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哥塔·史托兹是包豪斯编织作坊的一位重要人物。她独立执掌编织作坊从1926年直到1931年。她的创作黄金时期的作品特点是以( )图案来表现装饰性的主题。她的代表作即是以此特点创作的《分裂的壁挂红与绿》。

  2. 答案:棋盘格
  3. ( )设立了自己的染织工场,生产被称之为哈莫史密斯式的各种挂毯织物。

  4. 答案:威廉·莫里斯
  5. 英国艺术家彼得·科林伍德的纤维作品突破了传统经纬的直角性结构,创造出了一种柔性结构的( )感。

  6. 答案:机械
  7. 几乎每个国际人都会碰到的( )问题。许多国际艺术家也在作品中探讨这一话题,如韩国艺术家金守子。

  8. 答案:身份/认同
  9. 丽诺尔·托尼的作品特点是将经线拉开,引入宽广的花边组织,并在后期将“线”这一元素发挥到极致,被称之为“( )”。

  10. 答案:编织的形式
  11. 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芬兰艺术家、设计师( )就曾经大胆地提出:“纤维艺术是可以存在于空间的。”

  12. 答案:露加·沙里宁
  13. 马歇尔·杜尚在1942年“超现实主义的申请书”展中的线装置( ),是一个看似令人无法通过的线网空间。

  14. 答案:《十六英里的线》
  15. 万曼先生将( )材料运用得非常完美。这和他出生于保加利亚的乡村,对自然界满含情感和热爱关系密切。他的壁挂《库克尔》、《多罗比的节日》、《多罗比之秋》都是用这种材料创作而成。

  16. 答案:山羊毛
  17. 下面哪一位画家在让·吕尔萨的邀请下到奥布松为壁挂设计过画稿( )。

  18. 答案:毕加索
  19. 美国艺术家( )来自美国中西部,最突出的个人风格是缠绕技术,用缠绕的绳线和暴露的羊毛长穗形成具有张力的材料碰撞,使作品从简单中迸发出一种生命力。

  20. 答案:希拉·习克斯
  21. 荷兰风格派的创始人是主张简约、理性的( )。

  22. 答案:特奥·凡·杜斯伯格
  23. 从包豪斯的影响中,可以看到从织物的精神中诞生了抽象。两位非包豪斯女性艺术家也对此作出了贡献,分别是索尼娅·德劳内和( )。后者的代表作有《垂直-水平-构成》,其中出现了艺术史中的第一个“网格”,以及《黎明宫构成》中出现了类似像素点的抽象结构。
  24. 日本艺术家( )是一位探索人与作品的互动的艺术家,她的作品通常有巨大的跨度,可供人在上面攀爬玩耍。
  25. 20世纪80年代后,纤维材料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艺术家开始将( )等硬质材料加入到创作中,这是对以往壁挂材料界定的一次最大胆的突破。
  26. 美国东海岸地区的( )的作品《伙伴球》将纤维做成立体的球状。同时,她将棉、麻缠绕在许多长条弹簧上形成立体雕塑,以简洁的方法制造出一种夸张的视觉效果。
  27. 万曼与浙江美术地毯厂洽谈厂校合作,为研究所学员提供技术支援。他在杭州( )饭店开辟了一条壁挂画廊,为作品提供展览和销售的渠道。
  28. 二十世纪之交,美术和工艺结合在一起的趋势到达了绘画领域,视错觉逐渐被材料美学所取代。绘画空间向表面与装饰性转型,导致绘画本身变成了一块编织地毯。绘画与织物出现了( )的倾向。
  29. 日本艺术家( )的创作借用了自然的力量,尤其是水和火的力量来完成。1984年,他的作品《消失:烧焦的地球》,在日本的滨松中田岛的砂丘展出,制作、布展、燃烧、残局——整个燃烧布的过程即是作品的全部。
  30. 全球在经济、政治领域的殖民之后,逐渐渗透到了文化领域,艺术上随之呈现的一系列倾向和探讨的话题称为( )。
  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是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时代,编织这门传统技艺也在计算机编程的基础上诞生了( )这一新的方向。
  32. 18世纪,受到大航海的影响和对远东的想象与关注,法国出现了一批( )风格的挂毯。
  33. 现代纤维艺术的变革,是从欧洲开始的,尤其重要的是东欧的艺术家们,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波兰艺术家( )。
  34. 荷兰艺术家贺门·斯考坦的作品以理性的几何图形为主,以经纬线进行编织,再运用相交穿插的方法来完成。他的作品深受荷兰( )的影响。
  35. 《淑女与独角兽》挂毯是( )式样的代表作品。
  36. 壁挂的形态结构大体可分为壁面形态和( )形态两种。
  37. 美国艺术家( )的作品显示出她的个人风格,即由厚重的层层堆叠的网格状编织,作品中用到的所有纱线都是她自己染色的。
  38. 中世纪的壁挂创作达到了欧洲壁挂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称为中世纪挂毯。代表作有法国现存最大最早的宗教题材挂毯( ),描绘了《圣经·新约》的最后一章中世界末日的景象,标志着壁挂艺术进入了繁荣和成熟期。
  39. 多元文化的话题常常引向跨文化合作,也就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意识到( )创作所能引发的跨文化思考,以及和展览当地的人们连接合作创作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40. 日本艺术家吉村正郎从80年代开始了“( )剪裁”系列作品,对这种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造型试验。他利用剪切、缝合、装配的手段,将这种材料进行重新定位,从量感、体感和触觉肌理上给予了观者一个全新的概念。
  41. 捷克的露芭·克雷吉则是以粗麻材料与编织蕾丝花边的技法,编织出了突破传统织品严密组织与纹理的( )构图。
  42. 万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就已经将( )加入作品中。主题也从关注艺术本身拓展为关注社会,他以犀锐的眼光创造性地将创作指向了都市消费现象,创造了一批具有明晰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批判指向的实验性作品。
  43. 哥伦比亚艺术家欧嘉·德·阿玛罗的壁挂作品有“编织的墙”和“结实的壁垒”系列,均可以看出和她的( )背景有关。
  44. 日本艺术家熊井恭子的《风之道》,以( )作经线,棉线作纬线,塑造了一道10米长的银光灿灿的“风墙”,刚柔对比十分强烈。
  45. 早在1962年的第一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上,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奇的作品( )就已呈现出浮雕性的突破二维视觉的织物结构,这是壁挂艺术从平面走向空间的开始。
  46. 1990年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精神分析学家菲利克斯·加塔利(Felix Guattari)解释了一种特殊织物现象( )。它同时拥有多重空间,而且它的内在空间比外在空间具有更大的能力。他们甚至把此概念作为灵魂和外在世界间关系的一种隐喻。我们可以以贝尔尼尼的雕塑来解释巴洛克雕塑所具有的这一织物特征。
  47. 中国艺术家许江和袁柳军的作品《山水离歌》是对全国的袜业之都——( )袜业在全球金融重组转型的时刻进行反思的作品。
  48. 下列哪一位绘画大师为挂毯设计过诸多图稿( )。
  49. 英国/哥伦比亚的年轻艺术家奥斯卡·穆里洛的“频率分布”项目是专门为( )的六个省市创作的田野考察艺术项目。
  50. 1987年,万曼壁挂研究所在( )展览中心举办了大型的“中国壁挂艺术展1987”,总共展出了36件作品。
  51. 在德国和北欧,新艺术运动发展为( )。
  52. 把现代编织艺术真正推向了现代意义上的纤维艺术研究,并作为专门的学科纳入高等艺术教育领域的学校是德国( )。
  53. 南宋开始,缂丝热衷于将名人书画复制成缂丝作品,有着比原作更胜一筹的立体感。有传世作品的缂丝高手都是这一时期的,以朱克柔、( )和吴煦为代表。
  54. 日本艺术家滨谷明夫利用( )进行创作,如在他的《白床》、《白弧》系列中,用单纯简洁的语言创造了一个寂静魔幻的空间,表达出了一种东方禅学的空灵、静谧的意境。
  55. 2001年10月,中国美术学院第一届纤维艺术专业研究生进校,这是全国第一个纤维艺术方向的硕士点,研究生导师是( )教授。
  56. ( )是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最基本的要素和第一语言。
  57. 包豪斯施行艺术与工艺技能合一的教育制度,以( )取代科系体系,以艺术大师或工艺师傅(Meister)的制度取代教授制,强调实践性。
  58. 索尼娅·德劳内和丈夫罗伯特·德劳内一起发展了圆形的( )的抽象绘画,并且把这一特点融入到她的织物设计和服装设计中。
  59. 壁挂除了以编织为主要手段外,还有一些是以刺绣的方法来制作的。英国的( )就是早期的代表作,它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连环画,记录了黑斯廷战役。
  60. 元代流行在丝织品中加入( )。元代称这种做法叫做纳石失,也就是“织金锦”的意思。
  6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新的社会、生态、环境、都市消费课题诞生,艺术家开始把眼光转向( )材料。
  62. 万曼的学生施慧多年来以纯白的纸浆为载体,形成了自身的艺术创作语言,脱离了壁挂编织的束缚,但仍始终遵循着万曼的学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精髓。因此她的作品既是当代的,又是东方的。 ( )
  63. 2013年9月,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三年展由施慧发起,任总策展人和艺术总监,主题是“我织我在”。 ( )
  64. 1985年,万曼、侯瀚如和中国年轻艺术家合作,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当代艺术壁挂展”,这次展览摆脱了中国传统壁挂艺术的平面观念和材料的界限,也受到了“85新潮美术”的影响。 ( )
  65. 在第14届洛桑壁挂双年展上,万曼壁挂研究所的学员们的三件作品首次入选参展,实现了中国现代壁挂在国际艺坛上的“零”的突破。这三件作品是《寿》、《静·则·生·灵》、《孙书之意》。 ( )
  66. 1986年8月,万曼接受了浙江美术学院的邀请到上海创建了“万曼壁挂研究所”,并任所长,招收了一批年轻老师作为学员。 ( )
  67. 万曼还为中国纤维艺术的未来制定了新的目标。他设计了许多与研究和生产相关的、创新的教学结构。他一直在构思并尝试推行“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艺术教学模式,并在留下的笔记手稿中有一套详细的规划蓝图。 ( )
  68. 在美国资深艺术家安妮·威尔森的“行走”系列影像作品创造出一个个缓动的空间,舞者穿着芭蕾舞鞋优雅地穿梭于彩色棉线之间,来回地重复着把线排列成经线。这种不断积累的表演诉说着纺织业机器生产带来的迁移,反映了工业化织物生产在美国东南部和英国兰开夏郡的衰落,从而引申到全球化的织物生产。 ( )
  69. 在反映殖民主义的诸多纤维艺术创作中,丝绸的历史由于其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密切而被强调。可以说,西方殖民的历史,就是一部丝绸殖民的历史。( )
  70. 在韩国艺术家金守子的作品中,包袱(Bottari)始终扮演着一种民族归属的角色,可视为艺术家寻找身份认同的途径。 ( )
  71. 英国/尼日利亚艺术家格雷森·佩里将“非洲蜡染棉”这种具有特殊后殖民内涵的材料运用于他的摄影、电影和纤维软雕塑作品中,代表了艺术家对于多重身份和文化混合的看法。他通过运用非洲蜡染布、黑色皮肤、无头的模特以及布置传统欧洲戏剧化的场景等一系列手段,将他对全球殖民文化下多样化的身份概念的思考具体化。 ( )
  72. 人类网络、多元文化、跨文化合作、全球金融问题和后殖民主义都是新千年全球化背景下纤维艺术创作所关注的主题。 ( )
  73. 意大利艺术家阿利吉艾罗·博埃提是一位杰出的以编织地图、编织文化地标为特色的艺术家,他创作的世界地图都是和印度的编织女工合作的。 ( )
  74.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和妻子让娜·克劳德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所作的一系列包裹大地的宏大项目,让我们打破了对纤维材料可能性极限的设想,其中就包括包裹巴黎凯旋门。 ( )
  75. 二十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现代纤维艺术的形态走向是先从平面走向空间,向着空间的拓展,然后又进行反思,回归“墙”面,之后再重新离墙而走。第13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的主题“墙上的庆典”就是现代壁挂艺术历经二十多年探索后进行的一次反思和回归。 ( )
  76. 日本艺术家堀内纪子对于中国的阴阳五行很有研究。他的创作借用了自然的力量,尤其是水和火的力量来完成。1984年,他的作品《消失:烧焦的地球》,在日本的滨松中田岛的砂丘展出,制作、布展、燃烧、残局——整个燃烧布的过程即是作品的全部。 ( )
  77.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是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时代,编织这门传统技艺也在计算机编程的基础上诞生了数码编织这一新的方向,法国艺术家莉亚·库克就是这个方向的领军人物。 ( )
  78. 日本艺术家田中秀穗的《风之道》,以不锈钢丝作经线,棉线作纬线,塑造了一道10米长的银光灿灿的“风墙”,刚柔对比十分强烈,这也可以视作为对“墙”的概念的突破。 ( )
  7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艺术家开始将壁挂与服装、身体联系起来。美国艺术家黛博拉·拉普波特提出了“纤维状的盛装”理论,认为服装的意图是,必须被人们穿着了才会有意义。 ( )
  80. 美国艺术家艾德·罗斯巴善于运用流苏和蕾丝的编织技法。他曾创作作品《篮子》利用棕榈叶的结实结构来进行编织。之后这个主题成为他的主要风格,他用各种材料如人造纤维、报纸、金属等编织篮筐。 ( )
  81. 材料是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最基本的要素和第一语言。从早期的自然纤维材料,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开始步入纤维艺术家的工作室,人造纤维材料日益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媒介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纤维材料的语言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艺术家开始将硬质的金属材料加入到纤维艺术的制作中,这是对以往壁挂材料界定的一次最大胆的突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些新的社会、生态、环境、都市消费课题诞生,一些艺术家开始把眼光转向生物性纳米材料。 ( )
  82. 万曼是一位将山羊毛的特性发挥到极致的艺术家,他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要实践就是对纤维材料自身的表现力进行各种可能性的挖掘和试验。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他开始将现成品加入作品中,主题从关注艺术本身拓展为关注社会,从而带有鲜明的批判性和思想性。 ( )
  83. 日本艺术家滨谷明夫利用纸来进行创作,如在他的《白床》、《白弧》系列中,用单纯简洁的语言创造了一个寂静魔幻的空间,表达出了一种东方禅学的空灵、静谧的意境。 ( )
  84. 美国艺术家雪莉·史密斯最突出的个人风格的是缠绕技术,用缠绕的绳线和暴露的羊毛长穗形成具有张力的材料碰撞,使作品从简单中迸发出一种生命力,将材料的特性完美地呈现出来。( )
  85. 第14、15两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是在反思和回归基点上的再次新的起点和超越。艺术家开始表达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关注,以一种现实社会中个性的表达为契机,因此出现了大量用现成品创作的作品。 ( )
  86. 小林尚美夫妇是日本资深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宇宙环》,以单色棉线堆砌,作纯粹造型的表达,成熟稳健地将东方文化中的哲思意念注入其中。 ( )
  87. 1961年,纽约的安妮·阿尔伯斯在纽约港的斯泰滕岛博物馆(Staten Island Museum)办了一个小型的纤维艺术展,这是美国举办的第一个现代纤维艺术展。她的作品特点是将经线拉开,引入宽广的花边组织,并且在后期将“线”这一元素发挥到极致。 ( )
  88. “纤维艺术”这个名称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被确立的,它超越了传统染织工艺的范畴,成为一种二十世纪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的新门类。 ( )
  89. 日本艺术家滨谷明夫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棉布剪裁》系列作品,对棉布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造型试验。他利用剪切、缝合、装配的手段,将棉布进行重新定位,从量感、体感和触觉肌理上给予了观者一个全新的概念。( )
  90. 1972年,让·吕尔萨创办了第一届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他担任了第一届展览主席,彼得·保利(Pierre Pauli)为展览的总负责人。从此这个展览成为国际壁挂艺坛最著名、最享有权威性的展事。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它的举办促进了世界各国纤维艺术的发展。 ( )
  91. 美国东海岸地区的希拉·习克斯的作品《伙伴球》将纤维做成立体的,凌空放之。同时,她将棉、麻缠绕在许多长条弹簧上形成立体雕塑,以简洁的方法制造出一种夸张的视觉效果。 ( )
  92. 法国艺术家埃尔西·吉奥克是一位善于利用编织技法的纤维艺术家。她在1970年代创作的《可能中的壁挂》和《空间元素》,仅仅利用线条与框架的排列,营造出了层次丰富又空灵通透的视幻空间。 ( )
  93. 荷兰艺术家贺门·斯考坦的作品以理性的几何图形为主,以经纬线进行编织,再运用相交穿插的方法来完成。他的作品深受维也纳分离派的影响。 ( )
  94. 现代纤维艺术变革时期有许多编织艺术家开始将作品放入公共环境之中。如荷兰艺术家威廉米娜和瑞士艺术家弗朗索娃·格劳森,后者在1973年用橡胶管编织了昆虫状的作品《尺蠖》,被放置于公园的水池中展示,将纤维艺术引入公共环境之中。 ( )
  95. 南斯拉夫的雅科达·布依奇也是一位重要的壁挂艺术家,她的作品具有明显的东欧风格,并且运用多种编织手法将材料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她自身的中东文化传统使她的作品带上了一种典礼式的形式。 ( )
  96. 现代纤维艺术的变革,是从欧洲开始的,尤其重要的是东欧的艺术家们,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奇。1969年6月在第四届洛桑壁挂双年展上,她创作的红色大型立体壁挂《背》横空出世,揭开了壁挂艺术史上激动人心的一页。 ( )
  97. 哥伦比亚艺术家欧嘉·德·阿玛罗和保加利亚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都有建筑学习的背景,因此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很好的构筑性和空间感。 ( )
  98. 哥塔·史托兹是包豪斯编织作坊的一位重要人物。她独立执掌编织作坊从1926年直到1931年。她的创作黄金时期的作品特点是以理性冷静的几何图案来表现装饰性的主题。 ( )
  99. 对包豪斯编织作坊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位人物是安妮·阿尔伯斯,她的着力点是在艺术创作上,进行着一种“编织的绘画”。她后期随丈夫一起到美国继续从事织物创作,并对美国的纤维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
  100.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壁挂艺术全面开始在西方复兴。许多当时代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都参与到壁挂创作中,包括毕加索、勒·柯布西耶、约瑟夫·阿尔伯斯、汉斯·阿尔普、亚历山大·考尔德、瓦西里·康定斯基、安迪·沃霍尔、费尔南德·莱热、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亨利·凡·德·维尔德、胡安·米罗、维克多·瓦萨雷里等。 ( )
  101. 把现代编织艺术真正推向了现代意义上的纤维艺术研究,并作为专门的学科纳入高等艺术教育领域的学校是包豪斯学校。它施行艺术与工艺技能合一的教育制度,以科系体系和教授制,强调实践性。 ( )
  102. 从包豪斯的影响中,我们可以看到从织物的精神中诞生了抽象。有两位非包豪斯女性艺术家也对此作出了贡献,分别是索尼娅·德劳内·特克和欧特·伯格。( )
  103.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在法国艺术家让·吕尔萨的倡导下,法国开始了壁挂艺术领域的复兴。他在法国小城里尔建立了一个现代壁挂编织中心,吸引了全世界的现代艺术家们到此进行创作,同时也将当地的挂毯技术介绍到全世界,让壁挂的艺术生产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 )
  104. 十九世纪末,英国设计师威廉·莫里斯,沿袭了约翰·罗斯金的理论,发起了“新艺术运动”,主张大力恢复手工生产。他设立了自己的染织工场,生产被称之为哈莫史密斯式的各种挂毯织物。 ( )
  105.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主义运动中最根本的解放,就是柏拉图哲学中视为下等的材料从形式的统治中获得的解放,以及伴随着从客体到抽象的形式解放而来的材料解放。 ( )
  106. 1880年代,欧洲以法国为中心兴起了风格派运动,它在倡导手工生产的同时,也不否定机器的作用,不回避使用新材料。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充满活力、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它是艺术家们对大工业浪潮中缺少个性的产品以及对扬弃机械美学的贵族化矫饰风格的双重抵制。 ( )
  107. 二十世纪之交,当美术和工艺结合在一起时到达了绘画领域。视错觉逐渐被材料美学所取代。绘画空间向表面与装饰性转型,导致绘画本身变成了一块编织地毯。织物与绘画出现了相互成为对方的倾向。 ( )
  108. 1960年代美国材料艺术与反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丽诺尔·托尼。她的代表作是混乱与秩序交织的不定形的线装置《就在它之后》。这件作品所带来的“触觉的欲望”开拓了一条材料脱离形式至上的道路。 ( )
  109. 1901-02年,亨利·马蒂斯绘画了《玛丽·亨内伯格肖像》。这张肖像表现了主人公放松、自信的风度和骄傲的凝视,可以被看做是一张女性主义绘画的范例。整幅画仿佛一个充满织物的空间。 ( )
  110. 壁挂除了以编织为主要手段外,还有一些是以刺绣的方法来制作的。英国的《贝叶挂毯》就是早期的代表作,它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连环画,记录了英法百年战役。 ( )
  111. 十五至十六世纪,尼德兰南部佛兰德斯地区(今比利时)生产的“千朵繁花”(Mille-fleurs)式样最受青睐。《淑女与独角兽》就是最有名的代表。 ( )
  112. 十八世纪时挂毯艺术再次出现一个高潮,即是以法国宫廷挂毯工场冠名的、绘画性壁毯的代名词博韦挂毯。 ( )
  113. 十八世纪,洛可可挂毯曾经掀起中国风壁毯设计的热潮,其中法国国家美术学院院长弗朗索瓦·布歇创作的6幅壁挂作品作为路易十六订制的礼物送给康熙皇帝。 ( )
  114. 壁挂艺术是欧洲传统的编织艺术,通常是指有图案纹样和人物形象的绘画性挂毯织物。 ( )
  115. 中世纪的壁挂创作达到了欧洲壁挂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代表作有法国现存最大最早的宗教题材挂毯《最后的晚餐》,描绘了《圣经·新约》的最后一章中世界末日的景象,标志着壁挂艺术进入了繁荣和成熟期。 ( )
  116. 南宋开始,缂丝热衷于将名人书画复制成缂丝作品,有着比原作更胜一筹的立体感。有传世作品的缂丝高手都是这一时期的,以朱克柔、沈子蕃和吴煦为代表。其中,朱克柔的代表作有《山茶图》和《青碧山水图》。 ( )
  117. 缂丝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品种,它不同于一般的织造工艺,在花纹部采用回纬的方法织造,也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通经通纬”的织法。 ( )
  118. 和宋代书画盛行的风气密切相关,宋代的丝织品受到士大夫高雅趣味的影响,出现了观赏性的艺术品。以织锦、缂丝、刺绣三大类来说,均出现了画锦、缂丝画和绣画。 ( )
  119. 周代的丝绸织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绢类,即普通的平纹织品。二是绫类,即斜纹显花,菱形挑花的织物。三是绮类,即以彩色丝线织成的有花纹的织物。 ( )
  120. 元代流行在丝织品中加入金属。元代称这种做法叫做纳石失,也就是“织金锦”的意思。 ( )
  121. 人类祖先发明了一种称为“手经指挂”的原始织造方法,具体是指将经线的一头依次结在同一根木棍上,另一头也依次结在另一根木棍上并系在腰间,然后把被两根木棍固定了的纱线用双腿撑直绷紧,然后进行编结。 ( )
温馨提示支付 ¥3.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9)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