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阅读这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答案:"AI参考:C。【阅读理解(选择)】 这段文字是郑板桥描述他在画画时的心理感受和过程。其中提到了三个重要的观点: 1. “意在笔先”:这个观点表达的是他在开始画画之前就已经有了想法,这是他的画作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2. “趣在法外”:这个观点表达的是他会在规则之外寻找创作的乐趣和自由,这也是他作品中的化机所在。 3. “独画云乎哉”:这个观点表达的是他认为画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表达方式,并非只是绘画本身。 所以,这段文字的正确选项是C,即“画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但同时也需要在规则之外寻找乐趣和自由”。"
2.

    毛泽东提出的文艺观点“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和“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就更具普遍性。” 阅读这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答案:"AI参考:正确选项为B。 解释:根据文中描述,毛泽东提出了文艺观点,认为文艺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同时强调了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些原料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同时,他也指出文艺作品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这段文字的主旨是强调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需要提炼加工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成为更有普遍性的作品。选项B符合这一主旨,因此是正确答案。"
3."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相也,独画云乎哉?"结合郑板桥的这段题跋,谈谈美术的创作过程

答案:美术的创作过程:美术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这样,美术创作就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者是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阶段,后者是美术创作中的传达活动阶段.(1) 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个环节:第一,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到美的发现;第二,内心视像的酝酿和孕育;第三,审美意象的形成.(2)美术创作的传达活动美术创作中的传达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是美术家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表现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认识成果——审美意象.(3)美术传达中的制作与技巧美术的完整的创作过程应该是这样: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起点,经过精神的创造活动,到物质的传达活动,最后体现为物化形态的作品.简单地说,美术创作就是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最后体现在完成了的美术作品上
4.“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 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句话是( )的艺术创作理论。

答案:郑燮
5.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童庆炳认为这段文字简明地指出了社会生活是文学材料的唯一源泉,却对文学材料的( )有所忽视。

答案:主体性
6.“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上面这段引文,出自于那篇文章?( )

答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7.下面属于文学活动四要素是( )
A:世界 B:读者 C:作品 D:作家
答案:读者
8.下面对创作冲动表述正确的是( )
A:创作冲动总是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B:创作冲动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C: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D:创作冲动是一种复杂的和升华的情绪
答案:创作冲动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创作冲动是一种复杂的和升华的情绪###创作冲动总是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9.对王国维提出的“隔”与“不隔”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
A:“隔”的理论指的是所用文字的表现力不够,以致影响情感与意念的表达;特别是用事、用典过多,使诗人的真情实感被淹没。 B:“隔”的诗就像是在读者与诗歌意蕴之间横亘着一堵墙,使读者透过文字捕捉不到诗歌意蕴。 C:“不隔”是说用直抒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用猜想就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D:“不隔”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使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不觉得有丝毫的文字障碍。
答案:“隔”的理论指的是所用文字的表现力不够,以致影响情感与意念的表达;特别是用事、用典过多,使诗人的真情实感被淹没。; “隔”的诗就像是在读者与诗歌意蕴之间横亘着一堵墙,使读者透过文字捕捉不到诗歌意蕴。; “不隔”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使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不觉得有丝毫的文字障碍。; “不隔”是说用直抒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用猜想就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10.中国古人提倡“得鱼忘筌”的创作理念,对这句话表述正确的是( )
A:意思是鱼捕到了,渔具也可以忘掉。 B:领会了深妙的义理后表达它的言语就可以忘掉了 C:找到最恰当的词语表情达意 D:把人内心世界的蕴含比喻为“鱼”,把语言技巧比喻为“筌”。
答案:把人内心世界的蕴含比喻为“鱼”,把语言技巧比喻为“筌”。; 意思是鱼捕到了,渔具也可以忘掉。; 领会了深妙的义理后表达它的言语就可以忘掉了
11.下列属于文学理论五论的是( )
A:文学作品论 B:文学创作论 C:文学发生发展论 D:文学接受论 12.按照“三分法”,可以把文学作品分为( )
A:戏剧文学 B:传记文学 C:抒情文学 D:叙事文学 13.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可以分为( )
A:文学构思 B:素养储备 C:审美评价 D:审美感受 14.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向诗人下了逐客令的原因是( )
A:文艺亵渎神明,贬低英雄。 B: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C:艺术的是影子的影子 D:文艺没有抓住真理,也就是没有抓住理式。 E:文艺迎合人性中低劣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15.典型理论在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
A:18世纪以前的类型说 B: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 C: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D:阶级典型观 16.钱钟书先生把悲剧情境总结分类,考察流变,分为( )四种
A:登高望远悲从中来的“农山心境” B:可望而不可即的“企慕情境” C:天长海阔而唯独自己无路可行的悲剧情境 D:众里单身的孤独感 E:道穷而哭的绝望情境。 17.文学意境,从结构上来说,具有虚实相生的特征。这里的“实”,是指直接描写的可见于眼前的景、物、事、境等等,又称( )
A:“物境” B:“事境” C:“真境” D:“神境” 18.“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的观点是艺术概括中的艺术变形。()
A:对 B:错 19.口语媒介具有不易保存的特点。
A:正确 B:错误 20.“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康德。( )
A:对 B:错 21.“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就更具普遍性。” 这段评论的提出者是列宁。( )
A:正确 B:错误 22.文艺的阶级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所谓“超阶级的”文学。但是,山水田园诗没有倾向性。( )
A:对 B:错 23.瑞士语言学家什克洛夫斯基在其代表性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把人的言语活动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两个部分。( )
A:错误 B:正确 24.审美是无功利性和功利性的统一。( )
A:错误 B:正确 25.语言的本色化,其实就是一种选择、锤炼和运用语言,让它能表现人的本来面目的过程。( )
A:对 B:错 26.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总体上不平衡。
A:错 B:对 27.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A:正确 B:错误 28.李白《愁阳春赋》:“试登高而望远,咸痛骨而伤心。”是指悲剧情境中的“农山心境”( )
A:对 B:错 29.文学创作正是通过情感评价,在展现真理的同时呈示着意义,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 )
A:错误 B:正确 30.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认为从量的方面来看,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 )
A:对 B:错 31.中国传统语境中的“文学”一词,最初是指关于文字典籍的学问。( )
A:错误 B:正确 32.文学的虚构是“真实的谎言”。( )
A:错 B:对 33.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学发展。
A:对 B:错 34.风格的( )是文学价值的最重要尺度之一。
A:一致性 B:多样性 C:独创性 D:稳定性 35.标志着对文学审美性质的认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文学理论家不包括( )
A:朱光潜 B:王国维 C:陈寅恪 D:鲁迅 36.英加登认为只有部分文学具有“形而上特质”,这种文学属于( )
A:“崇高的文学” B:“幽默的文学” C:“神圣的文学” D:“伟大的文学” 37.对文学创作一般过程顺序表述正确的是( )
A:“眼中之竹”--“手中之竹”-- “胸中之竹” B:“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 “手中之竹” C:“胸中之竹”-- “眼中之竹” -- “手中之竹” D:“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 -- “胸中之竹” 38.“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列宁 C:恩格斯 D:毛泽东 39.20世纪60年代,西方产生了一个以读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论流派,这就是( )。
A:新批评 B:接受美学 C:结构主义 D:表现说 40.李白的《之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在意境创造上展于( )
A:情中见景式 B:景中藏情式 C:情景并茂式 D:虚实相生式 41.( )是第一部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中国戏剧。
A:《桃花扇》 B:《牡丹亭》 C:《西厢记》 D:《赵氏孤儿》 42.( )是伴随着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大众文学样式。
A:网络文学 B:电影文学 C:小说 D:广播文学 43.“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话是说( )
A:强调了生活过程的重要性 B:强调了人的活动的重要性 C:强调了现实活动过程的重要性 D: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44.大禹治水和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充分说明了( )
A:人的生物性本能 B:人的活动的重要性 C: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D:文学的发展历程 45.提出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的西方文论家是( )
A:卡西尔 B:柏格森 C:克罗齐 D:苏珊•朗格 46.19世纪末20世纪西方初兴起的( )文学思潮,虽然包括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及荒诞派等多个流派。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代主义 47.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强调“陶钧文思,贵在( )”意思是说酝酿文思,最重要的是虚静,不受外物的干扰。
A:虚空 B:空灵 C:灵感 D:虚静 48.“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 )
A:费尔巴哈 B:恩格斯 C:黑格尔 D:马克思 49.“韵味说”是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提出“有韵则生,无韵则死”的是( )
A:王昌龄 B:刘勰 C:陆时雍 D:司空图 50.文学活动在很长时间里,是人们自由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结果,就像春蚕吐丝一样,与商品、市场无关。但随着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情况改变了,于是文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轨道,成为一种( )
A:艺术创造 B:艺术活动 C:艺术构思 D:艺术生产 51.( )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它建立在对原始习俗和巫术的研究的基础之上
A:摹仿说 B:巫术说 C:表现说 D:游戏说 52.下列属于文学类型是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典型例证的是( )
A:小说 B:古希腊神话 C:歌剧 D:史诗 53.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观文者指的是( )
A:读者 B:听众 C:说书人 D:作者 54.18世纪法国文学家布封曾提出( ),特别强调风格的独特性。
A:风格是多样的 B:风格是独特的 C:风格即人 D:风格即美 55.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B:经济基础 C: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辩证法 56.通过绰号直接显示人物性格的代表性作品是( )
A:《水浒传》 B:《红楼梦》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57.下列哪一项不是文学语言的特点(   )  
A:阻拒性 B:心理蕴含性  C:内指性 D:假定性 58.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 )
A:更具有真实性 B:更具有哲学意味 C:更强调细节描写 D:更合乎美学原理 59.“‘诗意的裁判’就是美与善的同一,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 这一观点是恩格斯评价( )
A:玛·哈克奈斯 B:托尔斯泰 C:斐·拉萨尔 D:巴尔扎克 60.曹雪芹在《红楼梦》二十二回、五十回、五十一回中一共改作和运用了28首谜语。从文学功能上看,这主要是在发挥文学的( )
A:娱乐功能 B:教育功能 C:认识功能 D:审美功能 61.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 B:斯大林  C:恩格斯 D: 希尔特  62.浪漫主义是一种( )
A:文学流派 B:文学杂志 C:文学风格 D:文学思潮 63.关于“真、善、美”关系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真、善、美的统一是一种超越历史的、绝对的美学追求。 B:真、善、美三者之间有本质的整一性和同构性。 C:一般一意义上说,真、善、美表现为一定的客观实际,表现为对于一定客观价值关系的判断。 D:美的东西必须本质上是真的,而非虚假的,并且应是一种高水准的真;美的东西也必须是向善的,而不是趋恶的;善的东西也必然是美的。 64.美学家布洛曾提出( ),指要保持审美的心境和态度。
A:距离说 B:灵感说 C:摹仿说 D:游戏说 65.( )指出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关系。
A:鲁迅 B:伏尔泰 C:恩格斯 D:马克思 66.将典型性格视为十分独特的“这一个”的德国古典美学家是( )
A:黑格尔 B:胡塞尔 C:席勒 D:康德 67.下面诗句中偏向于“有我之境”的是( )
A: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68.作家对社会生活经验进行审美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指的是( )
A:创作冲动 B:艺术构思 C:创造动机 D:文学创作 69.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
A:艺术构思 B:创作动机 C:创造冲动 D:艺术传达 70.“在真正有才能的作家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这一著名的“熟悉的陌生人”命题的提出者是( )
A:别林斯基 B:恩格斯 C:马克思 D:车尔尼雪夫斯基 71.读者反应批评方法,是指一种以( )接受为重心的批评方式,强调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揭示(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或反应及其在文学活动中的主动作用。
A:读者、读者 B:作品、作品 C:作品、读者 D:读者、作品 72.下列作品中,完全展于象征意象范畴的一组作品是( )
A:《荷塘月色》《雨巷》《日出》 B:《阿Q正传》《祝福》《故乡》 C:《天狗》《死水》《老马》 D:《边城》《围城》《城堡》 73.20世纪文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最早开始于( )
A:20世纪初期俄国形式主义。 B:20世纪60—80年代法国和美国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 C:20世纪50—7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 D:20世纪20—50年代英美“新批评”。

温馨提示支付 ¥3.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9)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