. 药物的消除是指分布和排泄过程
温馨提示支付 ¥5.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2)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