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
  1. 下列地质构造中容易发生冲击地压

  2. A:煤层变异性突出的部位 B:水平构造 C:断层 D:褶皱
    答案:褶皱;断层;煤层变异性突出的部位
  3. 在煤体边缘处于弹性变形条件下有3种可能送巷位置,分别为

  4. A:小煤柱送巷 B:沿空留巷 C:沿空送巷 D:大煤柱送巷
    答案:大煤柱送巷###沿空送巷###小煤柱送巷
  5. 在采煤工作面进入正常推进阶段后,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分布的基本特征

  6. A:压力分布随基本顶各岩层的周期性断裂而没有有明显变化 B:除压力分布外其他与初次来压阶段基本一致 C:除压力分布外其他与初次来压阶段完全相反 D:压力分布随基本顶各岩层的周期性断裂而有明显变化
    答案:除压力分布外其他与初次来压阶段基本一致###压力分布随基本顶各岩层的周期性断裂而有明显变化
  7. 决定沿煤柱宽度方向各个变形区变化范围和巷道围岩变形量的重要原因包括:

  8. A:开采深度 B:围岩性质 C:煤层开采厚度 D:采动状况
    答案:开采深度;采动状况;围岩性质;煤层开采厚度
  9. 顶板事故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10. A:采取正确的采煤工作面布置设置 B:对采煤工作面覆岩岩性进行准确探测 C:对采煤工作面覆岩运动的规律进行准确预测预报 D:采取针对性的顶板控制措施
    答案:采取正确的采煤工作面布置设置###对采煤工作面覆岩运动的规律进行准确预测预报###采取针对性的顶板控制措施
  11. 支承压力现场测定主要是确定其分布特征,如()等。

  12. A:低应力区范围 B:分布曲线 C:分布范围 D:高峰位置
    答案:低应力区范围###分布范围###高峰位置
  13. 有关“给定变形”和“限定变形”说法正确的是

  14. A:

    “限定变形”岩梁进入稳定时的位态由支架阻抗力限定

    B:

    “给定变形”前提是最大顶板下沉量小于支架最大允许缩量

    C:

    “给定变形”能够限制岩梁运动的最终位态

    D:

    “限定变形”理论上可以建立支架阻抗力与岩梁位态之间的力学方程


    答案:“限定变形”岩梁进入稳定时的位态由支架阻抗力限定###“给定变形”前提是最大顶板下沉量小于支架最大允许缩量###“限定变形”理论上可以建立支架阻抗力与岩梁位态之间的力学方程
  15. 地质因素中,()等影响因素能够对冲击地压的发生起到主要作用

  16. A:煤层吸水性 B:褶曲 C:煤层倾角变化 D:断裂
    答案:褶曲###煤层倾角变化###断裂
  17. 预应力锚索与锚杆联合加固的作用包括:()

  18. A:外拱不仅能保持自身的稳定性,而且成为下位由常规锚网支护形成的平衡拱赖以保持稳定的基础 B:通过适当的排距,锚索将使得沿巷道的走向外拱相互重叠,保持外拱范围内岩体整体稳定性 C:对复合软层顶板不能起到有效加固作用 D:锚索可将上位的顶板加固成为一个具有较强承载能力的上位压力拱,称之为外拱
    答案:锚索可将上位的顶板加固成为一个具有较强承载能力的上位压力拱,称之为外拱###通过适当的排距,锚索将使得沿巷道的走向外拱相互重叠,保持外拱范围内岩体整体稳定性###外拱不仅能保持自身的稳定性,而且成为下位由常规锚网支护形成的平衡拱赖以保持稳定的基础
  19. 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阻力检测仪由()等组成。

  20. A:增压装置 B:锁紧装置 C:压力表 D:任意测点
  21. 直接顶厚度与下列哪些条件有关系

  22. A:煤岩破碎膨胀系数 B:采高 C:煤层含矸率 D:采出率
  23. 预采顶分层放顶煤采煤法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24. A:需预先排放瓦斯和预裂坚硬顶板的倾斜煤层 B:需预先排放瓦斯和预裂坚硬顶板的缓斜煤层 C:煤层厚度大于8m D:直接顶坚硬或煤层瓦斯含量较高
  25. 研究基本顶来压时刻的支架和围岩的关系时,对于基本顶岩梁的控制可以采取的方式

  26. A:采空区充填 B:限定变形 C:强制放顶 D:给定变形
  27. 要确定送巷的合理位置和时间,需要在预测()和()的基础上

  28. A:通风条件 B:支承压力分布 C:工作面布置 D:岩梁运动
  29. 深孔断顶爆破技术主要有哪些作用

  30. A:

    降低顶板来压强度

    B:

    降低顶板中的弯曲弹性能

    C:

    缩短顶板来压步距

    D:

    增大采空区与代采区之间顶板的连续性

  31. 影响冲击地压的地质因素中,除开采深度外还有哪些

  32. A:煤层冲击倾向性 B:底煤厚度 C:顶板岩层坚硬程度 D:构造应力集中程度
  33. 沿空留巷的顶板下沉量与()有关

  34. A:岩梁悬露跨度 B: 巷道高度 C: 端部裂断线距煤体边缘的距离 D:采高
  35. 在采煤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伴随岩梁每一次的周期性运动,支承压力分布的发展包括那两个过程

  36. A:正常推进过程 B:应力稳定区 C:相对稳定发展过程 D:反复运动过程
  37. 支承压力是煤层采出后,在围岩应力重新分布的范围内,作用在什么上的垂直压力

  38. A:岩层 B:煤层 C:矸石 D:两帮
  39. 根据煤层及围岩赋存条件(厚度和物理力学性质),放顶煤采煤法分为

  40. A:预采中间分层放顶煤采煤法 B:预采顶分层放顶煤采煤法 C: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 D:整层放顶煤采煤法
  41. 从采煤工作面推进开始至基本顶各岩梁初次来压的第一阶段中,随采煤工作面推进通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基本顶岩梁传递至煤层上的压力将?

  42. A:逐渐增加 B:消失 C:保持不变 D:逐渐减少
  43. 采煤工作面支架受力是什么运动的结果

  44. A:顶板 B:基本顶 C:直接顶 D:两帮
  45. 从采煤工作面推进开始至基本顶各岩梁初次来压的第一阶段中整个煤层属于

  46. A:塑性变形 B:塑性破坏 C:无变形 D:弹性变形
  47. 对于增阻支架来说,在采煤工作面工作过程中,可以用支架模型表示,其受力值RT为RT=R0+Eε其中E代表

  48. A:支架的刚度 B:支架的压缩量 C:支架阻力 D:支架始动阻力
  49. 在顶煤一定时,直接定厚度与顶煤放出率是什么关系

  50. A:直接定厚度与顶煤放出率成反比 B:直接定厚度与顶煤放出率成正比 C:直接定厚度与顶煤放出率的平方成正比 D:直接定厚度与顶煤放出率没有关系
  51. 紧靠上分层两侧采空的煤柱边缘时,巷道围岩变形速度最高,随着远离煤柱,变形速度按负指数衰减,巷道和煤体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达到()m左右才不受煤柱影响

  52. A:7 B:6 C:10 D:3
  53. 基本顶的周期来压强度是初次来压强的

  54. A:五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二分之一
  55. 表现为少量煤抛出的局部破坏,伴随有明显的声响和地震效应,但不造成严重破坏的为以下哪种冲击地压形式

  56. A:弱冲击 B:微冲击 C:中等冲击 D:强烈冲击
  57. 当巷道的半跨距a为2.1m,两帮最大破坏范围c为2.05m,帮的普氏系数fm为1.91,则巷道顶板最大破坏区域b为()m

  58. A:2.21 B:2.02 C:2.06 D:2.17
  59. 下列不属于膨胀应力影响因素的是

  60. A:岩体的温升梯度 B:岩体膨胀系数 C:岩体的质量 D:埋深
  61. 能量理论中,认为围岩失稳释放的能量()消耗的能量时,发生冲击地压

  62. A:两者不相关 B:等于 C:小于 D:大于
  63. 已知某矿采用放顶煤工艺,采高为2.2m,顶煤3.5m,残煤厚度0.4m,基本定触矸时的实际沉降值为500mm,岩梁触矸处下部已垮落岩层的碎胀系数为1.25, 直接顶厚度约为

  64. A:12.0m B:22.8m C:19.2m D:20.8m
  65. 围岩变形量与煤柱宽度近似呈()分布

  66. A:高斯 B:二项 C:线性 D:
  67. 已知某工作面基本顶厚度为4.8m,基本顶重力密度为25KN/m3,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为12m,控顶距为2.5m,则位态常数K是多少

  68. A:

    6.04

    B:

    6.85

    C:

    5.76

    D:

    6.23

  69. 组合拱理论在分析过程中没有深入探索()

  70. A:上部岩层的径向载荷大小 B:围岩-支护的相互作用 C:岩层弯曲时相对的刚度与弹性模量 D:围岩的承载力与巷道形状的关系
  71. 综采放顶煤工艺中,“煤-煤”结构是由采空区已冒顶煤与哪部分煤层挤压而成的

  72. A:支架上方下位煤 B:支架上方上位煤 C:支架上方顶煤 D:支架上方未冒落煤
  73. 工作面支架对直接顶的工作方案是

  74. A:不支护 B:给定载荷 C:限定变形 D:给定变形
  75. 根据破坏拱理论,当巷道周边挤压应力系数Kc为3,采动应力集中系数K为1,煤层的内摩擦角φ为50°,巷道岩层的平均重力密度γ为25kN/m3,两帮煤体单向抗拉强度σc为19.1MPa,巷道高度h为2.8m,埋深H为651.49m,巷道两帮的破坏范围c为()m

  76. A:1.37 B:2.02 C:2.45 D:2.71
  77. 根据多裂隙介质的层裂模型的理论分析可知,钻屑法钻孔在塑性区发生()破坏

  78. A:剪切破坏 B:非稳定蠕变破坏 C:稳定蠕变破坏 D:劈裂破坏
  79. 下列关于地质因素对巷道围岩变形量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80. A:所有煤层巷道的围岩变形量与围岩应力的大小呈线性增长关系 B:开采深度越大,支承压力越大,煤体塑性破坏范围就越大 C:底板岩性对底鼓量影响很大 D:基本顶岩梁的运动情况对沿空留巷的顶板下沉量影响很大
  81. 直接顶必须位于伪顶之上。

  82. A:对 B:错
  83. 组合梁理论可以解决岩层沿巷道纵向有裂缝时梁的连续性问题

  84. A:错 B:对
  85. 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分布存在内应力场分布范围收缩的情况

  86. A:对 B:错
  87. 采动过程中,矿山压力显现的基本形式包括围岩明显运动产生的位移和支架受力等

  88. A:错 B:对
  89. 强度理论中,矿山压力大于煤体—围岩力学系统的综合强度则会导致冲击地压发生

  90. A:错 B:对
  91. 顶板的下沉量只和顶板的悬露时间长短有关,与悬露跨度无关。

  92. A:对 B:错
  93. 选择支架类型、确定支架可缩量是预计巷道围岩变形量的基础

  94. A:错 B:对
  95. 巷道支护设计、施工与管理是设计巷道稳定的主要方面

  96. A:错 B:对
  97. 一般来说,支承压力带峰值越小、距煤壁距离越近,冲击危险程度越高。

  98. A:错 B:对
  99. 在采场推进方向支承压力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关系中,岩梁断裂时,在断裂部位应力集中;断裂结束时,断裂线附近应力下降并迅速向两侧转移,支承压力分布明显的分为内、外两个应力场。

  100. A:对 B:错

温馨提示支付 ¥5.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1)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