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内容已经过期谨慎付费,点击上方查看最新答案

水文学原理

  1. 饱和地面径流的产流界面是( )。

  2. A:包气带中壤中流的产流界面 B:地表 C:包气带上界面 D:包气带下界面
    答案:弱透水层上界面
  3. 某流域有两次暴雨过程,除雨强前者大于后者外,其余情况均相似,则前者在流域出口形成的洪峰流量比后者( )。

  4. A: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 B: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早 C: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晚 D: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晚
    答案:峰现时间晚、洪峰流量小
  5. 在一场降雨过程中,下渗率总是( )。

  6. A:等于下渗能力 B:小于等于下渗能力 C:小于下渗能力 D:大于下渗能力
    AI参考:在一场降雨过程中,下渗率总是小于等于下渗能力。下渗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地下水的下渗量,而下渗能力是指土壤或地表对水的渗透能力。在降雨过程中,如果土壤或地表的下渗能力较强,那么下渗率就会大于下渗能力,使得更多的雨水被渗透到地下;反之,如果土壤或地表的下渗能力较弱,那么下渗率就会小于下渗能力,使得部分雨水会在地表形成径流。因此,正确答案是B:小于等于下渗能力。'
  7. 按水文循环的规模和路径可以分为( )。

  8. A:海洋水文循环和陆地水文循环 B:全球水文循环和局部水文循环 C:大循环和小循环 D:海洋水文循环和内陆水文循环
    答案:大循环,小循环AI参考:正确答案是A:海洋水文循环和陆地水文循环。水循环按照规模和路径可以分为海洋水循环和陆地水循环。海洋水循环是指海洋水体(包括海水和由降水补给的海水)通过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参与的水循环;陆地水循环是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以及由降水补给的海水通过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参与的水循环。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选项B、C、D虽然也是关于水循环的分类,但是不准确或表述不明确。'
  9. 已知某流域按3小时时距得到的等流时面积为11.5,30.0,72.0,13.5平方公里;一场降雨只有一个时段为3h的地面净雨深为20mm,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洪峰流量为( )m3/s。

  10. A:72 B:200 C:720 D:1350
    AI参考:答案:C推理过程:已知地面净雨深为20mm,需要转换为降雨强度或面雨量,再利用降雨历时转换为时段雨量,最后利用等流时法计算汇水面积和流量。流域的等流时面积由三块汇水面积组成,面积之和为35.5平方公里,由流域的出口断面流量与汇水面积的乘积即可求得洪峰流量Q。Q=0.75×11.5×20/3+72×20/3+13.5×20/3=720m3/s。故本题答案为C。'
  11. 在湿润地区,当流域蓄满后,若雨强i大于稳定下渗率fc,则此时产生的径流成分为( )。

  12. A:地下径流与壤中流 B:地面径流与地下径流 C:地下径流 D:地面径流
    答案:f=fc
  13. 江南的梅雨季存在“入梅偏晚”、“超长梅雨季”等现象,这属于水文现象的( )。

  14. A:地区性 B:周期性 C:随机性 D:确定性
    答案:随机性
  15. 流域内修建水库,水面面积增加,将使流域径流( )。

  16. A:不变 B:难以肯定 C:增加 D:减少

  17. 甲乙两个流域,除甲流域坡度大于乙流域,其余均相似,则甲流域出口断面的洪峰流量比乙流域的( )。

  18. A: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晚 B: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 C: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早 D: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晚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由于甲乙两个流域除坡度外其他均相似,而甲流域坡度大于乙流域,所以甲流域的水流流速快,所以出口断面的洪峰流量比乙流域的洪峰流量大,而由于水流速度更快,导致洪峰的出现时间比乙流域要早。因此,答案为B。'
  19. 一次降雨过程的下渗过程是( )。

  20. A:实际下渗率与时间的过程 B:稳定下渗率与时间的过程 C:平均下渗率与时间的过程 D:下渗能力与时间的过程

  21. 甲、乙两个流域,除甲流域植被覆盖率小于乙流域外,其余情况均相似,相同的降雨过程所形成的流量过程,甲流域的洪峰流量比乙流域的( )。

  22. A: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早 B: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晚 C: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 D: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晚
    AI参考:答案:C。由题干可知,甲、乙两个流域的降雨过程和初始条件相似,那么两个流域中河流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应该相似。在流量过程中,洪峰流量表示的是单位时间内河流中水量的最高值,通常取决于降雨强度、植被覆盖率、流域面积等因素。而洪峰流量出现的时间(峰现时间)通常受河流流程和流域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由于甲流域植被覆盖率小于乙流域,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甲流域的降雨强度可能会更大,导致洪峰流量更大,峰现时间更早。因此,选项C“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是正确答案。所以正确选项为C: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
  23. 在蓄满产流中,当产流面积为全流域时,若继续降雨,则以后的降雨 ( )。

  24. A:全部为净雨 B:只形成地面净雨 C:除蒸发外全部为净雨 D:只形成地下净雨

  25. 地下水埋藏深、包气带厚度大、土壤均质且透水性差、植被稀疏的流域,其流域产流模式是( )。

  26. A:不确定 B:超渗产流 C:超渗产流与蓄满产流的相互转换型 D:蓄满产流
    AI参考:正确答案是D:蓄满产流。地下水埋藏深、包气带厚度大、土壤均质且透水性差、植被稀疏的流域,其流域产流模式是蓄满产流。流域蓄满产流模式是指流域处于充分降雨,下渗能力有限,地表径流汇入河道,地表蓄水工程蓄满后才发生产流。流域蓄满产流模式适用于包气带较厚,下渗能力有限,植被稀疏的地区。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27. 降水或灌溉时,下渗水分在土壤中只受重力作用呈稳定流动,属于 ( )。

  28. A:渗透阶段 B:渗漏阶段 C:渗润阶段 D:渗漏阶段和渗透阶段
    AI参考:正确答案是D:渗漏阶段和渗透阶段。在降水或灌溉时,下渗水分在土壤中只受重力作用呈稳定流动,这属于渗漏阶段和渗透阶段。其中渗漏阶段指的是水分在土粒孔隙中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流动,而渗透阶段则是水分沿着地下透水性强的通道流动,如裂隙、岩溶等。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其他选项A、B、C都与题干描述不符。'
  29. 在等流时线法中,当净雨历时小于流域汇流时间时,洪峰流量是由( )。

  30. A:全部流域面积上的部分净雨所形成 B:全部流域面积上的全部净雨所形成 C:部分流域面积上的全部净雨所形成 D:部分流域面积上的部分净雨所形成

  31. 当降雨满足初损后,形成地面径流的必要条件是( )。

  32. A:雨强大于蒸发量 B:雨强大于植物截留 C:雨强大于填洼量 D:雨强大于下渗能力

  33. 已知某流域1970年8月29日初的蓄水量为54.4mm,其中上层20mm,下层34.4mm;该日降雨量为0.7mm,蒸发能力为4.5mm。流域的蓄水容量为80mm,其中上层为20mm,下层为60mm。用二层模式计算该日的流域蒸发量为( )

  34. A:0.7mm B:20.7mm C:4.5mm D:20mm
    AI参考:正确答案是D:20mm。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已知某流域初的蓄水量为54.4mm,其中上层20mm,下层34.4mm;该日降雨量为0.7mm,蒸发能力为4.5mm。而流域的蓄水容量为80mm,其中上层为20mm,下层为60mm。根据二层模式计算该日的流域蒸发量等于该日的总水量减去初始蓄水量,再减去当日降雨量,所以用二层模式计算该日的流域蒸发量为:80(总水量)-54.4(初始蓄水量)+(上层的蒸发量-初始上层的蒸发量)+(下层的降雨量-初始下层的蓄水量)=80-54.4+(4.5-20)+(0.7-34.4)=20mm。因此,答案为D。'
  35. 针对水文现象的随机性规律,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36. A:地理综合法 B:经验公式法 C:成因分析法 D:数理统计法
    AI参考:针对水文现象的随机性规律,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水文现象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来揭示水文现象的随机性规律,从而为水文学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其他选项中,地理综合法、经验公式法和成因分析法虽然也是水文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它们更多地是针对特定水文现象的成因和规律进行探究,而不是针对随机性规律进行研究。因此,正确答案是D:数理统计法。'
  37. 在坡面汇流阶段,具有流程短、汇流速度快、历时短特点的径流成分是( )。

  38. A:地面径流与饱和地面径流 B:地面径流 C:地下径流 D:壤中流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地面径流。在坡面汇流阶段,具有流程短、汇流速度快、历时短特点的径流成分是地面径流。地面径流是指雨水或融雪水沿斜坡面流动的水流,它是坡面汇流的主要成分。由于地面径流流程短、汇流速度快、历时短,因此它对土壤侵蚀和河道洪水的影响较大。相比之下,地下径流和壤中流则具有流程长、汇流速度慢、历时长等特点。因此,B选项是正确答案。'
  39. 充分供水条件下,下渗过程进行到第三个阶段后的下渗率等于( )。

  40. A:稳定下渗率 B:平均下渗率 C:下渗能力 D:初始下渗率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稳定下渗率。充分供水条件下,下渗过程进行到第三个阶段后,下渗率已经趋于稳定,因此为稳定下渗率。解释:1. 下渗初期,由于水分子的吸附力和分子间吸引力较大,水分子主要聚集在土壤表面,形成“湿润锋”。2. 随着下渗过程的进行,水分分子逐渐深入到土壤颗粒之间,水分子的运动阻力逐渐增大,下渗速率逐渐减小。3. 当下渗过程进行到第三个阶段时,下渗速率已经趋于稳定,不再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显著变化。此时的下渗率即为稳定下渗率。所以选项A“稳定下渗率”是正确的。其他选项B、C、D在充分供水条件下都不符合实际情况。'
  41. 根据单位线的假定,两次净雨历时相同的净雨过程,各自产生的地面流量过程线的底宽应该( )。

  42. A:净雨大的长 B:相同 C:不一定 D:净雨大的短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相同。单位线的假定认为,两次净雨历时相同的净雨过程,各自产生的地面流量过程线的底宽应该相同。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其他选项都与单位线的假定不符。'
  43. 超渗产流模式的产流计算常用初损后损法。初损后损法的平均下渗率是( )的平均值。

  44. A:实际下渗率 B:稳定下渗率 C:初始下渗率 D:下渗能力
    AI参考:正确选项是【B:稳定下渗率 】。初损后损法是超渗产流模式的产流计算方法,其中平均下渗率是稳定下渗率的平均值。稳定下渗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下渗率随时间变化而趋于稳定的下渗速率。因此,B选项“稳定下渗率”是正确答案。而其他选项如实际下渗率、初始下渗率、下渗能力等,在产流计算中并不是常用的概念。'
  45. 累积降水量曲线上某时段内的平均坡度、某时刻的切线的坡度分别为( )。

  46. A:平均雨强与瞬时雨强 B:累积雨强与瞬时雨强 C:瞬时雨强与平均雨强 D:累积雨强与平均雨强
    AI参考:正确答案是D:累积雨强与平均雨强。累积降水量曲线上的某时段内的平均坡度和某时刻的切线的坡度分别为累积雨强和平均雨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47. 海洋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7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00mm,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mm。

  48. A:3670 B:1130 C:无法确定 D:130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30mm。海洋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7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00mm,径流量指的是水从空中落到地面形成的淡水溪流,由降水形成。在这个情况下,多余的水份会在海面蒸发而无法成为地下水或其他水资源。所以多年平均径流量等于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由于这个答案很简单,没有进一步的信息来帮助我解答问题。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疑问或者有其他问题,建议你可以向专业的地质、气象、水资源管理或地理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49. 一般山区流域主要由陆面面积组成,且植被茂密。在估算流域蒸散发量时可以忽略( )。

  50. A:土壤蒸发 B:植物散发 C:陆面蒸发 D:水面蒸发
    AI参考:答案:A。在估算流域蒸散发量时,通常把植被区水面以外的所有水汽通量都称为蒸散发,其中包含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所以A项中土壤蒸发可以被忽略不计。其他植被以外的蒸发应该都要计入蒸散发量,例如森林流域会有森林植被散发、水面的水面蒸发等等。在一般山区流域,因为主要由陆面面积组成,而且植被茂密,因此水面面积一般很小,对总蒸发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在估算蒸散发量时可以忽略水面蒸发的影响。另外需要补充的是:一般来说山区流域因为坡度较大、降水量较小的因素,因此河流含沙量也会很大。但在计算流域的净生态耗水量时通常不会把河水输入与流出的净差值计算在内。这是由于水沙不平衡因素所致。例如水渠或者管道输送水会由于上游降雨导致补给量增大、汇流冲刷大量泥沙使得输送量变小等原因使得下游得到的泥沙量不能准确的确定出总的耗水量。故通常我们选择估算整个流域的总流量。对于这种情况可能会产生一个类似于雨量-流量-泥沙关系式这样的模型来估算出流域的净生态耗水量。综上所述,在估算山区流域的蒸散发量时可以忽略水面蒸发的影响,而选择其他选项则会影响到蒸散发量的准确估算。因此,正确答案是A:土壤蒸发。'
  51. 根据实验观测,某流域的一场洪水径流成分中包含有回归流,则该次洪水必然产生了( )。

  52. A:壤中流 B:地下径流 C:地面径流 D:饱和地面径流
    AI参考:根据实验观测,某流域的一场洪水径流成分中包含有回归流,这表明洪水在流经地面时,部分水渗入地下,并最终回归到地下含水层中。这种过程通常会导致地下径流的形成。因此,选项B“地下径流”是正确的。而壤中流、饱和地面径流虽然也是洪水中的部分成分,但并不一定都是由洪水直接产生的,它们也可能在其他条件下形成。因此,选项A、D不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地下径流”。'
  53. 下列( )属于超渗地面径流产生的必要条件。

  54. A:要有界面,即包气带上界面 B:界面上要满足:供水强度大于下渗能力 C:界面要有坡度 D:要有供水,即雨强
    AI参考:正确选项为:B:界面上要满足:供水强度大于下渗能力 D:要有供水,即雨强。超渗地面径流产生的必要条件包括界面上的供水强度大于下渗能力,同时还需要有供水,即降雨强度足够大。因此,选项B和D是正确的。选项A和C虽然也是超渗地面径流产生的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55. 包气带土壤中的水分可能通过( )途径而减小。

  56. A:植物散发 B:土壤蒸发 C:下渗补给地下水 D:内排水
    AI参考:正确选项为:B、土壤蒸发;C、下渗补给地下水。包气带土壤中的水分可以通过土壤蒸发和下渗补给地下水等途径而减小。其中,土壤蒸发是指包气带中的水分在阳光照射下蒸发,一部分水分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中,从而使土壤水分减少的过程。下渗补给地下水是指一部分水分通过地表向下渗透,最终进入地下水系统中,从而使包气带中的水分减少。而植物散发和内排水通常不会直接影响包气带土壤中的水分减小。因此,选项B和C是正确的。'
  57. 关于净雨与径流的区别与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58. A:坡地汇流是净雨在时程上的第一次再分配,河槽调蓄是净雨在时程上的第二次在分配 B:净雨是径流的来源,径流是净雨汇流的结果 C:净雨持续的时间远小于径流持续的时间 D:净雨与其形成的径流在数量上是相等的,净雨过程与径流过程也是相同的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B。径流与净雨有着密切关系,其形成与时间及空间上存在联系,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延续性,也有周期性的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净雨是径流的来源,径流是净雨汇流的结果,二者在数量上相等,但径流过程与净雨过程并不完全相同。净雨是降雨落到地面后,在蒸发、植物截留等损失后落到地面上的那部分水,而径流则是地表水沿地表运动并汇入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一种过程。在雨强较低时,流域中存在蓄水体,例如塘、库等可以减小净雨向径流的转化速率。当蓄水体能够接纳大量雨水时,会进一步使地表水循环向深层次转化。此外,水汽输送与气流状况等环境因素也影响着净雨和径流的形成。综上,选项A和B的说法是正确的。C和D则存在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A和B。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查阅专业的水利学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59. 下列关于回归流的说法,正确的有( )。

  60. A:多产生于壤中流较发育的坡面的中上部 B:回归流是一种派生径流成分 C:只有在流域面积小于3~5平方公里的小流域内,回归流才可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径流成分在流量过程线上表现出来 D:回归流汇流初期属于壤中流,在汇流过程中转化为地面径流
    AI参考:下列关于回归流的说法,正确的有(BD)。A. 回归流是壤中流的一种派生径流成分,是土体中的水分由于坡面局部湿润而产生的局部集中径流,具有暂时性。 B 回归流的形成原因是山坡上局部地区的湿润,这是正确答案。而 C选项所说的“只有在流域面积小于3~5平方公里的小流域内”,并非回归流的特性描述,而回归流对小流域的面积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D 回归流在汇流初期属于壤中流,但是壤中流的主要运动形式是向下流动,随后转变为面流(如断面平均流),之后又开始以壤中流为主直至积水于坑穴洼地才突然全部集中排泄转变为瞬时陡涨陡落的分散水流即分散流,然后开始漫溢。故 D选项描述了回归流的一个发展变化过程是正确的。 因此,在这三个选项中,BD是正确选项。'
  61. 我国东南湿润地区的珠江、钱塘江、闽江等具有地区上的相似性特点,表现在( )。

  62. A:水资源量丰富 B:年内变化不大 C:降水量大 D:年际变化大
    AI参考:我国东南湿润地区的珠江、钱塘江、闽江等具有地区上的相似性特点,表现在降水量大。这些河流位于我国东南湿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河流的水资源丰富,而且由于降水量大,河流的流量也大,但同时也存在着降水不稳定,导致河流的年际变化大。而年内变化不大这一选项并不适用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因此,选项C“降水量大”是正确的选项。选项ABD并不符合这些河流的实际情况。'
  63. 关于下渗的影响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64. A:在实际下渗过程中,随降雨过程的变化,下渗率不可能大于雨强 B:流域内不透水的面积比重越大,下渗量越小 C:雨强一定时,地面坡度越大,下渗量越大 D:土壤特性对下渗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土壤的透水性;土壤的透水性好坏决定稳定下渗率的大小
    AI参考:关于下渗的影响因素,选项中不正确的有:A:在实际下渗过程中,随降雨过程的变化,下渗率不可能大于雨强。这个选项的意思是随着降雨的进行,下渗率不可能超过雨强,也就是下渗率是小于雨强的,而不是说它永远和雨强相等。B:流域内不透水的面积比重越大,下渗量越小。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不透水的地面不能储存水分,水分直接流失,导致下渗量减少。C:雨强一定时,地面坡度越大,下渗量越大。这个说法也是对的,因为地面坡度越大,雨水流动的速度越快,下渗的时间就越短,水分流失的也越少,所以下渗量就越大。D:这个选项说“土壤特性对下渗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土壤的透水性;土壤的透水性好坏决定稳定下渗率的大小”,这句话表述的是透水性越好(即土壤越容易吸收水分),稳定下渗率就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透水性不好的土壤就不会影响稳定下渗率。因此D选项也是不正确的。所以,关于下渗的影响因素,不正确的选项为AD。'
  65. 关于单点产流机制的界面产流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66. A:界面上要产流,必然满足供水强度大于下渗率 B:界面要有坡度 C:要有界面,界面是指土壤透水性发生突变的地方 D:界面上要产流,必然要形成临时饱和带
    AI参考:关于单点产流机制的界面产流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界面上要产流,必然满足供水强度大于下渗率。这是对的,因为只有当供水强度大于下渗率时,才有可能在界面上形成径流。B:界面要有坡度。这也是对的,因为只有具备坡度,才能形成坡面流,进而有可能形成径流。C:要有界面,界面是指土壤透水性发生突变的地方。这个表述不够准确,界面通常是指能够形成径流的土壤透水性突变的地方。D:界面上要产流,必然要形成临时饱和带。这个表述不够准确,因为形成临时饱和带只是产流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所以答案是 ABD。'
  67. 降雨的时-面-深关系曲线的一般规律是( )。

  68. A:当面积一定时,历时越长,平均雨深越大 B:当面积一定时,历时越短,平均雨深越大 C:当历时一定时,面积越大,平均雨深越大 D:当历时一定时,面积越大,平均雨深越小
    AI参考:正确选项为:当历时一定时,面积越大,平均雨深越大。降雨的时-面-深关系曲线一般会受到降雨面积、时间和深度的综合影响。当历时一定时,降雨的面积越大,说明降雨的时间越长,降水量越大,相应的平均雨深也会增大。这是因为降雨的时间越长,更多的水分会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得平均雨深增加。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而当面积一定时,历时越短,说明降雨的时间越短,降水量相对较小,因此平均雨深也会相对较小,所以选项B不是正确的。同时,降雨的深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它会受到降雨面积、时间和强度的综合影响,因此选项A和D也不是完全准确的描述。'
  69. 下列关于对蓄满产流模型法计算的产流过程划分地面、地下径流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70. A:地面、地下径流在坡面汇流阶段的汇流特点不同,需要用不同汇流计算方法 B: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在坡面汇流阶段受到的流域调蓄作用不同,需要分别进行汇流计算 C:地面径流、地下径流流达河网的时间不同,因而在河网汇流阶段需要分别进行汇流计算 D:地面径流、地下径流的数量不同,需要分别计算
    AI参考:正确选项为:A、B、C对于蓄满产流模型法计算的产流过程,需要将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分别进行汇流计算,因为它们在坡面汇流阶段的汇流特点不同,受到的流域调蓄作用也不同。同时,由于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流达河网的时间不同,因此需要在河网汇流阶段分别进行汇流计算。此外,由于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数量不同,也需要分别计算。因此,选项A、B、C都是正确的。选项D虽然也是正确的,但并不是对蓄满产流模型法计算的产流过程划分地面、地下径流过程的说法中的一部分。'
  71. 包气带属于三相系统,主要是由( )组成。

  72. A:土壤 B:矿物质 C:空气 D:水
    AI参考:正确选项为:A:土壤 C:空气 D:水。包气带是指地下水主要受气相控制的部分,主要由土壤、矿物质和空气、水组成。其中,土壤是包气带的主要组成部分,空气和水则通过土壤孔隙进行交换。因此,选项A、C、D都是正确的。选项B不属于包气带的主要组成部分。'
  73. 根据包气带水分分布特征,可以将其分为( )。

  74. A:毛管上升水带 B:中间包气带 C:毛管悬着水带 D:内排水带

  75. 下列关于地下径流的产流,说法正确的有( )。

  76. A:要产生地下径流,包气带土壤的透水性不能太差,包气带厚度中等或较薄易于饱和 B:产流界面是包气带下界面 C:只有均质包气带才可能产生地下径流 D:非均质包气带有可能会产生地下径流
    AI参考:关于地下径流的产流,正确的有:A:要产生地下径流,包气带土壤的透水性不能太差,包气带厚度中等或较薄易于饱和。这是对的,因为如果包气带的透水性太差,水分就很难渗透,也就无法形成地下径流。B:产流界面是包气带下界面。这也是对的,因为包气带下界面是水分能够渗透到地下的唯一界面,因此这里也是产流的发生界面。C:并非只有均质包气带才可能产生地下径流。这是对的,因为包气带土壤的透水性、厚度、质地等因素都会影响地下径流的形成。因此,非均质包气带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产生地下径流。因此,选项A和B是正确的。而C选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不够全面,所以C选项不是最佳答案。D选项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强调了非均质包气带在产流方面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正确选项是A和B。'
  77. 在水文分析计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78. A:多种方法 B:地理综合法 C:综合分析 D:合理选定
    AI参考:在水文分析计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综合分析”。因此,选项C是正确选项。其他选项如“多种方法”、“地理综合法”和“合理选定”虽然也是在水文分析中可能使用的方法或技巧,但并不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79. 下列关于经验单位线,说法正确的有( )。

  80. A:经验单位线是一条特殊的地面流量过程线 B:经验单位线的形状与流域的形状有关 C:由实测雨洪资料分析推求经验单位线时,要选择单峰洪水过程 D:形成经验单位线的净雨过程只有一个时段,净雨量为10mm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BCD。经验单位线是一种用经验公式表达的地面流量过程线,是一条特殊的地面流量过程线,与流域的形状有关,通常用暴雨资料分析推求,它只反映流域内一次降雨的全部径流过程,因此净雨过程只有一个时段,净雨量为10mm。所以,本题答案为ABCD。'
  81. 如果土壤蒸发处于稳定蒸发阶段,则土壤蒸发量只跟当时的气象条件有关。( )

  82. A:错 B:对
    AI参考:正确答案为B:对。稳定蒸发阶段,土壤蒸发量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风速等。此外,土壤本身的性质,如土壤类型、含水量、渗透速率等也会影响蒸发量。因此,该判断题是正确的。'
  83. 在流域产流模式中,地面径流型一般发生在包气带较薄、植被较好、土壤透水性强的地区。( )

  84.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对。在流域产流模式中,地面径流型一般发生在包气带较薄、植被较好、土壤透水性强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和较强的土壤渗透能力,容易形成地面径流。因此,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85.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等于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 )

  86. A:对 B:错

  87. 饱和下渗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下渗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剖面,以湿润锋为界,其上部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其下部仍为初始土壤含水量;湿润锋向下移动的条件是其上部土层达到饱和含水量。( )

  88.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饱和下渗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下渗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剖面,以湿润锋为界,其上部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其下部土壤含水量也达到初始饱和含水量;湿润锋向下移动的条件是其上部土层达到饱和含水量。因此,该判断题是正确的。'
  89. 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透水性良好,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单元流域的产流模式为饱和地面径流与地下径流组合型,当地下水位较深时,则可能为饱和地面径流、壤中流与地下径流组合型。( )

  90.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A:对。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透水性良好,地下水埋藏较浅,单元流域的产流模式为饱和地面径流与地下径流组合型。当地下水位较深时,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浅,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因此可能为饱和地面径流、壤中流与地下径流组合型。因此,该判断题是正确的。'
  91. 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的再分配作用中起控制性作用的因素是田间持水量或蓄水容量。( )

  92.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的再分配作用中起控制性作用的因素是田间持水量或蓄水容量。田间持水量是指土壤在田间持水量状态下所能保持的最大水分含量,是土壤吸力与毛管力达到平衡时的水分含量。包气带土层的田间持水量或蓄水容量决定了其水分再分配的能力,对下渗水的再分配起着控制性作用。因此,这个判断题的答案是B,即“对”。'
  93. 时段(或经验)单位线是指给定流域内,单位时段内均匀分布的单位地下净雨量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流量过程线。( )

  94.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错。时段(或经验)单位线是指给定流域内,单位时段内均匀分布的单位地下净雨量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流量过程线。因此,该表述是错误的。'
  95. 计算超渗产流的地面径流量,用初损后损法,其平均下渗率是指后损期的超渗历时内下渗能力的平均值。( )

  96.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超渗产流过程中,下渗率指的是实际下渗速率与可能下渗速率的比值,也就是超过植物蒸腾或地面渗漏的最大允许下渗率。初损后损法中的平均下渗率,是指在超渗历时内,所有时段下渗率的平均值。因此,计算超渗产流的地面径流量时,应该用初损后损法,其中平均下渗率就是后损期的超渗历时内下渗能力的平均值。所以,这个判断题是正确的。'
  97. 根据国内外的实验分析,用雨量器测得的雨量比实际雨量普遍偏小,在有关降水量的分析计算工作中首先要开展降水量的订正。( )

  98.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根据国内外实验分析,用雨量器测得的雨量比实际雨量普遍偏小,因此需要进行降水量的订正,在有关降水量的分析计算工作中首先要开展降水量的订正。因此,该判断题是正确的。'
  99. 当流域形状接近圆形时,其形状系数接近于1,水流汇集分散,洪峰流量大,洪水历时短。( )

  100.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错。当流域形状接近圆形时,其形状系数接近于1,水流汇集分散,洪峰流量小,洪水历时短。因此,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101. 初损后损法中产流历时内的平均下渗率与稳定下渗率在概念上完全相同。( )

  102. A:对 B:错
    AI参考:B:错。初损后损法中产流历时内的平均下渗率与稳定下渗率在概念上不完全相同。初损期间内的平均下渗率表示在短时间内单位时间内土壤中的水分向下渗透的速率,而稳定下渗率则表示在较长的时间内,如几小时或几天内,单位时间内土壤中的水分向下渗透的平均速率。因此,这两个概念在时间长度上有所不同。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B:错。'
  103. 土壤由干燥到湿润的下渗过程,按照土壤颗粒土壤水之间作用力的不同,可以依次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渗润、渗漏与渗透。( )

  104.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A:对。土壤由干燥到湿润的下渗过程,按照土壤颗粒土壤水之间作用力的不同,可以依次划分为渗润、渗漏与渗透三个阶段。这是土壤水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因此,这个判断题的答案是A,即“对”。'
  105. 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的差别在于前者的地面与地下分水线重合,而后者的地面与地下分水线不一定重合。( )

  106. A:错 B:对

  107. 枯水期河道的水量完全依赖于流域蓄水量的补给,流域蓄水量包括地面蓄水量与地下蓄水量,枯水径流主要来自于地下蓄水量。( )

  108. A:对 B:错
    AI参考:枯水期河道的水量完全依赖于流域蓄水量的补给,流域蓄水量包括地面蓄水量与地下蓄水量,枯水径流主要来自于地下蓄水量。这是正确的。枯水期河道的水量通常会受到流域内蓄水量的影响,而蓄水量包括地面蓄水量和地下蓄水量。在枯水期,河道的水量主要来自于地下蓄水量,因为地下蓄水量在枯水期相对较大,能够提供更多的水源。因此,答案是A:“对”。'
  109. 用大洪水对应的雨洪资料推求出的单位线,其洪峰流量高,洪峰出现的时间较迟。( )

  110. A:错 B:对
    AI参考:判断题用大洪水对应的雨洪资料推求出的单位线,其洪峰流量高,洪峰出现的时间较迟。答案为正确。用大洪水对应的雨洪资料推求出的单位线是根据特定洪峰流量高,洪峰出现的时间较迟的洪水资料确定的。因此,答案为“对”。'
  111. 对同一流域,降雨一定时,雨前流域蓄水量大,损失小,则净雨多,产流量大。( )

  112. A:对 B:错

  113. 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中起控制性作用的因素是蓄水容量。( )

  114.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中起控制性作用的因素是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蓄水容量不是决定性因素。'
  115. 土壤蒸发的第二阶段,土壤含水量介于田间持水量与凋萎含水量之间,此时的土壤蒸发主要受土壤湿度的制约。( )

  116.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土壤蒸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土壤含水量较低,蒸发主要受温度影响;第二阶段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蒸发受土壤湿度、温度和大气条件的影响。在土壤含水量介于田间持水量与凋萎含水量之间时,蒸发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仅仅是土壤湿度的制约。因此,选项B是错误的。'
  117. 霍顿产流观念一般用来解释均质包气带的产流,而不适用于非均质包气带的产流。( )

  118. A:错 B:对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对。霍顿产流观念一般用来解释均质包气带的产流,而非均质包气带的产流则需要采用其他理论进行解释。因此,该判断题是正确的。'
  119. 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模式在径流成分上的最大区别是有无地下径流。( )

  120.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对。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是两种常见的产流模式,它们在径流成分上的最大区别是有无地下径流。在超渗产流模式下,只有超过土壤吸水阈值的降雨才会产生径流,这部分径流中只有地表径流,没有地下径流。而在蓄满产流模式下,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的吸水阈值时,由于土壤已经饱和,多余的水分就会通过地下径流的形式流出,因此这部分径流中既有地表径流,也有地下径流。因此,答案是A,对。'

温馨提示支付 ¥1.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1)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