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内容已经过期谨慎付费,点击上方查看最新答案

森林生态学

  1. 种群在某一具体环境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称为( )。

  2. A:生态死亡率 B:最低死亡率 C:专有死亡率 D:生理死亡率
    AI参考:正确答案是D:生理死亡率。种群在某一具体环境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称为生理死亡率。生理死亡率是由生物的遗传、生理机制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不受环境以外因素的影响,如生态死亡率、专有死亡率和最低死亡率等。因此,选择D项。'
  3.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

  4. A:气候因子 B:外来因子 C:地球因子 D:非生物因子
    答案:A.气候因子
  5. 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 )。

  6. A:食肉类 B:大型有蹄类 C:一些蜻蜓的成虫 D:蝗虫
    答案:蝗虫
  7. 温室效应指的是( )。

  8.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B: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 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 D: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
    答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AI参考:正确答案是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其他选项与温室效应没有直接关系。'
  9. 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中,中幼年比例减少,老年比例最多,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

  10. A:增长型 B:衰退型 C:稳定型 D:混合型
    答案:增长型
  11. 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从中国引进亚洲鲤鱼,以改善生态,但随着数量的增加,亚洲鲤鱼已经向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的“五大湖”区繁殖,危害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这一危害的原因是 ( )。

  12. A:生物发生变异 B:“五大湖”生物种类少 C:外来物种入侵 D:美国人不喜欢吃鱼
    答案:人们对自然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AI参考:正确答案是C:外来物种入侵。美国从中国引进亚洲鲤鱼改善生态,但随着数量的增加,已经危害当地的生态环境,这是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生物发生变异和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外来物种在其他地区过度繁殖,进而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五大湖”生物种类少不是导致该危害的原因,因为其他地区同样也存在生物种类少的区域。美国人不喜欢吃鱼也与问题无关。因此,答案为C。'
  13. 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功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14. A:均为间接使用价值 B:均为美学价值 C:均为直接使用价值 D:均为选择价值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均为间接使用价值。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功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些功能主要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来实现的,这些效益的受益者往往是整个社会或自然环境,而非特定的人群或个体,因此属于间接使用价值。其他选项如美学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都不符合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功能特点。'
  15. 生态系统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6级,原因是( )。

  16. A: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B:消费者数量不足 C:能量是守恒的 D:能量在营养级间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17. 下列光谱成分中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 )。

  18. A:蓝光 B:红光 C:蓝紫光 D:青光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红光。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它需要酶的催化,需要能量供给,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红光和红光以外的可见光均可用于荧光共振,产生共振辐射。所以选B。其他选项分析:A项错误,蓝光波长较短,能量较高,可促进视网膜细胞中视紫质(光敏色素)的合成,增强对弱光的敏感性,有利于视力的矫正。C项错误,蓝紫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和昆虫趋性具有重要作用。D项错误,青色光谱区为波长大约为470~490纳米的光线,对人体具有抑制作用。所以答案为B。'
  19. 一般来说,同一树木养分含量最高的器官是( )。

  20. A:根系 B:果实 C:叶片 D:枝干
    AI参考:一般来说,同一树木养分含量最高的器官是叶片。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阳光进行化学反应,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养分。而根系、果实和枝干等其他器官,虽然也有一定的养分含量,但相对而言,叶片的养分含量最高。因此,正确答案是C:叶片。'
  21. 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 )。

  22. A:生产量为正值 B: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 D: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23.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这一比喻主要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价值的( )。

  24. A:间接使用价值 B:非使用价值 C:直接使用价值 D:选择价值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非使用价值。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这一比喻主要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价值的非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是指无法直接为人类所利用,但有潜在使用意义的价值,如能促进群落演替,为人类提供间接的利益和福祉等。湿地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被喻为“地球之肾”,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但其价值不在于直接为人类服务,而主要体现为非使用价值。因此,答案为B。'
  25. 下列属于中性树种的是( )。

  26. A:铁杉 B:红松 C:杨树 D:落叶松
    AI参考:答案是C:杨树。根据题目,我们需要选择属于中性树种的选项。中性树种指的是在生长环境变化时,适应能力较强的树种,既能在湿润环境中生长,又能在干燥环境中生长。在给出的选项中,杨树属于中性树种,而铁杉、红松和落叶松都属于温带或寒带树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气候适应性。因此,正确答案是C:杨树。'
  27. 多数温带树种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是( )。

  28. A:15-20℃ B:20-25℃ C:25-30℃ D:30-35℃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20-25℃。多数温带树种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0-25℃,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其他选项的温度范围都偏高,不利于种子萌发。'
  29. 对于森林生物量的测定而言,下列不属于收获量测定法的是( )。

  30. A:平均木法 B:氧气测定法 C:随机抽样法 D:皆伐实测法
    AI参考:正确答案是C:随机抽样法。题目要求选择不属于收获量测定法的方法,而随机抽样法是森林生物量测定中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不属于收获量测定法。因此,选项C不是正确答案。其他选项A、B、D都是属于收获量测定法的方法。其中,平均木法是通过测定平均木的生长量和直径大小来推算整个林分生物量的方法;氧气测定法是通过测定森林中氧气浓度的变化来推算生物量的方法;皆伐实测法是通过实测皆伐后伐根的生长量和直径大小来推算整个林分生物量的方法。因此,答案为C。'
  31. 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为( )。

  32. A:寄生关系 B:竞争关系 C:附生关系 D:共生关系
    AI参考:正确答案是D:共生关系。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是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菌根真菌从根系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将空气和水分输送到根系难以到达的地方,而植物则通过菌根真菌的运输作用获得更多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因此,答案是D:共生关系。'
  3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34. A:利用效率是同一营养级内的生态效率 B: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有机物质生产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C: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 D:任何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锥型

  35.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期中,个体数达到环境容纳量K时,称为( )。

  36. A:开始期 B:加速期 C:减速期 D:转折期 E:饱和期
    AI参考:正确答案是E:饱和期。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时期包括开始期、指数增长期、减速期、稳定增长期、转折期,个体数达到环境容纳量K时是稳定增长期也称饱和期。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37. 下列光谱成分中能促进花青素形成的是( )。

  38. A:红外线 B:蓝光 C:红光 D:紫外光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蓝光。蓝光能促进花青素的形成,而红外线、红光和紫外光会抑制花青素的形成。因此,本题答案为B。'
  39. 森林群落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为( )。

  40. A:生物量 B:生产量 C:初级生产量 D:净初级生产量
    AI参考:正确答案是C:初级生产量。森林群落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为初级生产量。选项A是对于森林群落中所有生物量的总称,选项B表示生产量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生物量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选项D净初级生产量是在所有植物的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的量后得到的,因此只有C选项是正确的。'
  41. 当S2/m=1时,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 )。

  42. A:集群分布 B:随机分布 C:均匀分布 D:无规则
    AI参考:当S2/m=1时,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即群体在空间中的分布无规则、不均匀且显著集群。因此,正确答案是A。'
  43. 当光合产物()呼吸消耗时,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

  44. A:不等于 B:小于 C:大于 D:恰好抵偿

  45. 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 )。

  46. A:海平面上升 B: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 C: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 D:气温升高

  47. 近代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48. A:火灾 B:自然原因 C:地质运动 D:人为原因
    AI参考:答案:D。选项A的火灾对物种的影响程度不大;选项B的“自然原因”在自然界中不可控;选项C的地质运动产生的效应包括动植物被埋在地下无法获得必要的环境支持而灭绝,但不能覆盖整体;所以人为因素是近代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故选D。'
  49. 种群平衡是指( )。

  50. A: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 B: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C: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D: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5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 )。

  52. A: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只有木本植物 B:森林生态系统是专业研究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利用太阳能最有效的类型 D:森林生态系统是典型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53. 种群是指( )。

  54. A: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C: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D: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AI参考:正确答案是D: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它包含多个选项,只有D符合种群的定义。A、B、C选项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错误,不符合种群的定义。因此,正确答案是D。'
  55. 在种群密度调查中,最直接的方法是( )。

  56. A:样方法 B:标记重捕法 C:多度调查法 D:总数量调查方法
    AI参考:最直接的方法是样方法。样方法是一种基本的调查植物和昆虫密度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在被调查的种群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使用的。它通常是通过选取一定面积的样方,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再根据样方的面积和计数的结果来推算整个种群的密度。样方法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它不需要太多的设备和技术,只需要计数和测量就可以得到结果。因此,正确答案是A:样方法。'
  57. 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 )。

  58. A:珊瑚虫 B:青蛙 C:蛔虫 D:牛

  59. "赤潮"的形成是种群动态的( )。

  60. A:生态入侵 B:暴发 C:周期性波动 D:不规则波动
    AI参考:正确答案是C,赤潮的形成是种群动态的周期性波动。赤潮是一种发生在海洋中的生态系统失衡现象,通常是由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异常增殖引起的。这种现象的形成通常与气候、水质、海洋环境等因素有关,是一种种群动态的周期性波动。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选项A、B、D都与赤潮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
  61. 大部分情况下,种群的空间界限常常由研究者根据调查的目的予以划定,因此种群的范围是相对的。( )

  62.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种群的空间界限通常由生物学特性、地理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决定,并不是由研究者根据调查目的划定的,因此种群的范围是相对的。此外,不同研究者对于同一地区的种群调查可能由于方法和目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空间界限。因此,本题判断正确,选项B为正确答案。'
  63. 从山脊到山麓,坡面所获养分逐渐增加。( )

  64. A:错 B:对
    AI参考:B:对。从山脊到山麓,坡面所获养分逐渐增加,因为随着坡度的减小,重力作用的影响逐渐减弱,水分和养分流失减少。同时,随着坡度的减小,植被覆盖率增加,植被可以吸收更多的养分并向下输送。因此,从山脊到山麓,坡面所获养分逐渐增加。'
  65. 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群落一定面积为群落的最大面积。( )

  66. A:对 B:错

  67. 种群空间格局检验方法中,当J>1时为集群分布。( )

  68.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种群空间格局检验方法中,当J值大于1时通常表示种群呈集群分布。因此,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69. 在种群密度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

  70.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A。在种群密度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这是正确的。样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统计种群密度的方法,通过随机选取样方内一定数量的个体,计数样方内的个体数量,再通过样本的统计数据来推算整个种群的密度。样方法通常适用于植物和昆虫等个体较小且活动能力较弱的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
  71. 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

  72. A:对 B:错

  73. 高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物种的高多样性。( )

  74. A:对 B:错

  75. 通常植物的抗高温性在生长发育初期最弱,以后逐渐增强。( )

  76.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B:错。植物的抗高温性应该随着生长发育的推进而逐渐减弱,因为高温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因此本题判断错误。'
  77. 一般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结构越复杂,群落的最小面积就较大。( )

  78.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因为群落的最小面积与环境条件和群落结构有关,但并不是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结构越复杂,群落的最小面积就越大。相反,对于不同的群落类型和环境条件,最小面积的大小和结构复杂度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这个判断题是错误的。'
  79.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途径。( )

  80. A:错 B:对

  81. 所有的环境因子都为生态因子。( )

  82.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B:错。不是所有的环境因子都是生态因子,有些物理因子(如温度、光照、气压等)、化学因子(如CO₂浓度、湿度等)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干扰因子等不是生态因子。因此生态因子只是指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的所有环境条件的总和,但是不是所有的环境因子都属于生态因子。'
  83. 破坏力最大的林火为地下火。( )

  84.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地下火是指地表以下的森林火,由于燃烧深度较深,可以烧毁地下根系和土壤结构,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破坏。因此,破坏力最大的林火为地下火。'
  85. 我们将一个种群的数量占样地内所有种群总数量的百分比称为此种群的相对密度。( )

  86.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群种的数量或个体数,是一个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相对密度是描述一个种群在一定环境中所占比例的指标,即一个种群的数量占样地内所有种群总数量的百分比。因此,我们将一个种群的数量占样地内所有种群总数量的百分比称为此种群的相对密度是正确的。'
  87. 耐干旱的树种多分布于坡的下部,喜肥沃湿润的树种多分布于山脊和山坡 。( )

  88.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B。根据题目描述,耐干旱的树种通常生长在较为干燥的环境中,而山坡下部通常较为干燥,因此耐干旱的树种多分布于坡的下部是正确的。而喜肥沃湿润的树种通常生长在较为湿润的环境中,山脊和山坡通常较为湿润,因此喜肥沃湿润的树种多分布于山脊和山坡也是正确的。因此,本题判断正确。'
  89. 同一森林生态系统地带范围内的某个地区只存在一种森林植被组合。( )

  90.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同一森林生态系统地带范围内的某个地区可能存在多种森林植被组合,因为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物因素会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因此,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91. 某一生态因子的缺失是不能由另一个生态因子来替代的。( )

  92.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错。某一生态因子的缺失是不能由另一个生态因子来替代的。生态因子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生态因子的缺失可能会影响其他生态因子的作用,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同时,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健康状况受到多种生态因子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一个生态因子的缺失可以被另一个生态因子替代。'
  93.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升高,导致大气层低处的对流层变暖,而高处的平流层变冷。( )

  94.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但是,温室效应对大气层低处和高处的温度影响不同,低处对流层变暖,而高处平流层变冷的情况并不明显。因此,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95. 日照时间变短可促进植物休眠。( )

  96. A:错 B:对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对。日照时间变短可促进植物休眠。日照时间变短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含量减少,导致植物体能量积累不足,进而引发植物休眠。'
  97. 青海云杉是甘肃特有物种。( )

  98.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B。青海云杉是青海省特有物种,不是甘肃特有物种。因此,该题判断为正确选项“B:对”。'
  99. 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

  100. A:对 B:错
    AI参考:B.错。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由一定数量个体构成的一个整体。'
  101.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且具有自我调控功能。( )

  102. A:对 B:错
    AI参考: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且具有自我调控功能,所以答案是A:对。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这种交换使得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整和适应环境变化。同时,生态系统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例如通过生物种间关系、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等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和平衡。因此,这个判断题的答案是A:对。'
  103. 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就是种群的实际增长率。( )

  104.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为B: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通常是指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由于出生而形成的个体数量与因死亡而离开的个体数量之差。而种群的实际增长率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实际数量。因此,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并不一定等于种群的实际增长率,因为环境因素、疾病、天灾等可能会影响种群的出生和死亡。'
  105. 通常以个体数多少反映构件生物的种群大小。( )

  106.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判断题中所述是不正确的。通常用个体数、种群密度等指标来反映构件生物的种群大小,而不是仅仅根据个体数的多少。因此,选项B是错误的。'
  107. 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生态复合体。( )

  108.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生态复合体,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生物成分的一部分,而非生物环境则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生态系统不包含非生物环境。所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109. 根据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的资料编制,从其出生开始追踪到全部死亡为止的生命表称为静态生命表。( )

  110. A:对 B:错

  111. 通常在含钾丰富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耐寒力强。( )

  112.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含钾丰富的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并不代表在含钾丰富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耐寒力强。植物的耐寒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品种、生长环境、季节等。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含钾丰富的土壤与耐寒力强划等号。'
  113. 如果森林火灾发生多次且连续发生,则复层林趋于变成单层林。( )

  114. A:错 B:对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对。复层林是指由多种林木组成的森林群落,如果森林火灾发生多次且连续发生,会使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林木死亡较多,林下植被生长较好,但总体呈现出乔木层高度变矮、郁闭度下降、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特点,从而导致复层林趋于变成单层林。因此,如果森林火灾发生多次且连续发生,则复层林会趋于变成单层林。所以本题选B。'
  115. 森林植被带呈现的规律只与土壤带相互平等。( )

  116. A:对 B:错
    AI参考:B:错。森林植被带呈现的规律不仅与土壤带相互平等,还与气候带、地形带等其他自然因素有关。森林植被带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只与土壤带相互平等。'
  117. 逻辑斯谛方程中当N> K时,种群数量趋于衰减。( )

  118.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逻辑斯谛方程为N(t) = N0e^(rt),其中N(t)表示t时刻的种群数量,N0表示初始数量,r为增长率,t为时间。当N> K时,即初始数量大于K值,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不会趋于衰减。因此,这个判断题是正确的,答案为B。'
  119.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矿化与光合作用是相同的过程。( )

  120.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矿化是指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等。而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矿化过程不同。因此,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矿化与光合作用是相同的过程的说法是正确的。'
  121. 种群空间格局的检验常用方法有( )。

  122. A:最小面积法 B:相邻个体最大距离法 C:相邻个体最小距离法 D:空间分布指数法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BD。常用的检验种群空间格局的方法有最小面积法、相邻个体最大距离法、相邻个体最小距离法以及空间分布指数法。故选ABD。'
  123. 种群的年龄结构主要有( )。

  124. A:增长型 B:不变型 C:稳定型 D:衰退型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BC】。种群的年龄结构主要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所以选项A、B、C都是正确的。'
  125. 以下属于酸雨危害的是( )。

  126. A:破坏土壤成分 B:农作物减产 C:损害露天的文物古迹 D:损坏植物叶面
    AI参考:正确选项为:A:破坏土壤成分;B:农作物减产;C:损害露天的文物古迹。酸雨的危害包括破坏土壤成分、农作物减产和损害露天的文物古迹。损坏植物叶面是酸雨的间接影响之一,但不是直接危害。因此,这三个选项都是属于酸雨危害的。'
  127. 下列案例中不属于就地保护的是( )。

  128. A:兰州植物园的建立 B:对捕杀藏羚羊的偷猎者给予法律打击 C:建立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 D: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兰州植物园的建立。就地保护主要指在原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选项B、C、D都是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而A选项中的兰州植物园不属于就地保护,而是异地保护。因此,不属于就地保护的选项是A。'
  129. 森林群落发生进程包括的过程有( )。

  130. A:迁移 B:繁殖 C:定居 D:竞争 E:反应
    AI参考:正确答案是:C:定居、B:繁殖、D:竞争。森林群落发生进程包括定居、繁殖和竞争等过程。所以答案是C、B、D。A、E属于植物的自身特性,不是森林群落发生进程的必经过程。而森林群落一旦发生后,并不发生迁移和反应等其他自然过程。所以它们都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C、B、D。'
  131. 林火对森林植物的影响有( )。

  132. A:增加阳性植物数量 B:促进种子萌发 C:促进球果开裂 D:影响植物落种 E:增加阴性植物数量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CD。林火是一种可诱发林分的异质性的因素,主要对林木种群结构和树种组成的影响十分显著,它能造成幼苗、幼树和林木死亡,还能改变树种的空间分布和影响种群密度,促使植物种子的传播与萌发。B项和D项都是直接作用;C项的作用是因为树木死而形成间隙有利于动物传播种子,是间接作用;A项的作用在分析题干中未体现出来;E项说法与事实不符。因此正确选项为BCD。'
  133.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论述正确的是( )。

  134. A:协助退化的、受损的、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保护 B:就地保护主要以动植物园、繁育基地、种子库、DNA保存等形式进行 C:迁地保护可以为野生种群的补充提供后备材料 D:就地保护能够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CD。选项A表述正确,协助退化的、受损的、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种方式;选项B表述错误,就地保护主要针对濒危物种的保护,通常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中心、濒危物种基因库等方式进行;选项C表述正确,迁地保护是将濒危物种转移到动物园、植物园等场所进行保护;选项D表述正确,就地保护可以保护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综上所述,选项ACD都是正确的。'
  135. Deevey于1947年将存活曲线分为以下( )不同类型。

  136. A:II 型 B:IV 型 C:III 型 D:I 型
    AI参考:正确选项为【A:II 型 C:III 型】。Deevey于1947年将存活曲线分为I型、II型和III型,其中II型和III型是主要的两种类型。I型表示每个数据点都在直线上,没有任何异常值;II型表示数据点在直线上或偏离直线,但偏离程度较小;III型表示数据点偏离直线程度较大,可能存在异常值或异常趋势。因此,选项A和C是正确的。选项B和D与Deevey的分类标准不符。'
  137. 逻辑斯谛方程的假设条件有( )。

  138. A:种群个体的增长率存在时滞 B:种群在特定环境中有环境容纳量K上限 C:种群内所有个体的繁殖潜力是相等的 D:种群的个体增长率r只与当时的种群密度有关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种群个体的增长率存在时滞 B:种群在特定环境中有环境容纳量K上限。逻辑斯蒂方程是描述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假设条件包括:种群个体的增长率存在时滞;种群在特定环境中有环境容纳量K上限。选项C和D是描述逻辑斯蒂方程的数学模型,不是逻辑斯蒂方程的假设条件。因此,选项A和B是正确答案。'
  139.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 )。

  140. A:气候因子 B:土壤因子 C:地形因子 D:生物因子 E:人为因子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气候因子 B:土壤因子 D:生物因子 E:人为因子。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等类型。因此,选项ABDE均为正确选项。地形因子是环境生态因子的一种,因此也属于该分类下的内容。但是不属于题目要求的四个选项之一。因此本题应选择ABDE为正确选项。'
  141. 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三种类型是( )。

  142. A:地球化学循环 B: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生物化学循环 D:地球循环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三种类型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和气体交换。其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生物体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过程,B选项正确。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中发生的化学物质迁移转化过程,C选项错误。地球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物质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发生的循环运动过程,D选项错误。生物化学循环是指生物体内部进行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交换过程,A选项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B。'
  143. 植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对火的适应主要表现在( )方面。

  144. A:提早开花结实 B:抗火树皮 C:保护芽 D:种子散布 E:减少易燃性
    AI参考:正确选项为:E:减少易燃性植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对火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减少易燃性方面,例如在森林中,有些植物的叶子、枝条会变得干燥,从而减少易燃性。其他选项如提早开花结实、抗火树皮、保护芽、种子散布等都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其他环境因素的适应表现,与火的关系不大。'
  145. 生态系统的组成有( )。

  146. A:认知过程生产者 B:消费者 C:情绪的生理基础微生物 D:生理状态动物 E:还原者
    AI参考: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消费者、微生物、生产者、生理状态动物和还原者。因此,选项B、C、D和E都是正确的。其中,微生物属于消费者的一部分,生产者包括植物和自养型微生物,生理状态动物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组成部分,还原者则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特殊成分,如土壤中的一些有机物质。因此,正确选项为B:消费者;C:微生物;D:生理状态动物;E:还原者。'
  147. r对策种在自然界中取胜的策略主要为( )。

  148. A:高竞争力 B:高死亡率 C:高恢复力 D:高繁殖率
    AI参考:正确选项为 D:高繁殖率。r对策种指的是资源利用密度高且无性繁殖能力强的物种,它们在自然界中取胜的策略主要是高繁殖率,即通过快速繁殖来增加种群数量,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其他选项如高竞争力、高死亡率、高恢复力虽然也是某些物种在竞争中的优势,但并不是r对策种的主要策略。'
  149. 生态系统中凋落物的分解包括那几个过程( )。

  150. A:破碎 B:异化 C:淋溶 D:取食
    AI参考:正确选项为:A:破碎 B:异化生态系统中凋落物的分解包括破碎和异化两个过程。破碎是将凋落物分解成更小的碎片,这是分解过程的初始阶段。异化是指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的过程,包括能量的释放、转化和利用,以及物质的分解和转化。这两个过程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51. C-S-R生活史对策分别指( )。

  152. A:高繁殖率对策 B:K对策 C:胁迫忍耐对策 D:成体间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生活史对策
    AI参考:C-S-R生活史对策指的是胁迫忍耐对策、选择压力与资源分配对策和C-S-R系统中的最优化选择对策。所以选项C和D是正确的。正确选项为C:胁迫忍耐对策 和 D:成体间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生活史对策。这两个选项描述了C-S-R生活史对策的两个主要方面,即胁迫忍耐(应对环境压力)和成体间竞争能力最大化(在生物种群中争夺资源)。所以,正确选项为C和D。'
  153. 林内雨量包括( )。

  154. A:茎流 B:滴落 C:入渗雨 D:林冠雨 E:穿透雨
    AI参考:林内雨量包括:茎流、林冠雨、穿透雨和部分雨水被植物吸收。滴落和入渗雨是两个不同的雨量类型,因此选项B和C是正确的。因此,答案是:B:滴落 C:入渗雨。'
  155. 种群集群分布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有( )。

  156. A: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环境条件差异 B:种群的繁殖特点 C:动物对植物种子的收集和贮藏 D:种内种间相互作用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环境条件差异。种群集群分布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有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环境条件差异,其他选项不是集群分布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因此,本题答案为A。'
  157.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方式有哪些( )。

  158. A:根系直接从土壤溶液中吸收 B:菌根作用 C:叶片吸收 D:人为施肥
    AI参考:正确选项为:A:根系直接从土壤溶液中吸收 B:菌根作用。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根系直接从土壤溶液中吸收养分;二是通过菌根真菌的帮助,利用根部从土壤中吸取的真菌营养体或菌丝体,以及其中的营养物质作为供养来吸收营养元素。其中菌根作用是通过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来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而叶片吸收和人为施肥则是植物吸收养分的方式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吸收方式,因此选项C和D不是正确答案。'
  159. 生物地球化学是研究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 )的科学。

  160. A:迁移 B:转化 C:分布 D:合成
    AI参考:正确选项为:C:分布。生物地球化学是研究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循环和迁移规律的学科。因此,答案为C,分布。其他选项如迁移、转化、合成在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范围内,但不是最重要的内容。'

温馨提示支付 ¥1.7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1)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