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反应 H(g) + I(g) → 2HI(g) ,k = 0.16 dm.mol-.s-, 781K时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c(H)= 0.040 mol.dm-,c(I2)= 0.050 mol.dm-c(H减少一半时,反应速率是起始反应速率的 (   )


A:0.50 倍 B:0.30 倍 C:0.40 倍 D:0.60 倍
答案:AI参考:正确答案是C:0.40倍。\n根据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当反应物浓度减半时,反应速率也减半,因此反应速率是起始反应速率的0.4倍。所以答案为C。'
2.

一个原子的第四电子层可容纳的电子个数 (   )


A:18 B:24 C:32 D:8
答案:AI参考:正确答案是C:32。\n一个原子的第四电子层是d电子层,可以容纳的电子个数为2n²,即2×4²=32个电子。因此,正确答案是C。'
3.

下列各原子中,第一电子亲合势最大的元素是   )。


A:N B:Cl C:F D:Br
答案:AI参考:正确答案是C:F。\n第一电负性越大,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因此选项C中的F元素第一电子亲合势最大。'
4.

对于热力学系统的变化过程,下列物理量的变化值与变化途径有关的是(       )


A:H B:U C:W D:T
答案:AI参考:正确答案是D:T。\n温度是热力学系统在某状态下的一组物理量,其变化值与变化途径有关。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其他选项A、B、C都与变化过程无关。'
5.

在钾的原子轨道能级中,E4s<E3d,这种现象称为   ) 


A:屏蔽效应 B:钻穿效应 C:能级交错现象 D:电子衍射现象
答案:AI参考:正确选项:C:能级交错现象。\n\n在钾的原子轨道能级中,4s能级低于3d能级的现象称为能级交错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分布受到核电荷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导致电子的能量发生变化,出现能级交错的现象。能级交错现象在化学反应和电子结构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和电子衍射现象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其他现象,与题干描述不符。'
6.

实验室配制Bi(NO3)3溶液时,必须加适量HNO3这是为了(   )。


A:产生盐效应 B:形成缓冲溶液 C:与HNO3反应而溶解 D:防止Bi(NO3)3水解
答案:AI参考:正确选项:D:防止Bi(NO3)3水解。\n\n原因:硝酸具有酸性,可以抑制硝酸铋的水解。水解是指化合物在水中或水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使得化合物转化为更稳定的无水物。为了配制稳定的硝酸铋溶液,加入适量硝酸是为了防止硝酸铋的水解。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答案。而盐效应、缓冲溶液和与硝酸反应溶解都与配制硝酸铋溶液没有直接关系。'
7.

某金属离子形成外轨型八面体配合物时磁矩为4.90B.M.,而它在形成内轨型八面体配合物的磁矩为零,该金属离子可能是(    )


A:Mn2+ B:Fe2+ C:Co2+ D:Cr3+
答案:AI参考:正确答案是D:Cr3+。\n根据题意,该金属离子形成外轨型八面体配合物时磁矩为4.90B.M.,说明该金属离子有空轨道,能够容纳配位体;而形成内轨型八面体配合物时磁矩为零,说明该金属离子的d轨道全部参与了配位,即电子全部参与了成键。因此,该金属离子应该具有3个外层电子,且为过渡金属离子。选项中只有Cr3+符合要求,因此答案为D。'
8.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填充时所遵守的一般原则是(     )  



A: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B:对称性匹配原则、能量近似原则和最大重叠原则。 C:能量最低原理、对称性匹配原则和最大重叠原则。 D:对称性匹配原则、能量近似原则和洪特规则。
答案:AI参考:正确选项是C:能量最低原理、对称性匹配原则和最大重叠原则。\n\n电子在原子轨道中填充时,需要遵守三个原则:能量最低原理、对称性匹配原则和最大重叠原则。能量最低原理是指电子优先选择能量最低的能级进行填充,这样可以降低电子的能量。对称性匹配原则是指电子填充的轨道的电子云分布要与原子核的电场分布对称,这样可以保持原子的稳定性。最大重叠原则是指电子在填充轨道时,要尽可能地使电子云与原子核的电场最大程度地重叠,这样可以增加原子之间的结合能。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9.

某原子基态时n=5的电子层只有2个电子,则在n=4电子层中电子总数为(    )个。


A:18 B:8 C:8~32 D: 8~18
答案:AI参考:正确选项:D 8~18\n\n根据题目描述,该原子基态时第5层(即第四层)只有2个电子,说明该原子第4层是亚层,并且为全充满状态。因此,第4层最多可以容纳18个电子。由于题目未给出其他信息,因此无法确定该原子的具体元素种类,但可以确定第4层电子总数为8~18个。因此,正确答案为D。'
10.

有效核电荷Z和核电荷Z之间的关系是:   


A: Z* = Z+σ B:Z* = Z–σ C:Z* =Z/ r2 D:Z* = q+q-/r
答案:AI参考:通过对四个选项的分析,选项A中的表达式“Z* = Z + σ”最为符合题意,这是因为有效核电荷的定义是核电荷与某个因子(σ)的加权平均值,而选项A中的表达式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有效核电荷是一个用于描述核子对核外电子吸引能力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强。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选项B、C、D中的表达式都与有效核电荷的定义不符,因此不正确。'
11.

在一多电子原子中,有如下量子数的各电子,其中能量最低的是(   )。


A:(2, 0, 0, -1/2) B:(2, 1, 0, -1/2) C:(3, 1, 1, +1/2) D:(3, 1, -1, -1/2) 12.

关于反应级数的陈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反应的级数只能通过实验来测定 B:反应级数必须是正整数 C:反应级数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D:二级反应也就是双分子反应 13.

某反应2X+YZ的速度方程为υkc(X),反应开始时,反应物XY的浓度分别为0.8 mol·L10.4 mol·L1,当反应进行到Y的浓度为0.2 mol·L1时,共用时30min,则当反应进行到X的浓度等于0.2 mol·L1时,还需用时(  )。


A:15 min B:90 min C:30 min D:60 min 14.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反应NH4++H2O = NH3+H3O+中的酸是(    )


A:NH3 B:H3O+ C:H2O D:NH4+ 15.

依照酸碱电子理论,反应Ag++2NH3=Ag(NH3)2+(     )


A:Ag+是盐,NH3是配位体 B:Ag(NH3)2+是盐 C:Ag(NH3)2+是酸碱配合物 D:Ag+是酸,NH3是碱 16.

表明熵变的下列反应,正确的是:(     )   


A:O2(g)®2O(g)  DrS>0 B:O2(g ,106Pa)®O2(g ,105Pa)  DrS<0 C:3O2(g)®2O3(g)   DrS>0 D:O2(g)®O2(l)  DrS<0 17.按酸碱质子理论考虑,在水溶液中既可作酸亦可作碱的物质是 (    )
A:Cl- B:HCO3- C:H3O+ D:NH4+ 18.既能衡量元素金属性强弱,又能衡量其非金属性强弱的物理量是:(   )
A:电离能 B:电负性 C:电子亲核能 D:偶极矩 19.关于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对孤立体系而言,ΔS >0的反应总是自发进行的 B:298K时,纯物质的  ΔS =0  C:在一个反应过程中,随着生成物的增加,熵变增大 D:一切单质的  ΔS =0 20.在3s电子的概率径向分布图中,共有(  )个峰。
A:3 B:1 C:4 D:2 21.氢硫酸电离常数 K1 =1×10-7 ,K2 =1×10-13 ,在 0.1 mol.dm-3 H2S水溶液中溶液的pH值是 (     )
A:4  B:2 C:10-2  D:3 22.欲使Mg(OH)2溶解,可加入:(  )
A:NaCl B:NaOH C:NH4Cl D:NH3·H2O 23.BCl3分子是非极性分子,所以B-Cl键是非极性键。
A:对 B:错 24.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态代表了它在氧化还原中所处的状态,因此氧化态越高,氧化能力越强。 
A:对 B:错 25.“非自发反应”就是指“不可能”实现的反应。
A:错 B:对

温馨提示支付 ¥3.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8)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