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
  1. 西汉扬雄在《法言 · 问神》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金代元好问《论诗十三首》:“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注:晋代诗人潘岳曾写作《闲居赋》,似有隐逸之志。然根据《晋书》记载,此公“性轻躁,趋势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既仕官不达,乃作《闲居赋》”。)阅读文本,结合文学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 答案:1. 扬雄认为“言”和“书”分别是什么? 2. 在扬雄看来,“言”、“书”与什么有关? 3. 元好问对“心声心画”的态度如何? 4. 潘岳的《闲居赋》在元好问眼中体现了怎样的矛盾? 5. 元好问引用潘岳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答案: 1.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2. 君子小人。 3. 心声心画总失真。 4. 高情(隐逸之志)与卑行(趋炎附势)的矛盾。 5. 文章未必能真实反映作者的品性。
  3. 《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元] 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阅读文本,结合文学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4. 答案:1. 两首《天净沙·秋思》在情感基调上是否相同? 2. 两首作品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 哪一首作品的色彩更为丰富? 答案: 1. 不同 2. 第一首描绘了枯藤缠绕的老树、黄昏时栖息的乌鸦、小桥下潺潺流水旁的人家、古老道路上西风吹拂着瘦弱的马匹、夕阳缓缓落下的凄凉景象,以及身处异乡、内心哀伤的游子;第二首描绘了孤零零的村庄、落日余晖与残霞交织、轻烟缭绕于老树与寒鸦之间、一只大雁划过天际、远处青翠的山峦、碧绿的江水、以及白草、红叶、黄花等绚丽秋景。 3. 第二首
  5.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6. A:错 B:对
    答案:对
  7. 文学理论的形态是多样化的

  8. A:错 B:对
    答案:对
  9. 厄勒克特拉情结是恋父情结。

  10. A:对 B:错
    答案:对
  1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理想型文学的典型代表

  12. A:错 B:对
    答案:对
  13. 文学作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鉴赏,才能体现其价值。

  14. A:错 B:对
    答案:对
  15. 《人间词话》一书不仅提出了“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的情感命题。

  16. A:对 B:错
    答案:错
  17. 只有具体文本才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整体上不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18. A:对 B:错
    答案:错
  19.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20. A:错 B:对
  21. 现实型文学通常可以不严格遵循客观规律,接受主观随意性。

  22. A:对 B:错
  23. 马克思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24. A:对 B:错
  25. 现实型文学不仅反映社会生活,同时还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26. A:对 B:错
  27.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总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不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28. A:错 B:对
  29. 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30. A:错 B:对
  31. “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体现了理想型文学的表现性特征

  32. A:对 B:错
  33. 文学批评方法理论建构应处理好非文学教学(字、词、句)与文学教学的关系。

  34. A:对 B:错
  35. 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面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36. A:对 B:错
  37.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38. A:错 B:对
  39. 叙述者的声音是指故事中叙述者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

  40. A:对 B:错
  41.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分别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42. A:错 B:对
  43. 就情与景的关系来看,杜甫的《登高》属于情中见景类型。

  44. A:对 B:错
  45. 明朝宋濂则进一步认为,“韵”是意境的生命。

  46. A:对 B:错
  47. 文学是形象的,完全不依赖任何理性。

  48. A:错 B:对
  49. 《庄子》中的寓言和神话,最早体现出象征型文学的倾向

  50. A:对 B:错
  51.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形式,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2. A:错 B:对
  53. 世界,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54. A:错 B:对
  55. 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托多洛夫认为()中的句法功能与()中的句法功能没有区别。

  56. A:人物 B:叙事 C:语言 D:情节
  57.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和()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58. A:社会制度 B:语境 C:时代情境 D:个人感情
  59. 在艺术构思方式中,综合具有(),(),()的特点。

  60. A:语词提炼 B:定向性 C:选择性 D:技巧运用
  61.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和( )

  62. A:再现性 B:表现性 C:暗示性 D:逼真性
  63. 文学活动的起源有( )、游戏说、( )、巫术说、劳动说等

  64. A:意识说 B:摹仿说 C:进化说 D:心灵表现说
  65. 以下作品,明显具有理想型文学作品特征的有

  66. A:《牡丹亭》 B:《白鹿原》 C:《聊斋志异》 D:《穆斯林的葬礼》
  67. 现代批评模式主要有(),(),()

  68. A:文化批评 B:语言学批评 C:心理学批评 D:读者批评
  69. ()与()既是物化阶段语言、文字的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必要手段。

  70. A:即兴 B:推敲
  71.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

  72. A:含混 B:互文 C:蕴藉 D:含蓄
  73. 在艺术构思中,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或()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4. A:淡化背景 B:底蕴 C:本质 D:突出情节
  75. ( )文学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的空间,要求读者去积极思考,探寻丰富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76. A:象征型 B:理想型 C:抒情型 D:现实型
  77. 境生于象外”的观点由( )提出。

  78. A:陆机 B:王夫之 C:刘禹锡 D:王国维
  79.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悲剧有六个成分,即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 )。

  80. A:言词 B:情节 C:形象 D:性格
  81. 典型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是( )。

  82. A:类型说 B:“共名”说 C: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D:个性典型观
  83.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 )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84. A:状物 B:抒情 C:写意 D:写实
  85. 叙事作为( )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

  86. A:文本 B:语言 C:话语 D:言语
  8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体现了( )文学的创作原则。

  88. A:理想型 B:现实型 C:象征型 D:叙事型
  89. ( )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90. A:社会生活 B:精神感悟 C:精神世界 D:实践活动
  91. 不属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观点是?

  92. A:集体无意识 B:俄狄浦斯情结说 C:里比多说 D:“白日梦”说
  93. ( )是瑞士的语言学家,被誉为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

  94. A:燕卜逊 B:托多洛夫 C:荣格 D:索绪尔
  95. 就情与景的关系来看,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属于( )类型。

  96. A:情景并茂 B:景中藏情 C:触景生情 D:情中见景
  97. 审美意象的( )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98. A:表现 B:思维 C:形象 D:本质
  99. 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 )”、“诗论”

  100. A:论学 B:文论 C:诗学 D:文学
  101. 象征型文学中的观念要依赖于( )得以表达。

  102. A:描写 B:抒情 C:意象 D:想象
  103. 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但是诗的( )更为突出。

  104. A:概括性 B:情节性 C:冲突性 D:哲理性
  105. 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 ),它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体现。

  106. A:意象 B:典型 C:意境 D:形象
  107.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 )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108. A:客观再现 B:环境描写 C:直接抒情 D:刻画人物
  109. ( ),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欢乐与痛苦等。

  110. A:情绪 B:审美情感 C:审美理想 D:主观态度
  111. ( )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112. A:语言 B:动作 C:神态 D:环境
  113. 在中国文学史上,( )可以作为现实型文学的源头。

  114. A:《天问》 B:《离骚》 C:《诗经》 D:《周易》
  115. 理想型文学充分运用( )、变形、虚构的方法,塑造理想形象。

  116. A:跳跃 B:描绘 C:夸张 D:比喻
  117.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主要体现了文学言语层具有( )的特点。

  118. A:阻拒性 B:内指性 C:心理蕴含性 D:音乐性
  119.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并将主观情感态度融会在( )当中。

  120. A:客观再现 B:道德判断 C:环境描写 D:客观规律
  121. ( )在《谈诗的象征》一文中指出:“象征意义一般是如此广泛,以至于它能引起大量不同的特定意义。”

  122. A:康德 B:坡林 C:黑格尔 D:巴尔扎克
  123. ( )是文学活动中的主体。

  124. A:作者 B:读者 C:作品 D:世界
  125. ( )中的寓言和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人生哲理,具有突出的象征意味,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象征型文学作品。

  126. A:《周易》 B:《史记》 C:《庄子》 D:《九歌》
  12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按瑞士语言学家( )的论述,语言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种成分。

  128. A:索绪尔 B:乔姆斯基 C:鲍厄斯 D:洪堡特
  129. ( )说:“文学作品通过其文字体现出一种意向暗示,在这里‘意向’是这样一种概念,即对信息接受者意向中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传递出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导向作用。”

  130. A:刘心武 B:刘再复 C:郭沫若 D:老舍
  131. (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

  132. A:19世纪80年代末 B:19世纪90年代末 C:19世纪60年代末 D:19世纪70年代末
  133. 在小说当中,推进情节的主要是( )的言语。

  134. A:关键人物 B:主要人物 C:叙述人 D:次要人物

温馨提示支付 ¥5.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2)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