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处世的重要法则。( )

  2. 答案:对
  3. 道家的思想强调逍遥自在的人生。( )

  4. 答案:对
  5. 韩非子曾经周游列国。( )

  6. 答案:对
  7. 百家争鸣很多学派展现为“王官之学”。( )

  8. 答案:对
  9. 荀子曾经是楚国兰陵令。( )

  10. 答案:对
  11. 孔子《论语》被赞扬为东方的《圣经》。( )

  12. 答案:对
  13. 中庸之道是有智慧的。( )

  14. 答案:对
  15. 孟子善于雄辩。( )

  16. 答案:对
  17. 老子的哲学是神秘的。( )

  18. 答案:对
  19. 孔子陈蔡绝粮,仍然弦歌不断,表明了孔子的执著和智慧。( )

  20. 答案:对
  21. 庄子是浪漫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

  22. 答案:对
  23. 老子指出上善若水。( )
  24. 荀子曾批评伪君子和腐儒。( )
  25. 韩非子的哲学是功利主义的。( )
  26. 任继愈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
  27. 下列关于楚国历史与文化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28. 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29. 《论语·学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体现的孔子主张有( )①天人感应 ②德治 ③以礼治国 ④以法治国
  30. 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31.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朝秦暮楚”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其相关背景因素有( ) ①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②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③诸侯为争雄称霸,重视人才 ④礼崩乐坏,平等思想成为主流
  32.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
  33.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在经济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
  34.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35.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
  36. 结合史实思考: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不选赵国的诗歌( )
  37.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朝的大臣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的问题是( )
  38.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 )
  39. “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这些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
  40. 在2019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数千名演员齐声吟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等格言,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思想,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思想 ( )
  41.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42.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 )
  43.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提出“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位思想家属于( )
  44.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主要的目的是 ( )
  45. 屈原受到我国人民崇敬并每年纪念他,最主要是因为( )
  46.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 )
  47. “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48.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有震慑作用的学说是( )
  49. 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50. 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51.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52. 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
  53. 齐桓公在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获得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资格后,他要效仿古代帝王“封泰山,禅梁父”,但被管仲极力劝阻,未能成行。这反映出当时( )
  54. 主张“仁政”并强调“性善说”的是( )
  55. 《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下列选项与材料中所表述的中心意思相符合的是( )
  56. 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57. 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低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 )
  58.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据此可知,当时( )
  59. 战国时期,齐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仿效。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的办学模式( )
  60. 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
  61. 韩非子主张法术势并用。( )
  62. 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 )
  63. 墨子摩顶放踵,行侠仗义。( )
  64. 孟母三迁,培养孟子,强调环境造就人。( )
  65. “道德黄金律”的中国表达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66. 法家思想容易导致苛政或暴政。( )
  67. 墨子主要提倡防御。( )
  68. 孔子和墨子都尊崇尧舜禹。( )
  69. 墨子兼爱和博爱是类似的。( )
  70. 老子是楚国人( )
  71. 周礼强调社会秩序。( )
  72. 梁启超和胡适都高度评价墨子的奉献精神。( )
  73. 墨子是平民哲学家。( )
  74. 韩非子的思想影响了秦国统一六国。( )
  75. 荀子是稷下学宫的祭酒。( )
  76. 墨子是伟大的科学家。( )
  77.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
  78. 孔子既是为人又是凡人。( )
  79.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是为人处世的经典。( )
  80. 子见南子的故事是孔子到卫国发生的。( )
  81.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日:‘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引用的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82. 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 )
  8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
  84. 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
  85.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
  86. 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自然就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到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与儒家思想相吻合的是 ( )
  87.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反映了( )
  88.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人物中,与孔子思想最为相似的是( )
  89.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其主要途径是通过( )
  90.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
  91.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92. 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 )
  93. 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日: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战国时期( )
  94. 文化的传承皆有脉络可循。中国儒家思想,其源流可以追溯到( )
  95.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96. 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
  97. 韩非主张“法治”,否定礼治,但在韩非的理论体系中并非没有“礼”的地位,他曾说“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显然他的“礼”与当时儒家的“礼”有所不同,主要侧重于( )
  98. 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 )
  99. 《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这反映出当时( )
  100.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01. 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102.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获取的精神营养是 ( )
  103.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其表现不包括 ( )
  104. 《诗经•大田》诗的大意是:“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多多洒上我的私田。”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
  105. 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106. 《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 )
  107. 针对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
  108. 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109. 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观点的思想家是( )
  110. 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111. “君子”最初是指统治者或贵族男子,春秋时孔子认为“君子”是行为高尚,拥有人道、诚实、正直、无私、忠心等内在美德,并且行为举止合乎礼仪的人。他的观点( )
  112. 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
  113. 商鞅变法的内容涉及①发展封建经济②提高地主阶级地位③加强中央集权④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
  114. 据《孟子》记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
  115. 《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
  116.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亚里士多德喜欢带着学生在吕克昂学园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讲课和讨论学问。材料表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很重视( )
  117. 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界状况之间的关系分析是( )
  118.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 )
  119. 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
  120.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 )
  121. 儒家选择了人天学进路( )
  122. 外儒内法,是儒法密切关系的生动体现( )
  123. 道家选择天道学进路( )
  124. 荀子的弟子中最有名望的是李斯和韩非( )
  125. 汉武帝并非儒教儒术一统天下,而是包含大量巫教、巫术( )
  126. 道法在春秋战国历史上并称为“显学”( )
  127. 儒家和道家都推崇德行( )
  128. 李泽厚认为“认为孔、老儒道的思想“都来源于或脱胎于上古的巫史传统”( )
  129.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30. 儒道本来是一家( )
  131. 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空谈( )
  132. 韩非被李斯陷害而死( )
  133.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 )
  134.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 )
  135. “守株待兔”出自《庄子》( )
  136.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出自《韩非子》( )
  137. 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 )
  138. 法家思想实为秦政权之指导原则( )
  139. 《五蠹》的作者是商鞅( )
  140. 赏、罚,韩非叫做君主的“二柄”( )
  141. 庄子强调“反者道之动”( )
  142. 《庄子》中有很多关于死亡的讨论( )
  143.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中( )
  144. 庄子批评儒家“明于知礼仪,而陋于知人心”( )
  145.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出自《孟子》( )
  146. 郭象是《庄子》的大注释家( )
  147.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为同时代人( )
  148. 庄子的思想是魏晋玄学的来源之一( )
  149. 庄子长期在赵国居住( )
  150. 庄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151. 老子认为世界最高的原理是“梵”( )
  152. “反者道之动”是孟子提出来的( )
  153. 老子认为“小国寡民”是典型的理想社会( )
  154. 老子姓李,名聃( )
  155.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156. 老子是庄子的祖父( )
  157. 《道德经》的作者是庄子( )
  158. 老子以“不争”为处世原则( )
  159. 老子认为事物没有任何规律( )
  160. 老子曾做过东周国君的守藏史( )
  161. 墨子的非乐、非命、节用、节葬与孔子的礼乐文化、厚葬久丧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
  162. 墨家隐姓埋名,成为司马迁所说的散兵游勇、“游侠”( )
  163. 墨家是民间社会的代表,为统治阶级所忌讳、排斥和打压。( )
  164. 墨子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
  165. 当代中国富强、民主、法制等建设,需要墨子精神( )
  166. 墨子主张的平等、尚贤观念与专制的、尚同观念相冲突( )
  167. 当代中国需要实干兴邦,以墨子为榜样( )
  168. 对墨子的思想主张,要按新时代的要求,以新的视角作全面的阐释( )
  169. 山东大学张知寒教授,最早发起、组织墨子研讨会( )
  170. 墨子对劳动者有着深切的关怀( )
  171.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是形容墨子的( )
  172.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团体( )
  173. 墨子提出了检验知识的“三表”( )
  174. “尚贤”就是强调重视人才、关心人才、利用人才( )
  175. 孔子批评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
  176. 《墨子》有“非儒”篇,专门批评儒家( )
  177. 荀子批判“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
  178. “尚同”,就是强调政令一致,主张统一政权( )
  179. 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 )
  180. 墨子认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
  181. 墨家强调“爱有差等”( )
  182.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是( )的名言
  183. 墨者组成了一个能够进行军事行动的团体( )
  184. 兼爱、非攻是( )的思想核心
  185. 墨家强调“无为”“逍遥”( )
  186. 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 )
  187.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中的“侠”指的是法家( )
  188. 墨家掌握了一定技术( )
  189. 墨家俨然是儒家的第一对手( )
  190. 墨家对于“诚信”十分看重( )
  191. 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从国民教育抓起,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是( )
  192. 使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永保生命力,要以( )为基础
  193. 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离不开( )
  194. “修齐治平”出自( )
  195. 儒家文化传承,应坚持( )的原则
  196. 孔子的“内圣外王”,体现了( )
  197. ( )“,先诚其意。”
  198. “欲修其身者,” ( )
  199. 孔庙又被称为( )
  200.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 )
  201. ( )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02. ( )不属于荀子的思想史地位
  203. 荀子对人性的看法是( )
  204. “人之实,是亲是也”是( )的名言。
  205. ( )不属于孙老师对荀子“虚壹而静,认识世界”的讲解
  206. 有人曾将( )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
  207. ( )属于孟子所讲的“四端”
  208. ( )是荀子对天的看法
  20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是( )的名言
  21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 )的主张。
  211. ( )“不执有鬼神,而又注重祭祀,盖亦为求情感之满足也。”而遭到墨家批判。
  212. 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周礼”( )
  213. 《庄子》记载,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该段材料不能体现( )
  214. 在孔子的弟子中,( )被孔子认为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215. “明于知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是庄子对( )的批判。
  216. ( )不是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217.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作为中国教育史上首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原只是战国各学派百家争鸣交流的主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学规,后来却成为后世书院、官学制订学则、学规的蓝本。从上述内容推测稷下学宫( )
  218. 孔子被认为是中国( )的始祖。
  219. ( )曰:“吾道一以贯之。”
  220. 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
  221.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
  222.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在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223.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224. 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摇役,老三被国君派往某县做县令。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225. 中国文明发源地包括( )。
  226. 相传,造出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的“人文初祖”是( )
  227. 《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
  228. 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的是( )
  229. 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最早记载“小孔成像”的可能是:( )
  230. 中国的人文始祖是( )。
  231. 《三字经》是弘扬国学的重要读本。古人云:“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三字经》中出现“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
  232.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233.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最东方的是( )。
  234.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考古发掘工作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
  235.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
  236. 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 当的解释是( )
  237.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
温馨提示支付 ¥5.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3)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