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
  1. 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 )

  2. A:首因效应 B:光环效应 C:近因效应 D:刻板印象
    答案:近因效应###首因效应
  3.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获得和保持机制有( )

  4. A:替代强化 B:自我强化 C:外部强化 D:自我调节
    答案:替代强化###外部强化###自我强化
  5. 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的办法有( )

  6. A:改变某一认知元素 B:改变态度或行为 C: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D:置之不理
    答案: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改变某一认知元素###改变态度或行为
  7.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通常包含以下哪些研究取向?(      )

  8. A:

    哲学取向

    B:

    社会学取向

    C:

    文化人类学取向

    D:

    心理学取向


    答案:文化人类学取向###社会学取向###心理学取向
  9. 一般来说,晕轮效应容易出现在( )之间。

  10. A:恋人 B:陌生的人 C:熟悉的人 D:有较强情感联结的人
    答案:有较强情感联结的人###恋人###熟悉的人
  11. 参照“群体”的概念和特征,以下属于群体的是( )。

  12. A:

    校篮球队

    B:

    公交车上的乘客

    C:

    班集体

    D:

    科研项目研究团队


    答案:班集体###校篮球队###科研项目研究团队
  13. 有助于产生利他或助人行为的是( )。

  14. A:求助者有类似性 B:助人者行色匆匆 C:求助者有吸引力 D:助人者心情愉快
    答案:求助者有类似性###求助者有吸引力###助人者心情愉快
  15. 利他行为者的哪些个人因素会促使利他行为的发生(      )?

  16. A:

    年龄

    B:

    性别

    C:

    人格特点

    D:

    心境


    答案:心境###性别###人格特点###年龄
  17. 以下关于态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18. A:

    态度具有稳定性

    B:

    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

    C:

    态度具有一定的结构性

    D:

    态度指向特定对象或内容,没有对象就不能称为态度


    答案: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态度指向特定对象或内容,没有对象就不能称为态度###态度具有稳定性
  19. 根据维纳的观点,以下( )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包括的几个方面

  20. A:运气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能力
  21.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同化和( )三个阶段。

  22. A:赞许 B:内化 C:外化 D:分化
  23.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 )

  24. A:投射效应 B:皮格马利翁效应 C:踢猫效应 D:蝴蝶效应
  25. 下面选项中关于“心理自我”的描述是(      )

  26. A:

    能力

    B:

    地位

    C:

    性别

    D:

    权利

  27. 根据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张同学在李老师的课堂上睡着了”,如果归因于张同学的原因,这属于( )。

  28. A:行为者 B:内因 C:环境背景 D:刺激物
  29. 将文化作为一种因素,探讨它对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影响过程,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 )的主要观点。

  30. A:文化人类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 C:哲学取向 D:社会学取向
  31.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体现了人际吸引的 ( )

  32. A:邻近性吸引 B:熟识吸引 C:相似性吸引 D:容貌吸引
  33. 验证从众的经典线段判断任务的心理学家是( )。

  34. A:米尔格莱姆 B:津巴多 C:阿希 D:特利普里特
  35. 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

  36. A:社会自我 B:生理自我 C:主体自我 D:心理自我
  37.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我是独生女”,这两句话反映出的是( )。

  38. A:心理自我 B:物质自我 C:社会自我 D:生理自我
  39. 优势反应强化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会提高,因此( )反应易于表现。

  40. A:优势 B:弱势 C:复杂 D:简单
  41. 下列有关“社会化的特征”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     )

  42. A:

    社会化具有强制性

    B:

    社会化过程是个体被动接受的过程

    C:

    社会化过程使个体既具有共同性也具有个别性

    D:

    个体社会化具有终身持续性

  43. 服从阶段指( )

  44. A:个体接受新的观点、情感, 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即彻底形成新的态度 B: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 C: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和行为,有意无意的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一致 D:不管是行为还是认知均无条件服从
  45. 一般认为东方人集体主义观点强,西方人个人主义观念强,这是( )

  46. A:刻板印象 B:投射效应 C:光环效应 D:第一印象
  47. 第一印象的机制是( )。

  48. A:定型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49. (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50. A:利他关系 B:依恋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51. 行为改变,认知未发生改变,属于( )阶段。

  52. A:服从 B:内化 C:顺应 D:同化
  53. P-O-X模型中,O指的是( )。

  54. A:第三者的人或物或事 B:认知者 C:抽象的规则 D:与P有一定情感关系(好感或恶感)的另一个人
  55. 紧急情况下其他人在场往往会减少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是( )。

  56. A:观众作用 B:榜样作用 C:社会助长作用 D:责任扩散作用
  57. 我们从众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我们知道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获得渴望的支持和接纳,这个原因我们称为( )。

  58. A:规范化社会影响 B:认知的合理化 C:信息性社会影响 D:渴望正确
  59.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60.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
  61. ( )是推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的过程。

  62. A:从众 B:社会化 C:图式 D:归因
  63. 社会化过程中,年轻一代向年老一代传授知识,是( )过程。

  64. A:发展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早期社会化
  65. 研究表明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被称为( )

  66. A:洛伦兹效应 B:罗森塔尔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67. 按照凯利的归因理论,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以归因于行为者的原因( )

  68. A:高一致性 高一贯性 高区别性 B:低一致性 高一贯性 低区别性 C:低一致性 低一贯性 高区别性 D:低一致性 高一贯性 高区别性
  69.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 )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70. A:信息顺序 B:信息真实性 C:信息数量 D:信息内容
  71. 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 ( )

  72. A: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B: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C:人们比较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 D: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73. 有时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这被称为( )。

  74. A:社会助长 B:去个体化 C:社会惰化 D:群体极化
  75. 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罗杰斯(C. Rogers)提出的是( )

  76. A:公我意识、私我意识 B: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C: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D:实用自我、原则自我
  77. 费斯汀格认为不同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包括( )。

  78. A:协调 B:不协调 C:无关 D:正相关
  79. “犯错误效应” 实验结果表明,最受人喜欢的是 ( )的人。

  80. A:能力超群 B:能力差 C:能力超群,但有小过失 D:能力差,又犯有小过失
  81. 某人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任务难度小,这是一种( )。

  82. A:不可控的归因 B:可控归因 C:不稳定归因 D:内部归因
  83. ( )被认为是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84. A:勒温 B:F.H.奥尔波特 C:麦独孤 D:特里普力特
  85. 人类最亲密、最高层次的人际吸引形式是( )

  86. A:爱情 B:合群 C:亲情 D:喜欢
  87. 利他行为是指( )

  88. A: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B: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C:一种对他人无私帮助的行为 D:一种自觉自愿、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89. 关于社会动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90. A: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是后天习得的,因而是人类独有的 B: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 C: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D:现代社会中,自然动机重于社会动机
  91. 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 )。

  92. A:注意 B:兴趣 C:需要 D:动机
  93. 电影和电视中的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的( )。

  94. A:侵犯行为 B:消费行为 C:劳动行为 D:群体行为
  95. “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 )。

  96. A:霍妮(K.Horney)著的《自我的挣扎》 B:米德(J.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 C:弗洛伊德(S.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D:詹姆斯(w.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
  97.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不包括( )。

  98. A:刺激物 B:行为者 C:他人在场 D:环境背景
  99. 一般认为,婴儿期到学龄初期,个体学习生活知识、语言、掌握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类型,我们称为( )

  100. A:早期社会化 B:发展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温馨提示支付 ¥5.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2)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