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材料1、2、3回答,下面选项正确的是( )

  2. 答案: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整体###割裂了人与自然,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概念###人所遵循的规律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3. 根据材料3回答,《易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中的三才是指(   )

  4. 答案:天、地、人
  5. 根据材料2回答,“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反应了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6. 答案:对
  7. 根据材料1回答,“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中的“大”是指不停地运转、变幻。

  8. 答案:对
  9. 根据材料1回答,宇宙间有四大,分别是(  )

  10. 答案:天大###人大###地大###道大
  11. “少则得,多则惑。”出自于《道德经》。( )

  12. 答案:对
  13.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句话出自《老子》。

  14. 答案:对
  15.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指的是自然界。( )

  16. 答案:错
  17.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消灭人的各种欲望。

  18. 答案:错
  19. 《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

  20. 答案:对
  21.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发展思想。

  22. 答案:对
  23. “中庸”就是要求我们在处理自身、自己与他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时,不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只要顾及周遭事物发展变化,在处理矛盾的时候不要随意表达意见。
  24. “万物皆备于我”是指作为自然的主宰,我已经准备好充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了。
  25. 宇宙三才包括( )。
  26. 北京故宫是中国哪两个朝代的皇宫(   )
  27.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种早期的系统论,它强调具有一定功能的、不同要素或部分,形成( )的关系。
  28. 诗人赵同堂总结了中国人有八雅,这八雅是(  )
  29. 下面哪些选项是《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
  30.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     )的家训。
  31. “庖丁解牛”出自(   )
  32. 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是(     )。
  33. 《新唯识论》的作者是(     )。
  34. 俭近仁出自(     )。
  35.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与王恺斗富的是( )
  36. “治人事天莫如啬”这句话出自( )。
  37. 《庄子》内篇之首是( )。
  38. “风不解冻,号令不行;蛰虫不振,阴奸阳;鱼不上冰,甲胄私藏。”出自( )。
  39. 醯(xī)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     )。
  40. 《山园小梅二首》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
  41. 《巴黎协定》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标”。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     )摄氏度之内。
  42. 《周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有(     )。
  43.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出自(   )
  44. 根据材料1、2、3回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追求的是和而不同。( )
  45. 根据材料1、2、3回答,所谓和,就是指自然万物之间是和谐统一的。(  )
  46. 根据材料3回答,“和”就像做肉羹,应该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  )
  47. 根据材料2回答,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48. 根据材料1回答: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49. 儒、道、佛三家尽管在具体态度和致思路径上有差异,但都把人看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的的德性主体”,都将“天人合一”看作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和最高境界。
  50.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出自于《荀子》。
  51. “以天合天,无以人灭天”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
  52. 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 )
  53. 中和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54. 儒家经典《周易》将日、月、星并称为“三材”。
  55. 墨家消费思想主要体现在(  )
  56. 下列哪些话出自于二十四节气歌(    )
  57. 老子也反复强调生命的重要性,谆谆教导世人应该(  )
  58. 《吕氏春秋·贵生》曰:“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这句话中贵生的意思就是(     )。
  59. 董仲舒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把道德思想与封建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这属于哪种道德起源思想(     )。
  60. “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出自(     )的家训。
  61.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表现是一个从道到礼的价值递(     )过程。
  62. 孟子的人性观是(     )。
  63. “少则得,多则惑。”出自于(     )。
  64.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
  65. 墨家的组织严密,上下级管理严格( )。
  66. 日晷是什么?(     )
  67. “越名教而任自然”口号的提出者是(     )。
  68. 王阳明的学说又称王学、心学,属于以下哪个大的思想流派(     )。
  69.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作者是(     )。
  70.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就是把天和人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认识。
  71. 孙过庭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
  72.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句话是说,人类和万物一样,也是天地生成的,蕴含“夫妇”、“礼义”等分际的人类社会亦是自然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73. 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就是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74.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一种道德本位观念系统,着重强调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天赋”权利,不是每个人所应承担的不可逃避的伦理责任。
  75. 孟子认为( )之所以 “能动” (天人感应) 就在于 共同拥有一个 “诚”, “诚” 即真诚无妄, 是一种道德规范。
  76. 生态美学强调(  )的和谐统一。
  77.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哪几种境界(  )
  78. 体现道家消费思想的论述有(  )
  79. 竹叶羊车的故事发生在(   )时期
  80. “天行有常”的生态伦理,肯定大自然的运行是有客观规律的,人类只有在充分认识、把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好自然界,其出处是(     )。
  81. 下列不属于道法自然生态发展思想的是(   )
  82. 与道法自然生态发展思想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是(   )
  83. “礼之用,和为贵”的下一句是:(     )。
  84. 本义是用大鼎熬汤的为(     )字。
  85. 自称“老饕”的诗人是(     )。
  86. 《易经》又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3000年前。( )
  87. 俭生活体现了儒家消费的“中庸之道”。
  88. “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出自朱熹。
  89. “万物同构”的世界观基础告诉我们,人类自始至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融入其中,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  )的协同发展。
  90. 宇宙间有四大,指的是(  )
  91. 中和美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相亲相和、相辅相成的,是一种( )的艺术风格。
  92. 《论语·子罕》中,提到子绝四,指的是(  )
  93. 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内涵包括(  )
  94. 《兰亭序》的作者是(     )。
  95.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句话出自(   )
  96.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 )。
  97. “风不解冻,号令不行;蛰虫不振,阴奸阳;鱼不上冰,甲胄私藏。”出自(     )。
  98. “时中”一词最早出现于(   )
  99.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策源地是( )。
  100. 《道德经》中的道德与现代汉语中的“道德”完全一致。
  101. 《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大意是: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世间万物,所有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
  102. “道法自然”中的“道”指的是道路。( )
  103. 关于自然美这个内容,课程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讲述的(  )
  104. 庄子创造出了能达到逍遥游状态的理想人物(  )
  105. 佛家通过“缘起”论和佛性观将整个宇宙贯穿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禅宗甚至得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106. 中和美是体现的是(  )的艺术风格。
  107. 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观的第一层次是(     )快乐的境界。
  108. 美国当代消费文化的特点是超前消费( )。
  109. 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是( )。
  110. 《墨子》一书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强调了节用节葬的重要性。
  111.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112. 道法自然生态发展思想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113.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包括几个内容(  )
  114. 关于佛教所说的“五欲”,以下哪些解释是准确的( )。
  115. 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是人的一种有目的( ),是人积极的作为的体现,是人类奋斗不息的过程。
  116.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首诗句的作者是(     )。
  117. 陶渊明是( )著名田园诗人。
  118. 以下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述正确的是(  )
  119. 绿色发展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20.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应当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
  121. 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
  122. 人因自然而生,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
  123. 按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人类经历了五种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形成了四种道德类型。( )
  124. 在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关系问题上,佛家主张“依正不二”,认为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125. 天人合一的道德观要求人应该树立(  )的理念。
  126. 佛教的普度众生落实到实践中,集中体现为(   )
  127. 以下属于道法自然整体观的是( )。
  128. “史学双璧”指的是(  )
  129. 周易64卦每一个卦象由(     )爻组成。
  130. 《尚书》中称黄河为(   )
  131. 《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诗中的“天”指的是(     )。
  132. 陶渊明是晋代著名田园诗人。
  133.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自《菜根谭》。
  134. 消费主义的盛行与大众传媒密不可分。
  135. “以天合天”,这里的“天”指的是(   )
  136. 《庄子》这本书的首篇是(     )。
  137. “,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说的是(     )。
  138. “无为”指的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规律的意思。
  139. 《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
  140. 保护自然就是要做到(  )
  141. “庖丁解牛”的故事体现了道法自然生态发展思想的(   )
  142. 卑宫菲食的是关于(     )的节俭故事。
  143. 顺应自然就是要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144. “万物皆备于我矣”所引出的,是认识和实践两大领域的儒学追求:一是“诚”,二是“恕”,都是儒学的核心内容。
  145. 被称为“花中四君子”的植物有(  )
  146. 青花瓷清丽素雅,其精品有什么特点(  )
  147. 生态危机的根源是(   )
  148. 《咏史》的作者是(     )。
  149.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侧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情感是(     )。
  150. 消费主义,是把消费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的消费观念。
  151. 发达国家普遍生态良好,所以生态危机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152. 《易经》包含由以下那几部易书组成:(  )
  153. 崇尚节俭的诸子百家有( )
  154. 关于在天人合一中不断升华,以“无我”实现自我的终极超越这个问题上,道家强调(   )
  155.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     )的名言。
  156.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出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
  157. 以下不属于道法自然发展观的是(  )
  158. 道法自然中“道”的含义是指(  )
  159. “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古之训也。”是鲁国大夫里革劝诫鲁宣公要根据“古训”,(  )
  160. 老子说的道家三宝是(  )
  161. 以下不属于道法自然和谐观的是(  )
  162. 《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163. 中国传统生态道德要求人们节约资源,爱物惜福,“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出处是(     )。
  164. “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出自王阳明的(     )。
  165. 保护自然要做到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66.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强调的是(     )。
  167.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所以存在长久,是因为他们不是仅仅为自己而生,是为化育万物而生的,所以能够长生。”
  168. 《咏史》的作者是杜甫。
  169. 消费是一种个人行为。
  170. 孔子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面的矩是什么意思( )
  171. 道家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要求我们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做到( )。
  172. 以下哪些观点属于“人类中心主义”( )。
  173. 墨家消费思想主要体现在( )。
  174. 庄子创造出了能达到逍遥游状态的理想人物( )。
  175. 老子也反复强调生命的重要性,谆谆教导世人应该( )。
  176. 佛教有“食素”的要求,将欲望归纳为( )。
  177. 保护自然就是要做到( )。
  178. 视频第三章主要从以下哪几个方面对生态美学进行讲述( )?
  179. 与道法自然生态发展思想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是( )
  180. 以下属于道法自然发展观的有( )。
  181. 宋代的“四雅”有哪些( )。
  182. 下面哪些选项是《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
  183. 我们对于赖以生存的资源和其他的物种,应该培养哪种道德情感?( )
  184. 关于自然美这个内容,课程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讲述的( )?
  185.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有(   )种解释。
  186. 《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神。
  187. 《易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这里的天地之德是指( )。
  188. “百年雨打风吹却,万事三平二满休。”是哪位诗人写的?( )
  189. “醯”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 )。
  190. 《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诗中的“天”指的是( )。
  191. 孔子把( )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19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作者是( )。
  193.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出自( )。
  194. 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观的第二层次是( )解放的境界。
  195. 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观的第一层次是( )快乐的境界。
  196.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 )的名言。
  197. 我国儒家传统中的“和为贵”出处是( )。
  198. 1175年6月,陆九渊与朱熹在江西上饶会晤,研讨治学方式与态度。双方赋诗论辩,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 )之会”。
  199. 王阳明认为“理”应该向( )追求。
  200.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阳明”二字原本是( )的名字。
  201. 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现了人的( )。
  20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作者是( )。
  203. 《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赞扬的是( )。
  204. 《汰侈》出自( )。
  205.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的是(  )。
  206. 传统消费思想在今天仍然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
  207. “治人事天莫如啬”这句话出自(  )。
  208. 以下不属于道法自然发展观的是(  )。
  209. 《易经》包含由以下哪几部易书组成(  )?
  210. 孟子的人性观是(  )。
  211. “礼之用,和为贵”的下一句是(  )。
  212. 单选题:《道德经》的作者是(  )。
  213.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包括几个内容( )。
  214. 《论语·子罕》中,提到子绝四,指的是( )。
  215.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 )。”
  216. “万物同构”的世界观基础告诉我们,人类应该追求( )的和谐发展。
  217. 宇宙间有四大,指的是( )。
  218.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特征( )。
  219. 天人合一的三个维度包括( )。
  220. 陶渊明的代表作有( )
  221. 天人合一的道德观要求人应该树立( )的理念。
  222. 消费主义追求的是商品的( )。
  223.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句话中,礼是( )。
  224. 2017年6月1日下午,( )总统该国将退出《巴黎协定》。
  225. 《吕氏春秋·贵生》曰:“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这句话中贵生的意思就是( )。
  226. 在处理自身、自己与他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时,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又要顾及周遭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能过度,恪守中道。体现了我国传统道德的哪一点:( )。
  227. 中国传统生态道德观在践行过程中,对于主体的( )格外强调。
  228. 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强调主体对于他人、社会,乃至自然界的义务承担,致力于培养一种内化于心的道德意志力,并以只支持道德行为的履行。体现了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当中的(   )。
  229. 俭近仁出自( )
  230. 《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中的弋不射宿是指不用弓箭射杀( )。
  231. “时中”一词最早出现于( )。
  232.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中的史字的意思是( )。
  233. 《周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有( )。
  234. 本义是用大鼎熬汤的为( )字。
  235.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首诗句的作者是(  )。
  236. 消费行为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237. 北京故宫是中国哪两个朝代的皇宫?( )
  238. “万物皆备于我”引出了儒家核心文化中的哪些内容:( )。
  239. 佛教的普度众生落实到实践中,集中体现为( )。
  240. 体现道家消费思想的论述有( )。
  241.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鹏飞扶摇直上( )万里。
  242. 冯友兰先生认为“天”主要有( )种含义。
  243.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
  24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说的是( )。
  245. 周易64卦每一个卦象由( )爻组成。
  246. 《兰亭序》的作者是( )。
  24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于(    )
  248.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提出的。
  249. “和”字的本来意思是“禾+口”,义为人人饮食无忧。
  250. 以下属于道法自然整体观的有( )。
  251. 下列哪些话出自于二十四节气歌( )?
  252. 关于在天人合一中不断升华,以“无我”实现自我的终极超越这个问题上,道家强调( )。
  253. 诗人赵同堂总结了中国人有八雅,这八雅是( )。
  254. 道法自然中“道”的含义是指( )。
  255. “史学双璧”指的是( )。
  256. 被称为“花中四君子”的植物有( )
  257. 《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
  258. 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家是( )。
  259. 生态危机的根源是( )
  260. 卑宫菲食的是关于( )的节俭故事。
  261. “坤”是什么(     )
  262. 以下属于道法自然和谐观的有( )。
  263. “少则得,多则惑。”出自于( )。
  264. “越名教而任自然”口号的提出者是( )。
  265. 与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现阶段中央倡导的生态文明思想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完美结合的是( )。
  266.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司马光最早提出的。
  267. 日晷是什么?( )
  268.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表现是一个从道到礼的价值递( )过程。
  269. 《巴黎协定》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标”。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 )摄氏度之内。
  270. 相比西方社会对于个人权利的维护和主张个人诉求的表达,我国传统生态道德思想赋予人们一种“克己内省”“反求诸己”的( )道德要求。
  271. 《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相传为( )所作。
  272. 《易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中的三才是指:( )。
  273. 在我国的古代汉语中,“坤”是指什么( )。
  274. 王阳明认为“心之本体,即天理也”。 ( )本就是一体之物,不分你我。
  275. 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是( )。
  276. 传统消费思想在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的文化基因。
  277. 《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相传为(     )所作。
  278. “上从诸佛,下至傍生,平等无所分别”,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都没有高下之分,都应该受到尊重,而不应该被随意处置,被任意戕害。
  279. 宋代的“四雅”有哪些(  )
  280. “道法自然”中的“法”字为动词,意为效法、遵循。( )
  281. 王阳明认为“心之本体,即天理也”。 ( )本就是一体之物,不分你我。
  282. “君子”观念是( )思想的重要内容。
  283.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道德情操。( )
  284. 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的精神危机,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生态伦理道德问题。
  285. “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出自于( )。
  286. 本义是“一人占有两份肉食”的为( )字。
  287. 辛弃疾有一句诗:“百年雨打风吹却,万事三平二满休。”这里的“三平”指( )都是平平常常的。
  288. 与由余讨论俭与国家得失关系的秦王是( )。
  289. 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虽历尽沧桑却一脉相承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是一代代龙的传人上下求索扬善弃恶的必然结果。下面劝诫提倡人们从善的有( )
  290. 老子的学说中,水具有以下哪些品格(  )
  291. 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出于核心地位的是( )
  292. “生命共同体”是一种互相依存的结合,也是整体和个体辩证关系的浓缩,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打造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
  293. 判断题: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的思想属于儒家学说。(  )
  294.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构人与自然新的伦理思想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295.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句诗展示了生命是最伟大的美德。
  296. 儒家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在绝对的“道”之中运行,没有高贵低贱之分。
  297. “道法自然”中的“法”字为动词,意为效法、遵循。
  298. 《化书》是一部佛教典籍。
  299.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出自于《老子》。
  300.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 )
  301.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所以物与物之间本无高低贵贱的差分,自然与人类是平等的。
  302.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指的是自然界。
  303. 尊重自然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304. 关于人格美这个内容中,课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述(  )
  305. 以下属于道法自然整体观的是(  )
  306. 全球性生态危机包括( )。
  307. 中庸之道的主体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  ),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个体。
  308. 故宫的外朝以( )三大殿为中心。
  309. 故宫外朝的三大殿包括(  )
  310.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种早期的系统论,它强调具有一定功能的、不同要素或部分,形成(   )的关系,促成这个有机的整体达到最佳的状态。
  311.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
  312. 消费主义追求的是商品的(   )
  313. 《易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这里的天地之德是指(     )。
  314. 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观的第二层次是(     )解放的境界。
  315. “克己内省”和“反求诸己”属于( )的道德要求。
  316.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句话中,礼是(     )。
  31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以下那本典籍:(     )。
  318. 《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
  319. 按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人类经历了五种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形成了(     )种道德类型。
  320. 《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赞扬的是(     )。
  321. 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保持了文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国家是( )。
  322. 水墨画是通过墨色的(     )变化来表现丰富的韵律。
  323. 《幽梦影》的作者是(   )
  324. 苇椁桐棺,葬于会稽之山的君主是(     )。
  325. “百年雨打风吹却,万事三平二满休。”是哪位诗人写的(     )。
  326. “克己内省”和“反求诸己”属于(     )的道德要求。
  327. 实现生态消费,应该(  )
  328. 从我国传统消费文化的观点反思,消费主义就是(  )
  329. 材料( )是老子的名言
  330. 中国传统文化中消费思想的特点是(  )
  331. 材料( )是孔子的名言
  332. 根据材料1、2、3、4回答,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君子人格包括(    )
  333. 根据材料4回答,邓板桥是(  )代的著名画家。
  334. 根据材料3、4回答,中国的诗词常常通过比喻的手法,使咏物的对象与作者达到了精神上的契合。(  )
  335. 根据材料2回答,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
  336. 根据材料1回答,君子就是为人谦卑,并能够自我约束的人。( )
  337.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
  338.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所以存在长久,是因为他们不是仅仅为自己而生,是为化育万物而生的,所以能够长生。”
  339. “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340. 《长物志》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的“生活家”文震亨。
  341.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句话出自于《老子》。
  342. 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议题。
  343. 道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自然之物都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
  344. 《富春山居图》是明朝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 )
  345. “无为”指的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规律的意思。( )
  346.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
  347. 以下不属于道法自然发展观的是( )。
  348. 陶渊明的代表作有(  )
  349. 韩非子认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有(  )
  350. 与《孟子·尽心上》中: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中反身而诚的思想高度相似的是(  )
  351. 道法自然中“道”的含义是指( )。
  352. 孔子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面的矩是什么意思(  )
  353. 倡行节俭,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流和内核。下面体现这一要求的有(  )
  354. “万物同构”的世界观基础告诉我们,人类自始至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处理好(  )的关系。
  355. 以下属于道法自然和谐观的有(  )
  356. 道法自然生态发展思想包含的三个维度是(  )
  357.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与石崇斗富的是(   )
  358. 1175年6月,陆九渊与朱熹在江西上饶会晤,研讨治学方式与态度。双方赋诗论辩,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     )之会”。
  359. “以天合天”,这里的“天”指的是( )。
  360. 提出:“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的是(     )。
  361.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首诗的作者是(     )。
  362. 仁和礼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
  363. 《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神。
  364. “火烧雉头裘”的故事发生在(   )时期
  365. 《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中的弋不射宿是指不用弓箭射杀(     )。
  366. “绘事后素”这句话出自于(     )。
  367. “《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出自(   )语。
  368.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的解释有(     )。
  369. 《汰侈》出自(     )。
  370. 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家是(     )。
  371. 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是(   )
  372. “治人事天莫如啬”这句话出自(   )
  373. “万物同构”的世界观基础告诉我们,人类自始至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处理好自然、社会与( )的关系。
  374.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这句话出处是(     )。
  375. 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现了人的(     )。
  376. 2017年6月1日下午,(     )总统该国将退出《巴黎协定》。
  377.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出自(  )。
  378. 武训办学的故事是俭能广的典型代表。
  379. 由余与秦穆公论及俭与国家得失关系的对话出自(  )。
  380. 当代消费主义的泛滥与大众传媒的兴起密切相关。
  381. 生态危机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发达国家已经普遍解决了生态危机。
  382. 《汰侈》一文中记述的豪强斗富的两位主角是(  )。
  383. 道家把“无知无欲”作为人最自然的状态。
  384. 晏子认为君子之道应该坚持(  )。
  385. “知止不殆”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
  386. 道家提出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是道家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
  387. 尊重自然就是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388. “道法自然”中的“道”指的是道路。
  389.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390.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出自( )。
  39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出自《老子》。
  392.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393. 中和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  )。
  394.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和阐述造园法则与技艺的著作是《园冶》。
  395.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
  396.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句话出自于(  )。
  397.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出自于(  )。
  398. 和的意思就是相同。
  399. 生态美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形态,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强调(  )的和谐统一。
  400.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句话的作者是(  )。
  401. 《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黄公望。
  402.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出自(  )。
  403.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我国哪位思想家的理论?(  )
  404.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最大,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可以用“坤”来比喻君子的美德。
  40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  )。
  406. 《易经》又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3000年前。
  407. 古人认为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应增厚美德,以厚德对待他人。
  408. 老子的《道德经》中,“道德”一词与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德”完全相同。
  409. 《道德经》的作者是(  )。
  410.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段话出自于《素问》。
  411. 所以真正的道德不是所谓“礼”如何约束,而应是“道”如何要求,是“道”的实践活动。
  412. 解放一词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安石榴》:“十月中,以蒲藳裹而缠之;二月初乃解放。”
  413.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出自于《尚书》。
  414. 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415. 《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  )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
  416. 天人合一自然观第一层含义就是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整体,割裂了人与自然,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概念。
  417. 《西铭》是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著作。
  418. 《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作者是(  )。
温馨提示支付 ¥5.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1)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