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市场开放程度不影响区域分工。( )

  2. 答案:错
  3. 地区形象是指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

  4. 答案:对
  5. 经济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中,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播的中心。( )

  6. 答案:对
  7. 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8. 答案:对
  9. 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

  10. 答案:错
  11.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 )

  12. 答案:对
  13.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作为区域商业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形式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

  14. 答案:对
  15. 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

  16. 答案:对
  17. 城市群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着重对地域内各核心城市职能分工和产业地域分工的研究。( )

  18. 答案:对
  19. 区域结构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重要标志。( )

  20. 答案:对
  21. 不同于同质区域中的区域研究,在功能区域中的区域研究主要关注区域外生要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种研究的基本逻辑是经济聚集造就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吸引产业向该区位转移,产业转移又强化区位的聚集优势。( )

  22. 答案:对
  23.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 )
  24. 一般来说,制造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旅游业的区域分工不明显。( )
  25. 区位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
  26. 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 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
  27.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之一就是该产业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
  28. 处在高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不断创新,建立新行业、新企业,创造新产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同时,要果断地、有计划地逐步淘汰那些已经进入成熟与衰退阶段的老产业。( )
  29. 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
  30. 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
  31. 我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分别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 )
  32. 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具体表现在( )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不同。
  33.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经济效应包括( )。
  34.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包括( )。
  35.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
  36. 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37.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
  38. 以下不是第二产业的基本特征有( )。
  39. 根据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水平及目标的不同,世界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为( )。
  40. 区域政策中的劳动力在布局政策包括( )。
  41. 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 )。
  42. 区际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华之一,这种区际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二是( )。
  43. 1957年,经济学家( )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
  44. 不属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是( )。
  45. 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叙述错误的是( )。
  46. 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是( )。
  47. 区域经济学借助的是制度经济学的( )。
  48. (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
  49. 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不包括( )
  50. 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 )。
  51. 二战后,( )对区位理论的全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最大。
  52.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
  53. ( )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54. 根据中心地理论,当k=4时为( )原则
  55.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
  56.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是( )。
  57. 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58. 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城市群具有以下的经济性质与功能( )。
  59. 威廉姆森的倒“U”理论说明( )。
  60. 振兴东北与西部大开发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都存在矛盾,所以二者不可能协调开展。( )
  61. “一带一路"倡议打破了传统区域价值链的固有模式和( )。
  6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63.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配收入。( )
  64. 下列关于失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65. 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主要有( )。
  66.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67. 区域经济分工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根底,区际经济关系合理化的途径是完善区域分工与合作。( )
  68. 下面关于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贸易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69. 人口流动是决定区域分工的动力根本。( )
  70. 在下列情形中,属于地区差异引起的贸易是( )。
  71. 区域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也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
  72. 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 )。
  73. 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上落后、政治上不稳定以外,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呈现典型的区域发展的“二元性”。( )
  74. 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 )。
  75. 关于城乡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76. 对于( )国家来说,现代工业总是先集中在少数区域,而余下的空间成为区域上不发达的边缘,空间组织上表现为“二元结构”。
  77.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 )。
  78.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经济学家( )首先提出来的。
  79. 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原则上可以从( )方面来考察。
  80. 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建立一个部门齐全的产业体系是领导者的最优抉择。( )
  81. 在产业结构转换中,发展中地区适时有效地迅速转换产业结构的成功因素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发达地区则要保持创新能力。( )
  82. 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各因素以循环的方式运动,具有累积的效果,有( )。
  83. 普雷维什“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条件是“中心—外围”体系的3个基本特征,分别是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 )
  84.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历经( )阶段。
  85. ( )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86. 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表现为吸纳周边地区生产要素资源,扩散效应表现为生产要素资源流向周边地区。( )
  87. 区位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的经济学家( )。
  88. 区位决策单位就是区位单位。( )
  89. 区位理论包括( )。
  90. 伊萨德把单个厂商的最佳区位扩展为区域综合研究与分析,完成区位论区域经济学的转变。( )
  91. 根据胡佛的总结,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 )。
  92. 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
  93. 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区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经济活动区位、( )、 区际分工与联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等。
  94. 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
  95. 从( )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96.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
温馨提示支付 ¥3.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4)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