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测试
1.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采取的是四分法,即将刑事责任能力区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四种情况。
A:错 B:对
答案:B
2.已满16周岁的人进入相对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A:对 B:错 3.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A:错 B:对 4.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老人一律不适用死刑。
A:对 B:错 5.只有对于被判拘役的犯罪分子,如果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并且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可以宣告缓刑。
A:对 B:错 6.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单位犯罪,一般采取双罚制原则,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同时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A:对 B:错 7.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丁大醉后步行回家,嫌他人小汽车挡路,将车砸坏,事后毫无记忆。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B:甲先天双目失明,在大学读书期间因琐事致室友重伤。甲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C:乙是聋哑人,长期组织数名聋哑人在公共场所扒窃。乙属于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 D:丙服用安眠药陷入熟睡,致同床的婴儿被压迫窒息死亡。丙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8.甲某男,14岁,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因违章逆行且车速极快,在转弯处撞着对面行走的乙某,造成乙某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甲某的行为:( )
A:没有因果关系 B:因为不满16周岁,不负刑事责任 C:属于意外事件 D:构成交通肇事罪 9.甲醉酒驾驶自己的小车,超速行驶导致4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 )。
A:应当从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负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 10.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以下哪种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 )
A:走私、运输毒品,数量特别巨大 B:为了勒索而拘禁扣押被害人,因捆绑过紧而过失致使被害人死亡 C:抢夺未果,为抗拒抓捕而将被害人打成重伤 D:故意开车在人群密集的步行街上横冲直撞,将8人撞成轻伤 1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应当如何处理?( )
A:应当减轻刑事责任 B: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C:可以减轻刑事责任 D:应当不负刑事责任 12.甲在13岁时盗窃赃物价值人民币3000元,14岁时盗窃赃物价值人民币3300元,15岁时抢劫赃物价值人民币3900元,16岁时盗窃赃物价值人民币4300元,17岁时盗窃赃物价值人民币5000元。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其盗窃罪的数额应当是下列哪项?( )
A:5000元 B:9300元 C:15600元 D:12600元 13.下列犯罪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是?( )
A:爆炸罪 B:强奸罪 C:抢劫罪 D:破坏交通工具罪 14.关于犯罪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丁是司法工作人员,也可构成放纵走私罪 B:丙(15岁)在帮助李某扣押被害人王某索取债务时致王某死亡,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C:甲(女,43岁)吸毒后强制猥亵、侮辱孙某(智障女,19岁),因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故甲无罪 D:乙(15岁)携带自制火药枪夺取妇女张某的挎包,因乙未使用该火药枪,故应当构成抢夺罪 15.甲醉酒后对与其一同吃饭的女同事实施了强奸。事后,他对此事一无所知。甲对此结果( )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不负刑事责任 C:应当负刑事责任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6.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B: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戊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C: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 D:甲在不满14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14周岁后爆炸,导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17.甲于2006年4月5日出生,到( )才算已满14周岁
A:2020/4/5 B:2020/4/4 C:2019/4/5 D:2020/4/6 18.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甲喝醉了酒,把某公司老板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则甲( )。
A: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C: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应当负刑事责任 19.关于单位犯罪的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 B: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C: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D: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20.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
A:应当负刑事责任 B:待治疗痊愈后再追究刑事责任 C:不负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1.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
A: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C: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D: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22.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合伙企业实施犯罪的,按照个人犯罪论处 B: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单位犯罪的,按照个人犯罪论处 C: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实施单位犯罪的,按照单位犯罪论处 D:在审理单位故意犯罪案件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不区分主犯、从犯,按照其在单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处刑罚 2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对下列哪些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
A:故意伤害罪 B:爆炸罪 C:抢劫罪 D:贩毒罪如 24.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的犯罪有:( )
A:间谍罪 B:背叛国家罪 C:内幕交易罪 D:洗钱罪 25.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下列哪些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A:抢劫罪 B:贩卖毒品罪 C:故意杀人罪 D:放火罪 26.刘某是15岁的中学生,因迷恋电子游戏,在电子游戏厅老板赵某的唆使下,闯入附近一居民家中行窃。刘某见该居民家中只有其12岁的女儿一人在家,遂起歹念,将其强奸,后逃离。对刘某、赵某的行为该如何处罚?( )
A:对赵某免除刑事责任 B:赵某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重处罚个 C:对刘某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刘某应负刑事责任 27.《刑法》规定,在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仅定拐卖妇女、儿童罪。15周岁的甲在拐卖幼女的过程中,强行奸淫幼女。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刑法》第17条第2款没有规定15周岁的人对拐卖妇女、儿童罪负刑事责任,所以,甲不负刑事责任 B:拐卖妇女、儿童罪重于强奸罪,既然15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就应对拐卖妇女、儿童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以拐卖妇女、儿童罪与强奸罪实行并罚 C:15周岁的人犯强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认定为强奸罪 D:拐卖妇女、儿童罪包含了强奸罪,15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认定为拐卖妇女、儿童罪 28.陈某(15周岁)因喜好计算机,于某日深夜潜入一公司内盗窃价值3万余元的计算机元器件(事发后均被追回)。现问:对陈某应当如何处理?( )
A: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 B:从轻、减轻处罚 C:追究刑事责任 D:不追究刑事责任 29.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应当是指( )。
A: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C:以公历为计算的标准 D:实足年龄(即周岁) 30.下列属于不真正身份犯的是( )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报复陷害罪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重婚罪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 31.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处理及遇有以下特殊规定:( )
A: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科报告义务 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可以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 D: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32.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刑法》第170条未将单位规定为伪造货币罪的主体,故单位伪造货币的,相关自然人不构成犯罪 B:某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发现其曾销售伪劣产品20万元。对此,应追究相关自然人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刑事责任 C:就同一犯罪而言,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既遂标准完全相同 D:某公司经理赵某为维护公司利益,召集单位员工殴打法院执行工作人员,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的,成立单位犯罪 33.关于老年人的刑事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B: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的,不适用死刑 C: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已满75周岁的人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关于盲人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减轻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处罚 35.死刑不适用于(
A: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B:犯罪时不满16周岁的人 C: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D: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36.关于因果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无因果关系。 B: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3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 C:甲绑架乙,警察前来营救。警察由于重大判断失误,开枪将乙打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D:甲杀乙,乙仅受轻伤,但乙因迷信鬼神,而以香灰涂抹伤口,致毒菌侵入体内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温馨提示支付 ¥3.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46)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