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内容已经过期谨慎付费,点击上方查看最新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

  1. 梁启超认为报纸的两大天职是什么

  2. A:耳目喉舌 B:去塞求通 C: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D: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
    答案:
  3.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具体做法有

  4. A:《真理报》编委率领苏联报刊工作者代表团20人应邀来华访问 B:派出新闻代表团到苏联访问学习,邀请苏联新闻代表团来中国介绍经验 C:翻译大批苏联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文章,出版了有关的书籍和刊物 D:人民日报社、新华社派出记者去苏联真理报社、塔斯社学习访问
    答案:
  5. 《新中华报》改组的意义有

  6. A:华北、华中和华南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B: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领导和推动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政治中心 C: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种种压迫和限制,难以充分宣传党的主张 D:国民党顽固派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战形势出现了严重的投降危机
    答案:
  7. 创刊于1931年的报刊有

  8. A:《民国日报》 B:《红色中华》 C:《青年实话》 D:《红星报》
    答案:
  9. “拒检运动”波及的城市主要有

  10. A:桂林 B:新疆 C:昆明 D:西安
    答案:昆明;桂林;西安
  11. 《新青年》集结了以下哪些人物

  12. A:刘半农 B:钱玄同 C:胡适 D:陈独秀

  13.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收获

  14. A: 很大程度上用以指导建成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体制 B:加深了对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 C:提高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D: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收获

  15. 抗日救亡运动时,我国的著名报人有

  16. A:邹韬奋 B:戈公振 C:斯诺 D:范长江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初步形成了哪三份报纸三足鼎立的局面。

  18. A:《新闻报》 B:《申报》 C:《字林沪报》 D:《上海新报》

  19. 9月17日,成都27家新闻出版机构集会,决定成立“成都文化新闻界联谊会”,推举叶圣陶等七人为执行委员,并发表宣言,提出了七项争取“发表的自由”的主张,主要有

  20. A:改变印刷出版发行的独占倾向 B:取消新闻和图书杂志的检查制度 C:撤除传递检查(即在邮电局里检查书报邮电)的办法 D: 取消一切出版发行的特许制度,实行备案的办法

  21. 关于邹韬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22. A:主持《生活》周刊,成为当时全国销路最大的杂志。 B: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 C:“明显畅快”的文风。 D:《大众生活》在上海创刊,韬奋任主编兼发行人。

  23. 解放日报》的改版主要是哪几个方面

  24. A:副刊的改革 B:社论改革 C:版面改革 D:新闻报导的改革

  25. 刘少奇在学习会上《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的内容包括

  26. A: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新闻工作的桥梁作用这一基本原理 C:党要依靠报纸,正确地宣传、指导群众 D:新闻工作者不能脱离群众

  27. 鸦片战争以前中英文报刊有哪些特点

  28. A:中文报刊宣传博爱、讲求科学 B:在新闻业务水平上,英文报刊比中文报刊要先进 C:英文报刊传播如何偷运鸦片、传递情报、窥测形势 D:在宣传策略上,中文报刊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AI参考:正确选项为【英文报刊传播如何偷运鸦片、传递情报、窥测形势】。鸦片战争以前,中英文报刊都有一定的特点。中文报刊在宣传博爱、讲求科学方面有一定的作用,而英文报刊则更注重传播如何偷运鸦片、传递情报、窥测形势等信息,这反映了当时中外贸易和政治形势的特点。在新闻业务水平和宣传策略方面,两个体系各有千秋,但在这道题目中并不涉及。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29. 1948年2月1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的党内指示,包括

  30. A:在整党问题上,有唯成分论的错误宣传 B:在土改问题上,助长急性病,甚至发表赞扬急性病的东西 C:不是宣传依靠贫雇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封建制度的路线,而是孤立地宣传贫雇农路线 D:在工商业和工人运动的方针上,对于严重的左倾错误,或加以赞扬,或熟视无睹

  31. 民国初年两大政党报系形成,国民党系统的报刊是《民立报》,进步党系统的报刊是( )

  32. A:《生活日报》 B:《民报》 C:《大共和日报》 D:《大公报》

  33. ( )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新闻出版物在中国诞生了

  34. A:《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C:《万国公报》 D:《遐迩贯珍》

  35. 国民党新闻统制对民营新闻事业的政策,拉拢扶植的报刊是

  36. A:《武汉日报》 B:《万国公报》 C:《大公报》 D:《申报》

  37. 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不包括( )

  38. A:旗报 B:牌报 C:塘报 D:京报

  39.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新闻业务的发展

  40. A:副刊的发展 B:新闻通讯崭露头角 C:图片报导的改进与发展 D:开始出现政论文体

  41. 关于“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说法错误的是

  42. A:“第三条道路”形成 B:《大公报》与《新华日报》进行了三次论战 C:重庆国讯书店不送检出版黄炎培的《延安归来》一书,标志着“拒检运动”的开始。 D:“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发起的一次声势浩大的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43. 邵飘萍1923年出版的哪本书乃国人自撰实用新闻学著作始之作

  44. A:《新闻学》 B:《中国报学史》 C:《实际应用新闻学》 D:《传播学》

  45. 1919年12月国人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新闻学》出版,这本书的作者是( )

  46. A:徐宝璜 B:戈公振 C:林白水 D:黄远生

  47. 《民报》第四期发表文章___,列举十二条,与《新民丛报》正式开始论战

  48. A:《读>》 B:《亡中国者和平也》 C:《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 D:《>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

  49. 关于康有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50. A: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和较好的文化熏陶 B:1888年赴京应顺天乡试落榜,愤而上书清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建议 C:和梁启超等人一起提出了“上清帝第一书” D:1891年,设长兴学社于广州,收徒讲学,且培养了梁启超等一批维新派重要骨干。

  51. 以下哪个不属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新闻事业出现短暂复苏的原因

  52. A:社会稳定 B:交通、邮政、电信系统的进步 C:经济在夹缝中生存 D:中央政权的软弱

  53. 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是( )

  54. A:《香港钞报》 B:《香港船头货价纸》 C:《德臣报》 D:《孖剌报》

  55. 以采访见长的是民国时期哪位记者

  56. A:黄远生 B:戈公振 C:邵飘萍 D:张季鸾

  57.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都出自谁之手

  58. A:刘半农 B:李大钊 C:陈独秀 D:鲁迅

  59. 1911年717日,《大江报》发表副主编何海鸣撰写的短评___,引起清廷注意

  60. A:《亡中国者和平也》 B:《读>》 C:《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D:《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

  61. “苏报案”抑制了革命宣传活动,也阻碍了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发展。


  62. A:错 B:对

  63. 《申报》是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的报纸。


  64. A:对 B:错

  65. 欧洲报刊最早诞生于意大利,即威尼斯的手抄小报。


  66. A:错 B:对

  67. 1894年,《新闻报》是仅次于《申报》发行量的上海第二大报。

  68. A:对 B:错

  69. 《中国的西北角》作者为斯诺。

  70. A:对 B:错

  71.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72. A:对 B:错

  73. 《新青年》批孔的主要内容是批判旧礼教和专制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74. A:错 B:对

  75. 《新青年》初创刊时叫作《青年杂志》


  76. A:对 B:错

  77. 新记《大公报》的四不主义中的“不卖”指报刊免费发行


  78. A:错 B:对

  79. 1939年,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离,新华社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80. A:对 B:错

  81. 《新民丛报》是戊戌后保皇派的第一个机关报。


  82. A:对 B:错

  83. 《德臣报》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84. A:错 B:对

  85. 1941年《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首任社长是杨松。


  86. A:对 B:错

  87. 在康有为潜心学习报刊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循环日报》

  88. A:错 B:对
    AI参考:B:对。《循环日报》是维新派人士在香港出版的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报刊,康有为认为《循环日报》“能通中外事势,于学堂有益”,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份报刊,对康有为的报刊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康有为潜心学习报刊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循环日报》。'
  89. 《汇报》史学界承认的在广州最早的国人自办报纸

  90. A:对 B:错

  91. 1944年《新中华报》发表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初步实现了改革的目标。

  92. A:对 B:错

  93.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社长陈启修。


  94. A:错 B:对

  95.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新华社进行了调整,将其组建为国家通讯社。

  96. A:对 B:错

  97.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报道的任务发生了改变,宣传主角是人民群众。

  98. A:错 B:对

  99. 保皇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时报》


  100. A:错 B:对

  101. 《循环日报》是我国最早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


  102. A:对 B:错

  103. 竖三民为《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04. A:对 B:错

  105. 1942年中共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反三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


  106. A:错 B:对

  107. 办报要有创造精神,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是“韬奋精神”。


  108. A:对 B:错

  109. 《大江白话报》是《大江报》的前身


  110. A:对 B:错

  111. 向苏联学习的政策使得新闻宣传失去了自我,片面强调“不犯错误”。


  112. A:错 B:对

  113.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成为了中国新的工商业和文化以及出版业中心。


  114. A:错 B:对

  115. 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开创一条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即农村-城市-农村的道路。


  116. A:错 B:对

  117. 国民党营报纸有《华北日报》、《武汉日报》、《民国日报》等。


  118. A:错 B:对

  119. 报纸的四大部分新闻、副刊、广告、评论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初步形成


  120. A:错 B:对

  121. 材料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宣传家。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遂随其师康有为并各省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此即著名的清末“公车上书”。从此开始了他鼓吹变法,高倡改革的政治活动。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知名的风云人物。1897年11月,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学中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培养出蔡松坡高材生

    1898年,入京协助康有为等促成“百日维新”。其间,梁启超活跃非凡,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显示了其宣传和组织才能。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等地,耳闻目睹西方之学,思想又有新变。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鼓吹变法维新。从1901年至1903年短短的三年间,撰写了近百篇文章,广泛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其人物涉及霍布士、斯宾诺莎、卢梭、培根、笛卡儿、达尔文、盂德斯鸠、康德等、其领域遍及历史地理、教育、政治,名人等各个方面,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被誉为“舆论界骄子”。

    材料二:

    1896年,“启超创一旬刊杂志于上海,曰时务报。自著《变法通议》,批评秕政,而救弊之法,归于废科举兴学校,亦时发民权论,但微其绪,未敢昌言。”

    在《自序》、《论不变法之害》和《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梁启超指出,变为自然和社会之普遍法则,自然由变而成,社会也由变而生,“借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上引历史,下及现实,左观印(度)日(本),右览俄(国)德(意志),极言变法之必要,他大声疾呼:“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梁启超继而进一步回答了法之如何变的问题:“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2. AI参考:1.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宣传家,他是哪个时期开始宣传变法、高倡改革的?A. 鸦片战争后B. 甲午中日战争后C. 戊戌变法前D. 戊戌变法后正确答案是:B. 甲午中日战争后。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后,遂随其师康有为并各省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可知梁启超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宣传变法、高倡改革的,故选B。2. 根据材料二,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原因是什么?A. 救亡图存B. 适应社会变革C. 促进经济发展D. 反对封建专制正确答案是:B. 适应社会变革。根据材料二“借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认为变法是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故选B。3. 材料二中,梁启超强调变法的重点是什么?并阐述其原因。根据材料二,梁启超强调变法的重点是“育人才”和“变官制”。他认为要使中国摆脱危机,需要改变官员的制度。同时,他主张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知识的人才,这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这是因为只有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和知识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因此,答案是BCD。4.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对于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同时他也参与了戊戌变法运动,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做出了贡献。此外,他创办报刊杂志,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为中国的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活动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23. 材料一:

    邹韬奋,中国著名的报刊编辑、政论家、出版家。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1895年11月5日出生于福建永安,少年时在福州求学,1912年赴沪,入南洋公学,先读小学,1913年升入中院(中学),1917年升入上院(大学)机电科。

    材料二:

    邹韬奋虽然读的是工科,但是却一心想成为新闻记者,他最敬佩的就是上海《时报》的记者黄远生,立志成为他那样的记者。由于家境贫寒,韬奋平时必须半工半读。1919年2月,他去江苏宜兴蜀山镇做家庭教师,一去就是半年。回来后因缺课太多,不易补上,索性转学文科。9月,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西洋文学,副修教育学。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4. AI参考:正确选项是:D解析: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邹韬奋是一位工科生,但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最终选择了主修西洋文学和教育学,而不是他的原专业。因此,他的职业选择和初衷并不相符,因此选项D“他并没有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是正确的。选项A和B都是错误的,因为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他从事新闻工作,也没有提到他从事其他职业。选项C是片面的,因为材料中提到他最终选择了主修西洋文学和教育学,而不是他的原专业,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温馨提示支付 ¥2.65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1)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