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向等拉、等压应力状态的应力圆为正应力坐标轴上一个点。

  2. 答案:对
  3. 弯曲变形时,转角是挠曲线之切线与轴向坐标轴间的夹角。

  4. 答案:对
  5. 通过合理配置载荷,降低最大弯矩,提高梁的弯曲强度。

  6. 答案:对
  7. 第三强度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原因。

  8. 答案:对
  9. 低碳钢拉伸时,当应力等于屈服极限时,试件将出现缩颈现象。

  10. 答案:错
  11. 有应力作用的方向上可以没有变形。

  12. 答案:对
  13. 提高压杆的稳定性,可以降低杆件长度,提高约束强度。

  14. 答案:对
  15. 若受力构件中某点沿某方向上的线应变为零,则该方向上的正应力必为零。

  16. 答案:错
  17. 纯剪切应力状态的应力圆为圆心在坐标原点的圆。

  18. 答案:对
  19. 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提高弯曲刚度。

  20. 答案:对
  21. 解决弯扭组合变形时的强度问题可以使用单向应力状态的强度条件。

  22. 答案:错
  23. 若受力构件中某点沿某相互垂直方向上的切应变为零,则该方向上的切应力必为零。
  24. 梁纯弯曲变形时,其横截面始终保持为平面,只不过是绕( )转过了一个微小的角度。
  25. EIz称为梁的( )。
  26. 直杆两端固定,当温度发生变化时,杆内( )。
  27. 在偏心拉伸(或压缩)情况下,受力杆件中各点的应力状态为( )。
  28. 一圆截面轴向拉压杆件,若其直径增加一倍,则抗拉( )。
  29. 将实心圆轴的直径增加一倍,则其刚度增加( )倍。
  30. 认为固体在其整个几何空间毫无空隙地充满物质,这样的假设称为( )假设。
  31. 低碳钢拉伸时,其横截面上的应力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 )。
  32. 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 )。
  33. 平面对称弯曲的的特征为( )。
  34. 在正交直角坐标系中,一圆心在原点、直径为d的圆截面图形对轴的惯性半径为( )。
  35. 工程中的叠板弹簧实质上是等强度梁。
  36. 单向应力状态的应力圆为与纵坐标切应力相切的圆。
  37. 只要是塑性材料,都可以用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进行强度计算。
  38. 主方向是主应力所在截面的法线方向。
  39. 弯曲变形时,工字钢或槽钢比矩形截面更为经济合理。
  40. 圆轴扭转变形时满足平衡条件,但切应力超过比例极限,则剪切胡克定律不成立。
  41. 低碳钢拉伸试验时,屈服现象的出现与最大切应力有关。
  42. 等直圆杆横截面上各点处的切应力沿半径线性分布。
  43. 通过选用高强度钢材可以提高弯曲刚度,并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44. 在小变形条件下研究构件的应力和变形时,可用构件的原始尺寸代替其变形后的尺寸。
  45. 单元体最大切应力面上的正应力恒等于零。
  46. 弯曲变形时,转角是变形前后同一横截面的夹角。
  47. 单元体上最大正应力面上的切应力恒等于零。
  48. 只要是脆性材料都可以用第一或第二强度理论进行强度计算。
  49. 对于工字形截面梁的腹板来说,离中性轴最远的地方弯曲切应力等于零。
  50. 在弯扭组合变形圆截面杆的外边界上,各点的应力状态都处于平面应力状态。
  51. 材料的许用应力等于极限应力除以安全因数,对于塑性材料,极限应力取材料的( )。
  52. 平面图形对任意正交坐标轴的惯性积( )。
  53. 低碳钢经过冷作硬化后,以下四种指标中( )得到提高。
  54. 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 )。
  55. 讨论斜弯曲问题时,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56. 在平面图形的一系列平行轴中,图形对( )的惯性矩最小。
  57. 在一般情况下,梁内最大弯曲正应力和最大弯曲切应力通常发生在( )。
  58. 挤压强度条件是,挤压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 )。
  59. 联接件和被联接件在相互接触的表面上,将发生彼此间的局部承压现象,这种变形称为( )。
  60. 设计钢梁时,宜采用中性轴为( )的截面。
  61. 矩形截面梁,若截面高度和宽度都增加一倍,则其强度将提高到原来的( )倍。
  62.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63. 构件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关于其动应力和相应的静应力之比,即动荷因数( )。
  64. 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
  65. 将实心圆轴的直径增加一倍,则其强度增加( )倍。
  66. 在铆钉的挤压实用计算中,挤压面积应取为( )。
  67. 当横向力作用于杆件的纵向对称面内时,关于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有以下四个结论,错误的是( )。
  68. 当梁在某一段内作用有向下的分布力时,则在该段内M图是一条( )。
  69. GIp称为圆轴的( )。
  70. 一般来说,过受力构件内的任意一点,随着所取截面方位的不同,各个面上的( )。
  71. 甲、乙两杆,几何尺寸相同,轴向拉力相同,材料不同,它们的应力和变形是( )。
  72. 在单元体的主平面上,正应力一定为零。
  73. 若物体内各点的应变为零,则物体无位移。
  74. 第一强度理论认为,不论是拉应力还是压应力,最大的主应力是引起脆性断裂的主要原因。
  75. 用积分法求梁的挠曲线方程时,固定铰支座处的挠度等于零。
  76. 纯弯曲等截面直梁,横截面上各点处的正应力与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成反比。
  77. 在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切应力必然成对存在,且数值相等,方向都垂直于两平面的交线。
  78. 矩形截面梁,离中性轴最远处弯曲切应力等于零。
  79. 可以通过选用优质钢材提高梁的弯曲强度。
  80. 低碳钢拉伸经过冷作硬化后,强度极限得到提高。
  81. 当外力偶矩一定时,传递的功率越大,则轴的转速越大。
  82. 矩形截面梁,最大弯曲切应力发生在中性轴处。
  83. 单元体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必位于由三个应力圆所围成的区域内。
  84. 临界载荷的大小与压杆上的作用力有关系。
  85. 弹性体的变形能在数值上应等于外力所做的功。
  86. 圆轴扭转变形时满足平衡条件,但切应力超过比例极限,则切应力互等定理不成立。
  87. 在集中力作用处,弯矩图的斜率发生突变,因而弯矩图上出现转折点。
  88. 用积分法求梁的挠曲线方程时,固定铰支座处的转角等于零。
  89. 剪切面是构件的两部分发生相对错动的平面。
  90. 应变是量纲为一的量。
  91. 材料的许用应力等于极限应力除以安全因数,对于脆性材料,极限应力取材料的强度极限。
  92. 不论是平面弯曲还是斜弯曲,其中性轴都是通过截面形心的一条直线。
  93. 不同的强度理论适用于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应力状态。
  94. 可以通过改善梁的载荷作用方式提高弯曲刚度。
  95. 在挤压实用计算中,假定挤压应力的挤压面上是均匀的。
  96. 用积分法求梁的挠曲线方程时,固定端处的挠度等于零。
  97. 梁的横截面积一定,若分别采用圆形、矩形、工字形截面梁,则( )截面的刚度最差。
  98. 半径为R的薄壁圆环,绕其圆心以匀角速度转动,采用( )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小圆环内的动应力。
  99. 应用梁的正应力的强度条件,不能对梁进行( )。
  100. 当梁在某一段内作用有向下的分布力时,则在该段内剪力图是一条( )。
  101. 设计铸铁梁时,宜采用中性轴为( )的截面。
  102. 偏心拉伸杆,横截面上除中性轴以外各点的应力状态为( )应力状态。
  103. 构件保持原平衡状态的能力称为( )。
  104. 材料和柔度都相同的两个压杆( )。
  105. 研究一点应力状态的任务是( )。
  106. 下列关于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107. 关于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108. 在冲击应力和变形计算的能量法中,因为不计被冲击物的质量,所以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比( )。
  109. 平面弯曲时,矩形截面梁横截面上切应力沿截面高度是按( )分布的。
  110. 梁的横截面积一定,若分别采用圆形、矩形、工字形截面梁,则( )截面的刚度最好。
  111. 解除外力后,消失的变形和残留的变形( )。
  112. 若一轮轴在一个不变的弯矩M作用下旋转,轴内一点应力为( )。
  113.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是在(  )条件下成立的。
  114. 关于确定截面内力的截面法的适用范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15. 任一单元体( )。
  116. 等截面直梁发生纯弯曲变形时,对于面积相等的矩形、圆形、工字形三种横截面,其抗弯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 )。
  117. 通常计算组合变形构件应力的过程是:先分别计算每种基本变形各自引起的应力,然后再叠加这些应力。这样做的前提是构件为( )。
  118. 在单元体上,可以认为( )。
  119. 采用普通碳钢制成的圆轴,其弯曲强度不够,可采用( )的措施提高弯曲刚度。
  120. 有钢和铝两根尺寸完全相同的圆截面轴,已知钢的切边模量等于3倍的铝的切边模量,当受力情况相同时发生扭转变形,则( )。
  121. 联接件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很接近的分布外力系作用,使得联接件沿着两侧外力之间,并与外力作用线平行的截面发生相对错动。这种变形称为( )。
  122. 如果一对正交轴中有一根是图形的对称轴,则这一对轴为图形的主惯性轴。
  123. 有一定面积的图形对任一轴的惯性矩必不为零。
  124. 直径为d的圆形对其形心主轴的惯性半径等于( )。
  125. 图形对于其对称轴的( )。
  126. 图形对某一轴的静矩为零,则该轴必定通过图形的形心。
  127. 用莫尔积分计算梁的位移时,需先建立载荷和单位力引起的弯矩方程,此时要求( )。
  128. 应变能是力的二次函数,所以同种应变能不能叠加。
  129. 物体内储存的变性能与载荷的( )。
  130. 只有当杆件上的任一载荷在其他载荷引起的位移上不做功时,才可以用克拉贝依隆原理。
  131. 应用莫尔积分计算梁的挠度时,若结果为正,则说明该挠度一定( )。
  132. 疲劳失效是构件在名义应力低于强度极限,甚至低于屈服极限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脆性断裂。
  133. 在冲击问题中,如果增大静变形,也可以降低冲击载荷和冲击应力。
  134. 在用能力法计算冲击应力问题时,以下假设中( )是不必要的。
  135. 静应力也可以看作是交变应力的特例,此时的循环特征等于1。
  136. 动荷作用下,构件内的动应力与材料的弹性模量有关。
  137. 在横截面面积相等,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条件下,压杆采用( )截面形式,稳定性最好
  138. 两端铰支的细长压杆,在长度一半处增加一活动铰支。用欧拉公式计算临界压力时,临界压力是原来的( )倍。
  139. 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工作柔度的增大,( )。
  140. 合金钢的稳定性一定比碳素钢的好。
  141. 压杆失稳是指在轴向压力作用下( )。
  142. 拉扭组合,弯扭组合危险点处于平面应力状态。
  143. 应用叠加原理的前提条件是( )。
  144. 圆杆双向弯曲时,可分别计算梁在两个平面内弯曲的最大应力,叠加后即为圆杆的最大应力。
  145. 弯扭组合变形中,剪力引起的剪应力可忽略不计。其理由是:由剪力引起的剪应力与扭矩引起的剪应力相比非常小,是次要的,固忽略不计。
  146. 只要杆件横截面上的轴力为零,则该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各处为零
  147. 一点沿某一方向上的正应力为零,则沿该方向的线应变也为零。
  148. 单向应力状态有一个主平面,二向应力状态有两个主平面。
  149. 纯剪状态是二向应力状态。
  150. 受内压作用的封闭薄壁圆筒,在通过其壁上任意一点的纵、横两个截面中( )。
  151. 矩形截面梁弯曲变形时梁中最大正应力所在的点处于单向应力状态。
  152. 最大弯矩处的挠度也一定是最大。
  153. 在简支梁中( ),对于减少弯曲变形效果最明显。
  154. 圆轴采用普通碳钢制成,使用中发现弯曲刚度不够,提高轴的抗弯刚度的有效措施是( )。
  155. 圆截面的悬臂梁在自由端受集中力的作用,当梁的直径减少一半而其他条件不变时,最大挠度是原来的( )倍。
  156. 圆截面的悬臂梁在自由端受集中力的作用,若梁的长度增大一倍,其他条件不变,最大挠度是原来的( )倍。
  157. 高宽比为h/b=2的矩形截面梁,若将梁的横截面由竖放改为横放,梁的最大应力是原来的( )倍。
  158. 梁的某段承受正弯矩时,靠近顶面的纵向纤维受压。
  159. 纯弯曲时,横截面上( )。
  160. 等强度梁各个横截面上的( )。
  161. 铸铁梁受弯时,梁的横截面中性轴一般应设计成不对称的,其形心位置应偏向受压一侧更为合理。
  162. 两梁的跨度、承受的载荷及支撑相同,但材料和横截面面积不同,因而两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不一定相同。
  163. 梁在某一段内作用有向下的分布载荷时,在该段内它的弯矩图为( )。
  164. 梁在集中力作用的截面处,它的内力图( )。
  165. 最大弯矩必发生在剪力为0的横截面上。
  166. 梁在集中力偶作用的截面处,它的内力图( )。
  167. 铸铁扭转破坏的断面是( )。
  168. 若将受扭实心圆轴的直径增加一倍,则其刚度是原来的( )倍。
  169. 在( )受力情况下,圆轴发生扭转变形。
  170. 圆轴扭转的变形为( )。
  171. 对于受扭圆轴有如下结论,正确的是( )。
  172. 当低碳钢试件的试验应力等于屈服极限时,试件将( )。
  173. 轴向拉压横截面上的应力计算公式的应用条件是( )。
  174. 轴向拉压杆,与其轴线平行的纵向截面上( )。
  175. 等直杆横截面的面积为100平方毫米,若某截面上的轴力为拉力,等于9kN,则横截面MK上的正应力为( )MPa。
  176. 钢材进入屈服阶段后,表面会沿( )出现滑移线。
  177. 构件的强度是指( )
  178. 用截面法求内力时,是对( )建立平衡方程而求解的。
  179. 根据小变形条件,可以认为( )。
  180. 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81. 在下列四种材料中,( )不可以应用各向同性假设。
温馨提示支付 ¥5.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1)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