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严复译述的《天演论》正式出版,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2. 答案:对
  3. 刘知几《史通》考察了历史撰述的发展和史官制度的发展。 ( )

  4. 答案:对
  5. 《五代史志》反映出撰述者对于天道、人事在认识上的逻辑发展。( )

  6. 答案:对
  7. 《十七史商榷》所考证的史事上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因其包含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实际上是十九史。( )

  8. 答案:对
  9. 沈约一人撰写宋齐梁陈四朝史著。

  10. 答案:错
  11. 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篇则自《史记》、《汉书》以下,不论纪传、编年,凡记一代皇朝之史,皆称“正史”。( )

  12. 答案:对
  13. 清代后期关于史注成就突出的是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和李文田的《元朝秘史注》。( )

  14. 答案:对
  15. 《农政全书》的指导思想是“富国必以本业”。( )

  16. 答案:对
  17. 《宋书》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又许多有价值的记载,具体包括门阀风气、南北对峙、人口迁移。( )

  18. 答案:对
  19. 唐初撰修的五代史记述了梁、陈相继,齐、周并立,以及隋朝统一南北、由兴而亡的历史。( )

  20. 答案:对
  21. 东汉史今存的只有范晔《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和袁宏《后汉纪》。( )

  22. 答案:对
  23. 胡注最早把《通鉴地理通释》散于《通鉴》正文之下,使考异和正文直接地联系起来,便利了《通鉴》的阅读和流传。
  24. 《三史凡例》实际上承认了宋辽金三朝各位正统地位。( )
  25. 《风俗通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内容丰富的风俗史专书。( )
  26. 《春秋》在撰述思想上的核心是尊王道,重人事。 ( )
  27. 章学诚把古往今来的史书划分成两大系列:一是撰述,一是记注,而圆神、方智分别是撰述、记注的特点。( )
  28. 国史按年代顺序记事,是中国史学上编年体史书形成的最早阶段。 ( )
  29. 《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优秀著作。( )
  30. 沈约一人撰写了( )朝的史著。
  31. 下列史书中有民族史专篇的是( )。
  32. 近代学人重视鸦片战争史的撰述,其中代表作有( )。
  33. 近代学人重视外国史地的研究与撰述,其中代表作有( )。
  34.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具体包括( )。
  35. 唐朝的国史撰述主要包括( )。
  36. 要想了解蜀汉的历史,可以参考的著作( )。
  37.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南朝史撰述今存者有( )。
  38. 《史通》内篇着重阐述史书的( )。
  39. 刘知几提出了( )两个范畴,用以区分史家撰述心态、品格和社会效果的迥异。
  40. 明代的治河水利之书主要有( )。
  41. 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具体指( )。
  42. 章学诚对史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写出了( ),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推进到最高阶段。
  43. 参与《资治通鉴》修撰的史家有( )。
  44. 唐初修五史中带有浓厚的家学印记的有( )。
  45. 从理论上对“文献”作出界定的史家是( )。
  46. 记元朝丞相巴延率军平南宋事的著作是( )。
  47. 下面不是魏源的著作的有( )。
  48. 中国方志起源于( )。
  49. 重视读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而力倡“致用”之学的思想家是( )。
  50. 东晋谱学的开山之作是( )。
  51. 唐代著名学者徐坚评价( )说:“居史职者,宜置此书于座右。”
  52. 下列志书中属于明代全国总志的是( )。
  53. 在叙述隋朝典制时不称朝代名而只是详记其年号的著作是( )。
  54. ( )中的志上述曹魏,补《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的不足。
  55. 《盐铁论》的作者( )。
  56. 修成后曾被称为“秽史”的正史是( )。
  57. 《史记》从时间断限来说:上限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止于汉武帝太初元年。 ( )
  58. 刘知几强调史学的教育作用,即唤起人们的“内省”与“思齐”意识。( )
  59. 明朝统治者不修日历、起居注、国史,仅以实录代国史。( )
  60. 《国语》共21卷,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的顺序编次而成。( )
  61. 章学诚明确地提出了“史德”这一理论范畴。( )
  62. 流传至今的还有关于南北朝的三部皇朝史,分别是沈约撰的《宋书》、萧子显撰的《南齐书》和魏收撰的《魏书》。( )
  63. 金朝在翻译汉文金史方面的成绩,除五经、诸子外,还有《贞观政要》、《史记》、《汉书》、《新唐书》等。( )
  64. 章学诚对史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写出了《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这两部名作,把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推进到它的最高阶段。( )
  65. 先秦时期国史出现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条件,一是历史记载方面的条件。( )
  66. 春秋时期各国国史在记时上已形成了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规范。( )
  67. 《汉书》从时间断限来看:其上限始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下限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共记述了汉代230年的历史。( )
  68. 清代后期关于史书辑佚主要有汤球的《十六国春秋辑补》。( )
  69. 先秦时期是中国史学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阶段。( )
  70. 经东汉数代史家努力撰写的《东观汉记》是东汉史的最早撰述。( )
  71. 下列正史中,魏征没有为帝纪写总论是( )。
  72. 清实录中屡经重修和校订的有( )。
  73. 东晋南朝谱学主要支脉有( )。
  74. 流传至今有关于南北朝的皇朝史有( )。
  75. 刘知几参与修撰的史书主要有( )。
  76. 辽代史家萧韩家奴翻译的汉文史著主要有( )。
  77. 金朝的科举考试以( )内命题。
  78. 后人称为“三通”的典志体史书有( )。
  79. 中国史学上第一部宏伟皇朝史的最后成书,先后经由( )之手完成。
  80. 清代后期关于史注成就突出的是( )。
  81. 下列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史的是( )。
  82. 清代后期关于前朝史撰述主要有( )。
  83. 东晋太兴二年(319年),石勒称赵王,“建社稷,立宗庙,营东西宫。”并设( )。
  84. 宋代史家在正史撰述方面的成就主要有( )。
  85. 中国学者利用外国文献研究中国历史较旱的尝试是( )。
  86. 设立史馆于禁中的皇帝是( )。
  87. 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所考,关于《通鉴》方面的撰述有十六种之多,其中以( )最负盛名。
  88. 在编年纪事中顺带写出了大量人物的史著是( )。
  89. 明代实录由( )所修。
  90. 清人钱大昕曾说:“论次太祖、太宗两朝事迹者,其必于此书折其衷欤”。此书指的是( )。
  91. 按日记载作者随其师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时途中见闻及当时燕京情况的著作是( )。
  92. 续“三通”中价值较高的是( )。
  93. ( )中的倭人传约2000字,是关于日本古代史的重要资料。。
  94. 清代前期的史家,在历史地理之学的撰述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下面不是顾炎武的著作有( )。
  95. ( )内容多记重大军事行动的始末,体裁一般是纪事本末体。
  96. 下列不是清国史馆所修传记有( )。
  97.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十六国史撰述共有29种,其中以崔鸿《十六国春秋》最为知名。( )
  98. 《蒙古游牧记》是张穆的代表性著作。( )
  99. 《蒙古秘史》原文是用畏兀儿体蒙古文写成。( )
  100. “学”,是指各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文献知识,也包括社会知识以至自然知识。( )
  101. 刘知几提出了“直书”和“曲笔”两个范畴,用以区分史家撰述心态、品格和社会效果的迥异。( )
  102. 《宋书》是二十四部正史中卷帙最少的一部。
  103. 《史通》以《六家》、《二体》开篇,从史书的内容和形式阐述了史学的起源。( )
  104. 司马迁撰写《史记》主要的目的是“成一家之言”,即使史家,或者是史学成为百家之一。( )
  105. “新史学”是资产阶级“史界革命”的纲领和追求的目标。( )
  106. 《资治通鉴》代表着北宋史学的最高成就。( )
  107. 《资治通鉴》一书为宋神宗赐名,取“鉴于往事,资以治道”之意。( )
  108. 《北史》上起魏登国元年(386年),下迄隋义宁二年(618年),包括魏、齐、周、隋四代233年史事。( )
  109. 《资治通鉴》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中,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而特意叙述,以达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为现实提供借鉴的目的。( )
  110. 《资治通鉴》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中,专取( )者而特意叙述。
  111. 章学诚把古往今来的史书划分成( )两大系列。
  112. 《幼学琼林》的内容主要包括( )。
  113. 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著作包括( )。
  114. 宋代王溥撰成的会要体史书主要有( )。
  115. 刘知几强调史学的教育作用,即唤起人们的( )意识。
  116. 司马迁撰写《史记》主要的目的是( )。
  117. 《十七史商榷》所考证的史事上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因其包含( ),实际上是十九史。
  118. 《三史凡例》实际上是承认了( )三朝各为正统的地位。
  119. 金朝在翻译汉文金史方面的成绩,除五经、诸子外,还有( )。
  120. ( )等人都以倡言变法、改良为主旨,而君主立宪则是他们所憧憬的社会理想。
  121. 清代后期关于人物传记汇编主要有( )。
  122.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十六国史撰述共有29种,其中最为知名的是( )。
  123. 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思想的思想家是( )。
  124. 在推重西学的同时,已朦胧地觉察到西方国家潜伏弊病的学者是( )。
  125. 提出了理乱兴衰不相因、典章经制实相因认识的史家是( )。
  126. 时人称( )是“东观直笔多所资,蓬莱汉阁生光辉。”
  127. 教会人们“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改变穴居野处的是( )。
  128. 记载蒙古王公贵族世系、事迹的编年体史书是( )。
  129. 时人评价( )说“《春秋》之后,才有此书,信之所聚也。”“一代之书,萃一见于此,可谓备矣。”
  130. 章学诚曾高屋建瓴地指出某种体裁的优长在于“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这种体裁具体指的是( )。
  131. 西晋时期被时人誉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史家是( )。
  132. 被称为“现存的同时人所写的吴哥文化极盛时代的唯一记载”的史著是( )。
  133. 晚明时期史学的殿军是( )。
  134. 《通志》创造了综合性的典制体通史形式,奠定了独立的制度史撰述的基础,扩大了历史研究和撰述的领域。
  135. 《续汉书》八志、《后汉纪》和《后汉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家东汉史中流传至今的三种著作。( )
  136. 载记实际上是《史记·世家》的变体,记录与中原王朝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 )
  137. 《藩部要略》是记载蒙古王公贵族世系、事迹的编年体史书。( )
  138. 清代后期采用编年体撰述前朝史的,主要有夏燮的《明通鉴》。( )
  139. 贾氏谱学的奠基者是东晋贾弼之。( )
  140. 同治十年(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发表政论、史论,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成为中国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之一。( )
  141. 王韬、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都以倡言变法、改良为主旨,而君主立宪则是他们所憧憬的社会理想。( )
  142. 《史记》表现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思想。( )
  143. 邹容、陈天华、章太炎、孙中山等认为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144. 重视外国史地的研究与撰述,有魏源的《海国图志》、梁廷枏的《海国四说》、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王韬的《法国志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
  145. 黄遵宪在推重西学的同时,已朦胧地觉察到西方国家所潜伏的弊病。( )
  146. 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纂《文选》,专立“史论”一目。( )
  147. 东晋南朝谱学有两大支脉:一是贾氏谱学,一是王氏谱学。( )
  148. 魏源撰述《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
  149. 下列属于顾炎武的著作有( )。
  150. 《通典》分( )门。
  151. 《宋书》在反映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方面又许多有价值的记载,具体包括( )。
  152. 被顾炎武誉为“后世不可无之书”的是( )。
  153. 教会人们 “钻隧取火,以化腥臊”, “教民熟食,养人利性”的是( )。
  154. 袁枢据《资治通鉴》“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开创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是( )。
  155. 《续通典》记( )朝以后的典制及有关议论。
  156. 《尚书》在记言、记事的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记言可表神情,记事顾及首尾。( )
  157. 《春秋》的表述简约含蓄、直言其事、秉笔直书,起到了惩恶劝善的作用。( )
  158. 唐初所修八史占正史即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显示出了官修史书的实力。( )
  159.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 )
  160. 金文常于记载结末处有“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话。( )
  161. 《史通》以《史官建置》、《古今正史》勾勒了史学发展大势。( )
  162.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具有时代敏感和危机意识的第一位史论家。( )
  163. 《春秋》以编年的形式记春秋时期的大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历鲁国十二公,凡242年,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前770一前476)的重大历史事件。( )
  164. 在中国古代,“历官”和“史官”是由一个人来兼任的,所以史的最初含义是史官。 ( )
  165.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中外交通和域外情况的记述,是跟佛教盛行和大量的中国僧人西行“求法”有关。( )
  166. 钱大昕的《廿二史札记》在考订史书的同时,十分关注史学与社会的关系。
  167. 国史出现的条件是( )。
  168. 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的是( )。
  169.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献学基础的著作有( )。
  170. 下列元代史书属于行记性质的有( )。
  171. 《资治通鉴》编写步骤为( )。
  172. 下列不是黄宗羲所作的史著有( )。
  173. 着重考察了东北、北方、西北的边疆沿革、攻守形势和中俄关系的历史的史著是( )。
  174. 有史家提出“国史之失职,末有甚于我朝者也”,其中“我朝”指的是( )。
  175. 晋国的国史被称作( )。
  176. 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
  177. 王氏谱学的创始人是王僧孺。( )
  178. 唐朝国史撰述包括起居注、实录、国史三个方面。( )
  179.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所记上限与《春秋》同,下限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5年史事,比《春秋》下推13年。( )
  180. 诗作为一种独立的创作形式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成为先秦时期历史记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181. 唐代谱牒尚存的仅有《元和姓纂》。( )
  182. 续“三通”中的《续文献通考》价值较高,清“三通”中以《清文献通考》价值较高。( )
  183. 纪传体史书实为纪、传、志、表的综合,而以替大量的历史人物立传为主体。( )
  184. 《华阳国志》关于西南民族史的记述很丰富。 ( )
  185. 明代史家李贽的主要撰述有( )。
  186. 所记包括魏、齐、周、隋四代233年史事的正史是( )。
  187. 教会人们“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是( )。
  188. 明皇朝对全国区域总志编纂的重视是明代方志迅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
  189. 明代史馆合于翰林院,故实录由翰林院所修。( )
  190. 从今存北齐颜之推所撰《颜氏家训》来看,“家训”重在讲家族历史,“家传”重在讲家门风教,炫耀家史和重视家风。
  191. 明代最高统治者对功臣、勋贵的历史教育极为重视。( )
  192. 程登吉的《幼学琼林》是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极通俗的读本。( )
  193. 《五代史志》在叙述隋朝典制时不称朝代名而只是详记其年号。( )
  194. 清代前期的史学在历史考证方面取得了极辉煌的成果,主要包括( )。
  195. 近代学人重视边疆史地的考察与撰述,其中代表作有( )。
  196. 唐太宗贞观十年撰成的正史有( )。
  197. 宋代史家对本朝史和当代史显得格外关注,著名的有( )。
  198. 魏征为帝纪写总论的正史是( )。
  199. 代表北宋史学的最高成就的史书是( )。
  200. 记元世祖即位(1260)至仁宗延祐七年(1320)元朝前中期典章制度的史著是( )。
  201. 汉代众多《史记》续作中最有成绩的史家是( )。
  202. 含纪、表、志、传、载记五个部分史书是( )。
  203. “识”,是指史家的器量和胆识,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力和鉴别力。( )
  204. 金文记事因同青铜器物相联系而包含着传世的明确意识。( )
  205. 清代后期关于人物传记汇编主要有钱仪吉所辑《碑传集》和缪荃孙的《续碑传集》。( )
  206. 关于南朝史撰述今存者仅沈约《宋书》和萧子显《齐书》。( )
  207. 柯绍忞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撰成《新元史》。( )
  208. 甲骨文的记载反映了盘庚迁殷以后自武丁时期到殷商灭亡王室的一些活动。( )
  209. 潘季驯《河防一览》是明代关于治河之史的代表性著作。( )
  210. 《春秋》一书特别凸现史学的社会作用,并且具有鲜明的自觉意识。( )
  211. 《五代史志》的后五志,即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志,是以人事为中心。( )
  212. 《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主要在于,它以极其丰富的历史事实证明政治统治的存在、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对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
  213. 《真腊风土记》元代中国人对柬埔寨社会历史的生动描述。( )
  214. 别传是以“类聚区分”的形式出现的。( )
  215. 《春秋》在编纂的体例和表述方面的要求是属辞比事。( )
  216. 《元一统志》所叙包括山川、形胜、地质、地理、建置沿革、历史人物及有关的史事,反映了元代辽阔的疆域和统一的政治局面。( )
  217. 《三国志·吴书》的倭人传约2000字,是关于日本古代史的重要资料,迄今为中外学者所重视。
  218. “才”主要是指掌握文献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和文字表述的能力。( )
  219. 章太炎的历史思想和史学活动主要是撰写《中国简史》的计划。
  220. 归有光所撰《三吴水利录》以采辑前人论水利之尤善者七篇编为前三卷,末卷为作者自撰《水利论》二篇,并以三江图附于其后。( )
  221. 《安南行记》是一次元朝与安南通使的实录。( )
  222. 史学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 )
  223. 《清实录》主要包含( )。
  224. 光绪三十四年(1908),得以入祀孔庙的大儒是( )。
  225. 春秋时期各国国史在记时上的规范是( )。
  226.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多途发展的面貌具体的表现是( )。
  227. 中国史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
  228. 辽代成就较大的史家有( )。
  229. 清代后期以纪事本末体撰述前史的主要有( )。
  230. 《五代史志》中的《经籍志》按( )分类著录历代文献,以道、佛作为附录,奠定了古代文献分类的基础。
  231. 中国远古时代产生的神话和传说能够被保存下来主要见于( )。
  232. 《国榷》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 ),以求史事之真。
  233. 《新唐书》新创了( )。
  234. 隋朝统一之后,隋文帝在撰史方面过问的事情包括( )。
  235. 《朔方备乘》着重考察了( )的边疆沿革、攻守形势和中俄关系的历史。
  236. 纪传体史书实为( )的综合,而以替大量的历史人物立传为主体。
  237. 顾炎武在历史地理之学的撰述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
  238. 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史注主要有( )。
  239. 《史通》外篇着重阐述史书的( )。
  240. 《汉书》结构上包含( )。
  241. 下列属于西晋的史家有( )。
  242. 《史通》以( )开篇,从史书的内容和形式阐述了史学的起源。
  243. 提出“风教存,则国存。风教亡,则国亡”思想的思想家是( )。
  244. 被世人公推为一代儒宗的清代学者是( )。
  245. ( )的历史思想和史学活动主要是撰写《中国通史》的计划。
  246. 同治十年(1874年),( )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发表政论、史论,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成为中国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之一。
  247. 创立了以典章制度为中心,分门立目、以类相从、叙其始终的史书是( )。
  248. 反映元人的开放意识和当时海上中外贸易之盛的著作是( )。
  249. 现存关于祖冲之的最早的记载( )。
  250. 在《二十四史》中卷帙最为浩繁的是( )。
  251. 清“三通”中以( )价值较高。
  252. 保存宋史文献的功臣是( )。
  253. 《汉书·艺文志》中以史书附于( )家之后。
  254.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褥之利,以教天下”的是( )。
  255. 在考订史书的同时,十分关注史学与社会的关系的史家是( )。
  256. 所记包括宋、齐、梁、陈四代170年史事的正史是( )。
  257. 全面总结中国史学理论的最后一个杰出古代史家是( )。
  258. ( )是清代学人200多年中研究、撰述元史、蒙古史的集大成者。
  259. 最早把《通鉴考异》散于《通鉴》正文之下,使考异和正文直接地联系起来,便利了《通鉴》的阅读和流传的史著是( )。
  260. 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历史典册是( )。
  261. 《四库全书》称( )“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
  262. 明朝统治者以( )代国史。
  263.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译述的《天演论》正式出版。
  264. 梁启超在历史撰述上的成就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具体包括如下:( )。
  265. 章太炎的《中国通史》结构注入了“新思想为主观”的历史哲学。( )
  266. 戊戌变法失败后,宣扬社会革命的历史理论,认为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有( )。
  267. 夏曾佑著《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于1904至1906年在商务印书馆分3册出版,此书将中国历史分为( )等历史阶段。
  268. 鸦片战争后,中国史家之近代意义( )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清代后期史学上近代意识的集中反映。
  269. 《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
  270. 近代史学第一个特点是传统经世致用史学思想注入了救亡图强的民族危机意识。( )
  271. 1902年康有为在《新民丛报》上发表长文《新史学》。 ( )
  272. 《清通典》100卷,分为食货等( )门。
  273. 《清朝续文献通考》由( )撰。
  274. 《续文献通考》记( ) 朝典制及有关议论。
  275. 《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作者是( )。
  276. 《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奠定了学案体史书的基本体例。( )
  277. 《续通典》反映了清代典制的特点。 ( )
  278. 方略亦称纪略。 ( )
  279. 《清会典》是一部简要的清代政治制度史。 ( )
  280. 《廿二史札记》反映出作者赵翼“贯串全史”的见识。 ( )
  281. 康熙年间辑成的大型丛书是《四库全书》。 ( )
  282. 《续通典》体例略仿《通典》。 ( )
  283. 清国史馆所修历朝本纪包括“自天命至光绪朝,分满、汉文两种”。( )
  284. 《清会典》以机构、编制、职掌为记载中心。 ( )
  285. 张廷玉认为史家慎于心术,才谈得上史德。( )
  286. 《明经世文编》以人为纲,以时为序。 ( )
  287. 《皇明经世实用编》是 ( ) 所著。
  288. 用纪事本末体写明末“东林党”事迹的是( )。
  289.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以记明代社会风俗著称。( )
  290. 蒋平阶所著《东林始末》为编年体,主要记明末“东林党”事迹。 ( )
  291. 稗史泛指野史和记述历史琐闻、社会风物的笔记。( )
  292.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的作者是黄宗羲。 ( )
  293. 《河防一览》是综合性的农学名作。( )
  294. 史学上最早以“野史”名书的笔记是( )所著。
  295. 《菽园杂记》是以记( )朝故实为主的著作。
  296. 《元朝名臣事略》是( )所著。
  297. 《蒙古秘史》是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发展及社会生活的著作。( )
  298. 胡三省《通鉴音注》最早将《通鉴考异》散于《通鉴》正文之下。( )
  299. 《文献通考》是现存的同时人所写的吴哥文化极盛时代的唯一记载。( )
  300. 《西游录》反映成吉思汗西征及西域交通民俗等内容。 ( )
  301. 《蒙古秘史》在表述上是史事与诗歌的结合。 ( )
  302. 元顺帝下达有关撰修三史的诏书是撰修辽、金、( )三史。
  303. 《文献通考》补充了《通典》所无的5个门类。 ( )
  304. 《金史》 写出了中国历史上以契丹族贵族为主的皇朝历史。( )
  305. 记载唐代典章制度的专书是( )。
  306. 会要体史书是典制体史书的一种形式,记一个朝代或一个时期的典章制度。 ( )
  307. 《资治通鉴》按编年体史书体例纂述而成。    ( )
  308. 《三朝北盟会编》证明了史学对于政治的重要性。( )
  309. 刘恕所著的《通鉴学》是对通鉴学的总结。 ( )
  310. 司马光开创纪事本末体这一史书体裁。 ( )
  311. 《三朝北盟会编》以宋、金和战为主要线索。( )
  312. 《通鉴》的编写步骤:第一步编写丛目;第二步编写长编;第三步司马光定稿。 ( )
  313.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是( )。
  314.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特点一是浩繁,二是翔实。( )
  315. 国史是根据起居注、实录和其他许多方面的资料撰成的纪传体皇朝史。 ( )
  316. 实录是编年体史书的一种特殊形式,专记每一皇帝在位时的国家大事。 ( )
  317. 第一部宏伟的典章制度史是( )。
  318. 起居注是按“君举必书”的古义,史官所记皇帝的言行录。( )
  319. “史才三长”包括才、学、识。 ( )
  320. 《南史》记宋、齐、( )、陈四代170年史事。
  321. 《北史》记魏、齐、 周、隋四代235年史事。 ( )
  322. 《通志》以历代典章制度的历史演变、得失兴革为撰述中心。 ( )
  323. 中国史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起居注是( )所著。
  324. “史才三长”论,是刘知几史家素养论的核心,也是其提出的史家素养的最高标准。 ( )
  325. 《汉纪》在列传中创立了家传的形式。 ( )
  326. 《世说新语注》是 ( )所著。
  327. 《隋书•经籍志》以四部分类,史部又分13种。( )
  328.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皇朝史撰写的高潮。( )
  329. 《佛国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中外交通记录。( )
  330. “家传”重在讲家族历史,“家训”重在讲家门风教。( )
  331. 《文选》中“史论”以专题出现。( )
  332. 《续汉书》是( ) 撰的纪传体史书。
  333. 东晋袁宏所纂编年体东汉史是( )。
  334. 《三国志注》是( )所著。
  335. 第一部皇朝史是 ( )。
  336. 中国古代第一部内容丰富的风俗史专书是( )所著。
  337. 《史记》最初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
  338. 《汉书》体裁:本纪12篇,表8篇,志( )篇,传70篇。
  339. 《史记》中世家30篇。 ( )
  340. 《汉书》继承《史记》变通史为断代史,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
  341. 《史记》的体裁包括:本纪、列传、世家、表、书。( )
  342. 《汉纪》30卷,著者是( )。
  343. 我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是( )。
  344. 《史记》上限传说中的炎帝,下限太初元年。 ( )
  345. 《公羊传》是周王朝和它所分封的各诸侯国的正式的历史撰述。( )
  346. 《左传》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历史典册。( )
  347. 金文是单纯的人事记录。 ( )
  348. 神话叙述的是人,是古代先辈的祖先或古代英雄及其所行之事。( )
  349. 楚国的国史被称作( )。
  350. 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
  351. 《尚书》记春秋时期史事的史书,在编撰体裁上分国记言。( )
  352. 《小雅》比较具体地反映了西周社会面貌的各个侧面。 ( )
  353. 《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 ( )
  354. 甲骨文并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 )
  355. 神话其实就是在史官、史书产生之前,对已经发生过的史事所做的艺术加工。( )
  356. 中国史学史是中国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 )
  357. “史学史”概念被明确提出来,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归功于( )。
  358. 历史是客观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 )
  359. 史学是对人类记录和思考所作的历史的考察。 ( )
  360. 史学是主观的,包括史学家对材料的取舍及史学家的情感因素。( )
  361. “史学” 概念提出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 )石勒称王之年。
  362. 史事即客观历史的观念产生于( )时期。
  363. 人类社会和文字是史学产生的两大条件。 ( )
温馨提示支付 ¥5.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7)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