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本章内容包括给药方案设计的理论,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根据平稳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根据稳态血药浓度波动设计给药方案,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以及肾功能减退患者给药方案调整理论和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个体化。13.1给药方案设计理论:治疗窗口指保证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水平以上且不引起毒性反应。对已确定(或已知)有效治疗血药浓度的药物,制定临床给药方案的步骤通常是:第一:根据治疗目的要求和药物的性质,选择最佳给药途径和药物制剂;第二:根据药物治疗指数和药物的半衰期,按药物动力学方法估算血药浓度允许波动的幅度,确定最佳给药间隔;第三:根据已知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按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适给药剂量(包括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第四:观察疗效与反应,监测血药浓度,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与剂量调整,直至获得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13.2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根据药物半衰期的长短可分为超速处置类药物、快速处置类药物、中速处置类药物、慢速处置类药物和极慢速处置类药物。介绍根据半衰期不同设计的给药方案的方式。
13.3根据平稳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随给药间隔时间延长,稳态血药浓度的波动越大,对治疗窗较窄的药物越容易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临床给药方案,可用于调整给药剂量或给药周期。
13.4根据稳态血药浓度波动设计给药方案:首先从MTC到MEC的变化计算出给药的最大间隔τmax,在τmax范围内选择依从性良好的给药时间间隔τ,再根据平稳血药浓度确定维持剂量X0,最后计算负荷剂量。
13.5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对于具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性质的药物,确定每个患者的Km和Vm是设计该类药物给药方案的关键,当患者的Km和Vm确定后,可利用给药达稳态后,消除速率等于给药速率用于调整给药速率或给药剂量。
13.6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设计: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应用药物动力学(PK)-药效学(PD)特征进行给药方案的设计。参数主要包括Cmax/MIC、AUC0-24/MIC和T>MIC。然后根据抗菌药物为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或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以及是否存在抗生素后效应进行给药方案的设计。
13.7肾功能减退患者给药方案调整:肾功能的强弱决定肾脏排泄药物的能力,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清除率Cl降低,生物半衰期t1/2延长,尤其是肾毒性较大和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可能出现毒副反应。因此对于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应进行给药方案调整。给药方案调整主要包括①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给药方案,如Wagner (瓦格纳)法和Giusti-Hayton (圭斯提-海顿)法,②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法,如Ritschel (里奇)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
13.8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个体化:疗药物监测是以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先进的分析技术与计算机手段,通过对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探讨用药过程中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据此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以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以及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提供重要依据,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
[单选题]对于治疗剂量具备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必须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选项:[对, 错]
[单选题]给药方案中,哪个参数不变,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不变

选项:[X0/τ, Cmax/τ, X0/t1/2, t1/2/τ]
[单选题]利用稳态血药浓度的波动度计算的给药间隔通常为该给药剂量给药的

选项:[最佳给药间隔, 最佳疗效给药间隔, 最小给药间隔, 最大给药间隔]
[单选题]适用于对于t1/2 >24h的药物的给药方案是

选项:[延长给药间隔, 提高给药剂量, 使用缓控释制剂, 静脉滴注给药]
[单选题]对于原形药物肾排泄分数已知的药物,调整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可用Giusti-Hayton法

选项:[错, 对]
[单选题]适用于对于t1/2 ≤0.5h的药物的给药方案是

选项:[使用缓控释制剂, 提高给药剂量, 静脉滴注给药, 延长给药间隔]
[多选题]给药方案是指医生给患者制定的服药计划,包括

选项:[给药间隔, 药物, 剂型, 给药剂量]
[单选题]如果抗菌药物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则

选项:[延长T>MIC, 可适当缩短给药周期, 可适当延长给药周期, Cmax/MIC是主要考虑的因素]
[单选题]对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Cmax/MIC是主要考虑的因素

选项:[对, 错]
[单选题]对于治疗指数低的药,推荐的给药方式是静脉滴注给药

选项:[对, 错]

温馨提示支付 ¥3.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0)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