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平政院说法正确的是
A:受到惩戒调查或刑事诉追的评事和肃政史无权领取俸禄 B:平政院评事,没受刑法的宣判或惩戒的处分时,不能强令退职、转职或减俸 C:平政院院长可以在任何时候呈请大总统辞退评事和肃政史 D:评事和肃政史能够同时担任律师或商业的执事者
答案:平政院评事,没受刑法的宣判或惩戒的处分时,不能强令退职、转职或减俸
2.被称为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的是()
A:张子善 B:顾顺章 C:黄克功 D:刘青山
答案:顾顺章
3.我国封建时期的最后一部监察法规是
A:《大诰》 B:《钦定台规》 C:《风宪忠告》 D:《大明律》
答案:《钦定台规》
4.关于唐朝时期御史台的三院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御史台以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 B:察院,设监察御史,权任极大,是皇帝的耳目 C:侍御史的官位虽然是从六品,但其职权极重,在御史中受到特殊的重视 D:察院为御史台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答案:察院为御史台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5.春秋时期,史官系统中的御史监督职能愈发突出。御史监督的对象包括
A:中央官员以及地方官员 B:各国君主 C:各国君主以及中央官员 D:中央官员、地方官员以及平民百姓
答案:中央官员以及地方官员
6.关于元朝的政治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A:枢密院的法定地位与中书省相同 B: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C: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D:中书省为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答案:枢密院的法定地位与中书省相同
7.民国第一个总监察是
A:孙武 B:黎元洪 C:刘公 D:汤化龙
答案:刘公
8.有关元朝时期的御史台说法错误的是
A:改台院为殿中院,将原来台院的职权并入察院,使御史台内部组织趋于一体化 B:元世祖在汉官张雄飞的建议下设置了御史台 C:御史台是一个独立的监察机构,与中书省和枢密院在体制上三足鼎立,但是对这两个机构没有监察权 D:元世祖曾称“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答案:御史台是一个独立的监察机构,与中书省和枢密院在体制上三足鼎立,但是对这两个机构没有监察权
9.哪一官职是唐朝前期地方州府行政机构中的最高监察官?
A:都督 B:主簿 C:录事参军 D:刺史
答案:录事参军
10.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监察权”的概念,在他看来,监察的核心是
A:纠察 B:质询 C:弹劾 D:调查
答案:弹劾
11.关于唐朝前期地方专职监察官采访处置使,说法正确的是
A:采访处置使在行使职权时会受到地方行政长官较大的干预 B:该制度是仿照秦朝的郡县制度建立起来的 C:采访处置使制度是独立的地方监察系统 D:采访处置使的执法依据是《钦定台规》

12.朱元璋将御史台废除,改为
A:刺史台 B:行省 C:都察院 D:尚书台 13.奴隶制监察机制的破坏首先开始于
A:诸侯们僭越礼乐法度 B:诸侯们攻战不休,小国被大国吞并,大国之间也竞相争霸 C:周天子因为分封土地导致自己土地越来越少 D: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 14.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立法说法错误的是
A:《曹魏律》为魏明帝时期制定,是严格意义上中国法典编纂的开端,代表了三国时期最高的立法成就 B:《曹魏律》中单独增设了《违制律》以惩罚为官不遵循制度的行为 C:《晋律》仍然遵循汉魏律令条目分类,但对体例和篇名进行了改进修正。在《九章律》和《曹魏律》的基础上,《晋律》将篇名增补为二十篇 D:太康九年,颁布了《察二千石长吏四条》 15.关于唐晚期巡院的设置表述错误的是
A:虽然巡院有监察权力,但是发现官僚不法行为后,须报告御史台,然后由御史台上奏中央 B:巡院是观察使下属的机构。 C:唐中央将一些有关地方的监察业务也委派给了巡院 D:巡院是地方上的一个常设机构。 16.中国古代最早具有系统性的有关惩治贪官污吏的监察法律是()
A:《刑符》 B:《晋律》 C:《唐律疏议》 D:《魏律》 17.洪武十年(1377年)创设的通政使司的前身是
A:侍御史 B:察言司 C:刺史 D:观察使 18.关于宋朝时期的御史台,表述正确的是
A: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是御史中丞 B:御史台下设有台院、殿院两院 C:御史台乃沿袭唐朝旧制所设,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 D:御史大夫成为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 19.玄宗开元年间,仿汉《刺史六条》,制定
A:《庆元条法事类》 B:《钦定台规》 C:《监察六法》 D:《设立宪台格例》 20.下述有关东汉监察机构的设置,表述错误的是
A:东汉时期恢复的刺史制度与西汉时期的刺史制度没有差异 B:司隶校尉逐渐由中央监察官变成同时监察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监察官 C:光武帝刘秀即位后,重新重用了司隶校尉 D:东汉的尚书台逐渐握有了监察的职能 21.

晚清文官的考绩

节选自《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史》

刘梅生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为了加强对官吏的监督管理,清朝规定,凡全国官员,都要定期接受考察。文官的考绩工作,由吏部考功司负责进行。对在京官员的考绩曰“京察”,对外省官员的考绩曰“大计”。京察每三年举行一次,分定于子、卯、午、酉各年进行。京察内容有四,即“四格”:一曰“才”,即官才、才能,才分长、平二等;二曰“守”,即操守、品行,守有清、谨、平三等;三曰“政”,即政绩,政分勤、平两等;四曰“年”,即年岁,年有青、健、壮三等。三品以上京官有向皇帝直接述职之权,是为自陈;四品以下部院司员,由其长官主持。吏部考功司根据有关情况,最后把所有官员分做“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名列“称职”的,叫“京察一等”,可以得到加级、记名、加考引见等荣誉和奖励。清代的“京察一等”向有定额,京官是七比一,笔帖式是八比一,严禁徇私滥保以充数。对京察中的劣等官员,则纠以六法:曰“不谨”、曰“罢软”、曰“浮躁”、曰“才力不及”、曰“年老”、曰“有疾”,分别给予革职、降调、体致等处分,并注考送部。“大计”亦为三年一次,于寅、巳、申、亥年举行,考察内容仍是才、守、政、年四格,主要是以政绩之好坏,结合所在地方的冲、疲、繁、简四种不同情况,具体评定等次,勒以“卓异”、“供职”。才、守俱优者,举以卓异;劣者,劾以六法,大计六法与京察同;除此之外,俱为平等。外官大计卓异亦有比例限制。道、府、厅、州、县十五而一,佐杂、教官三十而一。卓异官自知县而上,皆引见候旨,并可得到记名、加级、不次擢用等奖励。

京察大计实行后,历年以来,弊端丛生。到道光年间,“六部办理京察,除保举一等外,不问贤否,概列二等,间有三等数人,仍予留任。六法不施,有劝无惩”。谏官纷纷具奏,要求“申明旧章,举劾并用”。皇帝深韪其言,降旨饬行,令于京察之外随时参纠,以为补救。咸丰十年,刑部堂官滥保不谙例案之员,朝廷务循宽大,惩戒不足,结果各部相率沿习,几成风气。同治间,穆宗明令各部院堂官谨遵嘉庆成例。多方考察属下司员,定其贤愚,又谕京察不得有举无劾,以期涌涤旧习,一新庶政,然积重之势,不能复返。光绪七年,礼部侍郎宝廷疏陈京察积弊,曰:“瞻徇情面之弊,不专在部院堂官,当责枢臣考察,必公必严。枢臣果精白乃心,破除情面,不特能考察部院司员之贤否,并能考察内外大臣之贤否。而考察枢臣功过,在圣明独断。若朝廷先以京察为故事具文,何责乎枢臣,更何责乎部院堂官?”其言辞虽痛切直陈,然难于实行。文官考绩一事,仍是徒饰门庭,走走过场而已,结果等于有奖无惩。京官不过几个十分老迈无能的闲散官员予以休致;外官则督抚随时可以特参府、州、县官及佐贰杂职,亦可保举私人做官,大计常例固不能禁之矣。光绪廿八年,清廷诏令各省设立课吏馆,限半年向上具奏一次;光绪卅一年定考核州县官制度,分最优等、优等、平等、次等四级。课吏只凭一日文字,考核仅据一年事实,要想求之公当,恐难做到。宣统二年,宪政编查馆又定考核章程,疏请考核州县官员,分别学堂、巡警、工艺、种植、命盗、词讼、监押、钱漕,以为等差,然名目繁多,表册虚伪,徒饰耳目,于事无补。除此而外,在京翰、詹大考,分别优劣,升调降革有差,为特别考绩之法;外省司道,年终有密考,州县官一年期满,教佐六年期满,皆有甄别。此为随时考核之法,不在京察、大计之列。但从总的来看,晚清时期的文官考绩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22.

先秦时期的廉政文化——儒家

节选自《中国廉政文化史》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出版

 

儒家开创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儒家的传承者主要是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廉政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了新的阐释。此时儒家廉政思想的主张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强调廉政的基础是处理好国君与人民的关系。在国君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上,孟子和荀子都提出了崭新而大胆的论断。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人民、国家、国君三者关系中,人民最重要,国家其次,国君最不重要。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统治者想要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全国,首先必须争取民心。如何争取民心?孟子提出的方案是实施“仁政”。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统治者要保证人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有恒产),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薄赋敛),使人民能安心发展生产,生活得到温饱。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老百姓富足了,整个社会才能安定下来。其二,要减轻刑罚(省刑罚)。孟子认为,重刑、滥杀都是暴虐之政,能否慎刑戒杀是能否取得民心的关键。在人民与国君的关系上,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老天是为了养育人民才特地设立国君。他还把君民关系比做舟与水的关系,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太宗李世民就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

第二,廉政的关键是官吏的任用。孟子认为国家的治乱取决于“圣王”、“贤臣”,强调贤臣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而“贤”的标准就是仁义。他主张“尊贤使能”,各级官员都应当选择贤能人士担任,“惟仁者宜在高位”,只有仁者才适合担任高级官员。孟子还提出,君主在选拔贤能为官吏时,要倾听百姓的意见,这样才能选拔出真正执行仁政的各级官吏,惩治那些贪污腐败、鱼肉百姓的官吏。荀子也认为,实现廉政,用人是关键,选拔官吏的依据应该是德行和才能,“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尚贤使能”。他反对“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必尊”这种“以世举贤”的旧贵族世袭制,认为这样做必然导致政治腐败、天下大乱。所以,荀子把不能任用贤人列为国之大患。荀子还提出要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方法,“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对贤才应该破格提拔、录用,而对那些昏庸无能之辈,无论出身如何高贵,都要立即罢免。

第三,注重道德修养和加强法治是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特别是为官者的道德修养,是搞好廉政的根本。在孟子心中,廉是高尚的道德规范,“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就是说,为官者要做到"",不仅不能有违法所得,就是拿了那些不是非法的但是违反道德的不义之财(比如现在的灰色收入),也是伤害了廉的本性。要通过“反求诸己”,排除感官物累,保持高尚的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使内心惑乱,贫贱不能使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意志屈服),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充塞于天地之间。荀子在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同时,更突出了法治的重要性,提出“隆礼重法”的思想。荀子认为,礼的主要作用是教化,法的作用是强制,而“法者,治之端也”。因此,荀子主张严格执法,杜绝私情,“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对违法犯罪的官吏应加以惩处,做到“正法以治官”,使“百吏畏法循绳”。荀子还认为,公平是司法审判的标准,宽严适当是司法审判的原则,而偏听偏信是司法审判的大敌。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司法腐败是社会黑暗的重要表现。荀子的这种主张对形成清明廉洁的政风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强调君主在廉政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专制社会里,能否做到廉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态度和作为。孟子认为,君主个人的品质是维系天下的纽带,君主的善恶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和国家的兴亡,因此孟子主张大臣可以直接批评君主的过错。如果反复规谏批评而不听从,就可以逼君主让位,对那些像桀、纣一类的暴君,甚至可以放逐、讨伐他们。这些都是前所未闻的大胆观点。荀子也承认国君在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国君甚至是道德的倡导者,他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他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他将国君比喻成河水的源头,人民是河流,只要国君的道德高尚(源清),人民的道德水平自然就会提高(流清),政治的清明就能实现。



23.<p><br/><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宋体">联系上题中植物的描述,说明检索表</span><img src="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cabd986d39e526a5a302c341ac1e09be.jpg" title="1-3.jpg" alt="1-3.jpg"/><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宋体">中<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宋体">()处有错误</span>,错误包括().</span></p>
24.<p><br><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宋体">以下哪个不是维护国家安全面临的外部风险?</span></p>
25.<p><br/><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宋体">联系上题中植物的描述,说明检索表</span><img src="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cabd986d39e526a5a302c341ac1e09be.jpg" title="1-3.jpg" alt="1-3.jpg"/><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宋体">中<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宋体">()处有错误</span>,错误包括().</span></p>
26.<p><br><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宋体">以下哪个不是维护国家安全面临的外部风险?</span></p>
27.商朝末期特别是纣王时期,谏诤制度走向了衰落。
A:正确 B:错误 28.创设“三风十愆”罪的是太甲。
A:错误 B:正确 29.隋朝以前的尚书台是行政机构,其没有监察权。
A:错误 B:正确 30.宋朝时期,台、殿、察三院官员是全职的监察官。
A:正确 B:错误 31.张汤是东汉时期著名的酷吏。
A:正确 B:错误 32.“三风十愆”是最早对官吏犯罪予以具体规范的罪名,是现代职务犯罪的渊源。
A:正确 B:错误 33.周朝的谏议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具体的效果无须取决于君王的态度。
A:错误 B:正确 34.五帝时代的民主监督主要分为“官谏”和“民谏”两种。
A:错误 B:正确 35.中国历史上的首部官方反腐教材是《风宪忠告》。
A:错误 B:正确 36.宋朝时期,全国的最高监察机关是都察院。
A:错误 B:正确 37.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报家产的丞相。通过他的家产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官清廉,除官俸外一毫莫取。
A:错误 B:正确 38.从中央到地方,元廷设置了御史台、行御史台、22道肃政廉访司,形成三级监察机构,内部权责更加明晰,防止出现宋朝时期职权混乱的现象。
A:正确 B:错误 39.成文法的公布,结束了奴隶制时期“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统治模式。
A:错 B:对 40.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以记录历史大事的方式对国君的监督作用的史官。
A:错 B:对 41.在“三公九卿”制度的基础上,秦朝形成了以谏官为中心的监察体系。
A:错 B:对 42.隋朝门下省的黄门侍郎和纳言的主要职责是讽谏及封驳违失,开唐朝给事中执掌封驳之先河。
A:正确 B:错误 43.刺史所依据的“六条”对郡国干部们的作风要求规定的十分详细、具体,没有难以执行的模糊条文与兜底条款。
A:错误 B:正确 44.皋陶所倡导的“五教”是指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在教育人们懂得并恪守最基本的几种关系。
A:错误 B:正确 45.元朝在中央依照前朝旧制仍旧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枢密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为最高军事机关。
A:错误 B:正确 46.秦朝的御史大夫虽然是御史府的长官,负责举劾非法,纠弹百官,但是其无权监察丞相。
A:错误 B:正确 47.张汤是“春秋决狱”的发明者,他延请儒生介入办案,用那两本经义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
A:《孟子》 B:《尚书》 C:《春秋》 D:《论语》 48.清朝时期的回避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其父兄在籍起文赴补及后虽升任者,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 B:御史应回避本省 C:《钦定台规》中并没有对回避制度作出规定 D:京官三品以上及总督巡抚子弟俱不准考选 49.有关五帝时代“民谏”制度的是
A: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B:纳言官的设立 C:巡守监督制度 D:设立诸如“左右大监”的专职监察官 50.关于我国古代监察文化历史,表述准确的是
A:《魏律》十八篇中,《请赇》和《偿赃》为针对官吏贪赃枉法的法律 B:唐代前期设置在地方上的专职监察官是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 C:西汉在州县上设路为最高一级政权,各路先后设置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常设“监司”机构 D:“以轻驭重”是秦汉监察体制的重要特色 51.清朝制定的《钦定台规》对监察官的工作要求包括
A:清正廉洁 B:谨言慎行 C:直言不讳 D:秉公办事 52.明朝的厂卫是历史上有名的特务机构。其中,“厂”是指
A:内行厂 B:南厂 C:东厂 D:西厂 53.属于元朝地方监察法规的是
A:《有司休寻廉访司事》 B:《监察合行事件》 C:《设立宪台格例》 D:《宣谕宪司事理》 54.下列关于监察法治的理论与实践,说法正确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B: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即意味着法治监察 C:习近平强调“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 D:法治监察是对人民监察、法制监察、制度监察、科学监察的继承与超越。 55.东汉时期的“三独坐”是指哪三个职位可以在朝会时,专席而坐?
A:御史中丞 B:尚书令 C:司隶校尉 D:刺史

温馨提示支付 ¥3.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8)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