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内容已经过期谨慎付费,点击上方查看最新答案

刑法(总论)

  1. 农民甲醉酒在道路上驾驶拖拉机,其认为拖拉机不属于《刑法》第133条之一规定的机动车。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2. A:甲欠缺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B:甲未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行为,存在事实认识错误 C:甲对危险驾驶事实有认识,具有危险驾驶的故意 D:甲受认识水平所限,不能要求其对自身行为负责
    答案:甲对危险驾驶事实有认识,具有危险驾驶的故意
  3. 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4. 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 B: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 C: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 D: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
    答案:丙希望丁遭受山洪死亡,而劝说丁进山旅游,丁进山时被突然发生的山洪卷走死亡,丙的行为不构成作为犯罪
  5. 某甲驾一货车穿行于陡峭山路,某乙想尽快赶到投宿地想搭便车,冒然抓住车厢后部,但却无法攀上,某甲知道这一情况后,为摆脱某乙骤然刹车,致某乙摔入山沟,当场死亡。某甲对某乙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6. A:意外事件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疏忽大意的过失
    答案:正确
  7. 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 )。

  8.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答案:犯罪既遂 
  9. 甲与乙因琐事发生争执后,甲扬言要把乙杀死,并去商店买了一把匕首。乙怕甲杀死自己,就在甲从商店回来的路上,用猎枪将甲打死。甲的行为属于( )。

  10. A:防卫过当 B:正当防卫 C:假想防卫 D:故意犯罪
    答案:故意犯罪
  11. 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三角刮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宋某头部着地,当场昏迷,王某将宋某杀死。( )

  12. A: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 B: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C: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 D: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13. 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 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14. A: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 B:属于紧急避险 C:构成抢夺罪 D:属于正当防卫

  15. 某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里在梦游时将同宿舍里的某乙杀死,某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某甲的行为属于( )。

  16. A:故意杀人罪 B: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是睡梦中无意识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17. 青年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

  18. A: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B: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C: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D: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19. 甲用枪杀乙。枪中装有6发子弹。甲朝乙开了一枪,为击中乙。在本可继续开枪杀乙的情况下,甲未继续开枪。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 )。

  20. A:犯罪未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既遂 D:犯罪中止

  21. 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

  22. A:明知 B:已经预见 C:应当预见 D:可能预见

  23. 某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公司老板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某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则某甲( )。

  24. A: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B:应当负刑事责任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D: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25. 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下列哪个罪负刑事责任?( )

  26. A:盗窃罪 B:破坏交通工具罪 C:制造毒品罪 D:抢劫罪

  27. 关于刑事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28. A:丙因实施爆炸被抓,相关证据足以证明丙已满15周岁,但无法查明具体出生日期。不能追究丙的刑事责任 B:乙以杀人故意刀砍陆某时突发精神病,继续猛砍致陆某死亡。不管采取何种学说,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甲第一次吸毒产生幻觉,误以为伍某在追杀自己,用木棒将伍某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D:丁在12周岁生日当晚故意砍杀张某,后心生悔意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张某仍于次日死亡。应追究丁的刑事责任

  29. 甲与乙结有仇恨,准备了猎枪杀害乙。一日,二人在路上相遇,甲对乙扬言说:“你等着,我迟早要收拾你的。”由于甲未将猎枪带在身上,当日甲并未对乙有任何伤害行为。甲的扬言行为属于( )。

  30. A:犯罪未遂 B:犯意表示 C:犯罪预备 D:犯罪行为

  31. 甲欲去乙的别墅盗窃,担心乙别墅结构复杂难以找到贵重财物,就请熟悉乙家的丙为自己能盗窃成功标别墅图。甲入室后未使用丙提供的图纸就找到乙价值100万元的珠宝, 即携珠宝逃离现场。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32. A:甲构成教唆犯 B:丙不构成犯罪,因为客观上没能为甲提供实质的帮助 C:即便甲未使用丙提供的图纸,丙也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D:甲、丙构成盗窃罪的共犯,甲是主犯,丙是帮助犯

  33. 甲以杀人故意放毒蛇咬乙,后见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便开车送乙前往医院。途中等红灯时,乙声称其实自己一直想死,突然跳车逃走,三小时后死亡。后查明,只要当时送医院就不会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34. A:甲未能有效防止死亡结果发生,成立犯罪既遂 B:死亡结果不能归责于甲的行为,甲成立犯罪未遂 C:甲不对乙的死亡负责,成立犯罪中止 D:甲未能阻止乙跳车逃走,应以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论处

  35. 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36. A: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戊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B: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C: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 D:甲在不满14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14周岁后爆炸,导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37. 关于共同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38. A:甲教唆赵某入户抢劫,但赵某接受教唆后实施拦路抢劫。甲是抢劫罪的共犯 B:丙以为钱某要杀害他人为其提供了杀人凶器,但钱某仅欲伤害他人而使用了丙提供的凶器。丙对钱某造成的伤害结果不承担责任 C:乙为吴某入户盗窃望风,但吴某入户后实施抢劫行为。乙是盗窃罪的共犯 D:丁知道孙某想偷车,便将盗车钥匙给孙某,后又在孙某盗车前要回钥匙,但孙某用其他方法盗窃了轿车。丁对孙某的盗车结果不承担责任

  39. 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40. A: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B: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 C: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41. 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 )

  42.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43. 犯罪中止可以出现在犯罪的( )阶段。


  44. A:犯罪实行 B:犯意形成 C:犯意预备 D:犯罪表示

  45. 关于累犯,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46. A:犯恐怖活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刑罚执行完毕后的第12年又犯黑社会性质的 B:对累犯,如假释后对所居住的社区无不良影响的,法院可决定假释 C:对累犯和犯罪集团的积极参加者,不适用缓刑 D:组织犯罪的,成立累犯 E: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累犯,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法院可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47. 成立一般累犯,犯后罪的时间必须是在前罪( )之日起5年以内。

  48. A:被赦免 B:主刑执行完毕 C:缓刑考验期满 D:假释考验期满

  49. 警察带着警犬(价值3万元)追捕逃犯甲。甲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只打死警察(希望打死警察),也可能只打死警犬,但一枪同时打中二者,导致警察受伤、警犬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50. A:如认为甲有数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数罪并罚 B:如甲未打中任何目标,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C:如甲仅打中警犬,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D:如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51. 某汽车司机在雨夜行车,从马路中间的一塑料布上驶过,司机以为塑料布下是附近农民的稻谷,结果压死了塑料布下睡着的一精神病人。司机对该精神病人死亡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属于( )。

  52. A:过于自信过失 B:疏忽大意过失 C:间接故意 D:意外事件

  53. 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54. A:犯罪未遂 B: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C: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55. 下列哪些行为不成立犯罪未遂?( )

  56. A: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现金支票后,未到银行提取现金即被查获 B:发送诈骗短信,受骗人上当后汇出5万元,但因误操作汇到无关第三人的账户 C:以贩卖为目的,在网上订购毒品,付款后尚未取得毒品即被查获 D: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将价值5万元的财物送给国家工作人员,但第二天被退回

  57. 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是( )。


  58. A: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未完成法定的犯罪行为 C: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D:未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 E:未具备法定的危险状态 F:并且轻信这种结果不会发生 G: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H: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

  59. 避险过当是指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 )

  60. A:错 B:对

  61. 间接正犯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不是过失。( )

  62.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间接正犯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被教唆者实施的是犯罪行为,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正犯不可能是过失,因为过失是指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而间接正犯是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63. 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禁止的危害行为,应当要承担刑事责任。( )

  64. A:错 B:对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禁止的危害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此题正确答案为B。'
  65. 胁迫应具有威胁性和真实性。( )

  66. A:错 B:对
    AI参考:选项B:对。胁迫是指以某种力量或手段,威胁要挟、恐吓他人,使之听从自己的要求或达成某种协议。因此,胁迫应具有威胁性和真实性。'
  67. 避险时脱离了避险目的,抱有直接故意侵害不法侵害人的心理,仍然能构成避险过当。( )

  68. A:对 B:错
    AI参考:B:错。避险过当是指在实施避险行为过程中,因为畏难,惊慌,犹豫等原因放弃紧急避险的目的,超过必要限度,导致结果的发生。避险过当行为主观上有对结果的发生存在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有避险过当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的趋利避害性的客观特征。行为避险超过必要的限度与避险的紧迫程度构成想象竞合或择一认定原则上的分歧。根据这种说法可知避险时脱离了避险目的,抱有直接故意侵害不法侵害人的心理,仍然不能构成避险过当。因此,答案是B:错。'
  69. 间接正犯也称为间接实行犯,是将他人作为犯罪工具实现自己犯罪目的的人。( )

  70. A:错 B:对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对。间接正犯也称为间接实行犯,是将他人作为犯罪工具实现自己犯罪目的的人。所以,本题判断正确。'
  71.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是指已满18周岁的人犯罪是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了。( )

  72.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根据法律规定,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是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因此,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73.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一种行为。( )

  74.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接受司法机关的审查和裁判,积极履行罚金等法律义务,悔罪态度良好,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从而获得从宽处罚的刑法制度。所以自首是犯罪分子对自己犯罪行为的坦白和承认,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认罪态度表现。选项A为错误选项。'
  75. 疏忽大意的过失属于犯罪主观方面的过失,而过失犯罪仅仅在出现危害结果的时候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没有危害结果,无从谈起疏忽大意的过失。( )

  76.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疏忽大意的过失属于犯罪主观方面的过失,但过失犯罪不仅仅在出现危害结果的时候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没有危害结果,同样可以构成过失犯罪。因此,该判断题表述错误。'
  77. 片面帮助的一方侵害的法益与不知情一方侵害的法益要求完全一致,并具有重叠性。( )

  78. A:错 B:对
    AI参考:判断题答案:对。在片面帮助的情况下,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存在某种利益关系,双方都可能侵害对方的法益,因此要求双方侵害的法益要求完全一致并具有重叠性。同时,这种重叠性也体现了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本题答案为“对”。'
  79. 犯罪中止是指故意犯罪过程当中犯罪人出于自己的行为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形态。( )

  80.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是【对】。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从而避免犯罪既遂结果的发生。因此,犯罪中止是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81. 从协从犯的主观方面来看,协从犯是不具有相对的意志自由的。( )

  82.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从协从犯的主观方面来看,协从犯是具有相对的意志自由的,即协从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与犯罪行为,以及在犯罪过程中是否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协从犯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83. 刑法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以及已满75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比如说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的,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的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都可以适用缓刑。( )

  84. A:对 B:错

  85. 预见义务就是指发挥自己的预见能力,去预见自己行为的危害结果的义务。( )

  86.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错。预见义务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之前,应尽到的对其行为的危害结果发生的预见义务。此处的“预见能力”应该理解为对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认知能力,而非实际去预见危害结果的能力。因此,此题表述错误。'

温馨提示支付 ¥1.55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1)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