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测试
1.《道德经》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所谓的“为无为”,最恰当的理解是
A:“为无为”就是消极等待 B:“为无为”就是不做俗事 C:“为无为”就是静观时变 D:“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
答案:B
2.《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与这一理念最不相符的选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爱天下,节用节葬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以德报怨,呆若愚人 3.《道德经》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又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在这里,“抱一”的直接目的是:
A:成为圣人 B:为天下式 C:修养魂魄 D:不离不弃 4.《道德经》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又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所说的圣人,与下列哪一个选项最接近: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当今之世,若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 C:途之人可以为禹 D:无为而无不为 5.《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语境中的“道”,是指:
A:世界万物的演变 B:世界万物的起源 C:人们做事的方法 D:人们行走的道路 6.《庄子》记载: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在上述史料中,“道”最符合下述哪一项:
A:“道”是人生的准则 B:“道”是宇宙的根本哲学 C:“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微观元素 D:“道”是世界万物变化的规律 7.先秦诸子从宏观上说分为两大阵营:一大阵营立足于社会;另一大阵营立足于自然。立足于社会的学派有哪两家:
A:道家 B:儒家 C:阴阳家 D:法家 8.先秦诸子从宏观上说分为两大阵营:一大阵营立足于社会;另一大阵营立足于自然。立足于自然的学派有哪两家:
A:阴阳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9.《道德经》有不同的版本,下面哪两种版本与老子生活的时代比较接近
A:郭店楚简《老子》 B:马王堆帛书本《老子》 C:敦煌本《老子》 D:王弼《老子注》 10.《道德经》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里借用“赤子”、“婴儿”为喻,是为了表明哪两项诉求:
A:对于修道来说,要心地纯洁而不染 B:在社会生活中,不要像婴儿那样没有德行 C:对于修道来说,要有一颗愚钝之心 D:在社会生活中,不要像婴儿那样头脑简单 11.《庄子·在宥》记广成子说:“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这里所说的“守一”,是指
A:做事应该一心一意持之以恒 B:念头守住身体内部某一部位 C:成功之道在于专心不二 D:坚持默念“一”这个数字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出自哪一部古代文献
A:《墨子》 B:《庄子》 C:《论语》 D:《老子》 13.《庄子·大宗师》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庄子·齐物论》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这里所说的真人、大圣,是指
A:隐居山林之人 B:刻苦修行之人 C:得道悟道之人 D:修身齐家之人 14.《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名可名,非常名。”这里所谓的“道”涉及哪两项含义
A:道是道路的意思 B:道是不可言说的 C:道是超然的存在 D:道是方法的意思 15.《道德经》讲“德”,所谓的“德”涉及哪两项内容
A:慈悲为怀 B:是非不辨 C:善恶不分 D:嫉恶如仇

温馨提示支付 ¥3.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4)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