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内容已经过期谨慎付费,点击上方查看最新答案

伤寒论

  1. 大青龙汤证的病机为风寒束表,阳郁内热。( )

  2. A:对 B:错
    答案:对
  3. 太阳病、头痛、发热、无汗、恶风宜用桂枝汤。( )

  4.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对。太阳病,头痛,发热,无汗,恶风宜用桂枝汤是正确的。'
  5. 太阳与阳明合病,脉沉而喘满者,宜麻黄汤。( )

  6. A:错 B:对
    答案:对AI参考:B.对。太阳与阳明合病,脉沉而喘满者,属于太阳病兼阳明里热,宜用麻黄汤发汗以解太阳之表,兼清阳明里热。因此,答案为B,即正确。'
  7. 凡属“营卫不和”的病证均可仿效桂枝汤法治疗。( )

  8.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A:错。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代表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证。而“营卫不和”的病证不仅仅局限于太阳中风证,还包括其他类型的病证。因此,不是所有“营卫不和”的病证都可以仿效桂枝汤法治疗。'
  9. 麻黄汤可用于治疗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的营卫不和证。( )

  10. A:错 B:对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对。麻黄汤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因此,麻黄汤可用于治疗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的营卫不和证,此题为判断题,故答案为B。'
  11. 凡表里同病下利,当循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 )

  12. A:错 B:对
    答案:错
  13. 茯苓甘草汤方的药味组成是茯苓、炙甘草、桂枝、生姜。( )

  14. A:对 B:错
    答案:对
  15.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

  16. A:对 B:错
    答案:按之则痛AI参考:答案是B:错。小陷胸汤主治痰热互结在胸膈的病证,症见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题干所述症状为小结胸病,按之痛,脉浮滑,而小结胸病不一定有按之痛这一症状,因此小陷胸汤不一定适用于小结胸病。所以,该题描述不准确,答案为B,错误。'
  17. 吴茱萸汤可用来治疗阳明病胃热呕吐证。( )

  18. A:错 B:对

  19. 附子汤中用生附子来温经驱寒镇痛。( )

  20. A:错 B:对

  21. 因为使用柴胡汤可以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所以水热互结于胸隔而见胸胁满痛者,可用小柴胡汤加减。( )

  22. A:错 B:对

  23. 调胃承气汤证,可能有腹满一症。( )

  24.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调胃承气汤证主要表现为大便不通、腹胀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等,没有腹满一症。因此,该题判断为错误。'
  25. 因为自利而渴者属少阴,所以下利便脓血而渴者,亦属少阴。( )

  26.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下利便脓血而渴者不属于少阴病。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自利而稀薄如水的黏液状便血,并且伴有口渴的症状,不属于少阴病。因此,判断题表述错误。'
  27. 厥阴病之消渴,乃今日之消渴病也。( )

  28. A:错 B:对

  29. 四逆散证中之四逆是阴盛阳衰所致。( )

  30. A:错 B:对

  31.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宜麻黄汤。( )

  32. A:对 B:错

  33. 凡柴胡汤证误下后,仍可使用小柴胡汤。( )

  34. A:对 B:错

  35. 伤寒脉滑而厥者,宜用四逆汤。( )

  36.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B。判断题错误。伤寒脉滑而厥者,属阳明里证,宜用白虎汤。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37. 厥而下利的病证必用四逆汤治疗。( )

  38. A:错 B:对

  39. 茯苓甘草汤方之药物组成是茯苓、甘草。( )

  40. A:对 B:错

  41. 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42. A:风寒束表,正气固外,营阴郁滞 B:营弱卫强 C: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D:阳浮阳弱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营弱卫强。太阳中风证是外感风寒之邪,肌表闭塞,卫阳之气郁而不舒,与邪气相争而发热,卫阳之气浮越,肌表虚疏,汗出而解,所以太阳中风证的病机是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正气固外,营阴郁滞(A对),阳浮阳弱(D对),故阳浮阳弱为太阳中风证的特征。而营弱卫强是阴虚证的特点,非太阳中风证病机(B错,为本题正确答案)。由于肌表为六淫之邪常见侵入之处,故风寒外袭是太阳中风证的主要病因。由于太阳主一身之表,故风寒外袭必伤及太阳经脉,卫阳不固是卫外功能减退,营不内守是营阴郁滞于内,故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为太阳中风证的病机。'
  43. 寒湿发黄证的治法是:( )

  44. A:温阳散寒,除湿退黄 B:温阳化气,行水退黄 C:温胃散寒,利水退黄 D:温肾扶阳,化湿退黄
    AI参考:正确选项是【A:温阳散寒,除湿退黄】。寒湿发黄证是由于寒湿内困,脾阳受困,运化失职,胆液为湿所困而成。其治以温阳散寒,除湿退黄为主。故选A。'
  45. 下列哪项属于黄连阿胶汤的主证:( )

  46. A:心中懊憹 B:心中烦,不得卧 C:心下逆满 D:虚烦

  47. 大柴胡汤证中“心中痞硬”的机理是:( )

  48. A:邪热干犯胃腑,胃气下降 B:邪踞少阳,胸胁不利,气机阻滞 C:胆热犯胃,升降失常,水气内停 D:热结阳明,腑气不通 E:邪犯少阳、阳明,里气壅滞
    AI参考:正确答案是C:胆热犯胃,升降失常,水气内停。大柴胡汤证中“心中痞硬”的机理是胆热犯胃,升降失常,水气内停。大柴胡汤证的主要病机是少阳阳明合病,少阳邪热内盛,胆热犯胃,胃气不降,气机郁结,故见“心中痞硬”。因此,选项C“胆热犯胃,升降失常,水气内停”是正确的。选项A、B、D、E虽然也涉及到了病机,但与题干中的“心中痞硬”的机理不符。'
  49. 桃核承气汤证的治法是:( )

  50. A: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B:活血化瘀,通下瘀热 C: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D:清热化瘀,软坚教洁

  51. 炙甘草汤证的主证是:( )

  52. A:厥而心下悸 B:脐下悸,欲作奔豚 C:心中悸而烦 D:脉结代,心动悸 E:心下悸,欲得按

  53. 下列方剂除哪一项外,均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

  54. A:桂枝加附子汤 B: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C: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桂枝加葛根汤
    AI参考:正确答案是C: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该题为逆向思维题,要求选出有调和营卫作用的方剂中没有的一项。ABDE四项均有调和营卫的作用,C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无调和营卫的作用。故选C。'
  55.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脉阴阳俱紧”意指:( )

  56. A:寸、尺脉俱紧 B:寸、尺脉俱浮紧 C:寸、关、尺脉俱浮紧 D:寸、关、尺脉俱紧

  57. 葛根加半夏汤证的治法是:( )

  58. A:祛风解肌,升津舒经 B: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C:发汗解表,和里止利 D:发汗解表,降逆化痰

  59. 太阳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下列解答哪项是正确的?( )

  60. A:恶寒与否 B:汗出与否 C:恶风与否 D:疼痛与否 E:有无“或未发热”

  61. 小结胸证的病机是:( )

  62. A:水热互结于胸膈 B:痰热互结于心下 C:痰热互结于胸部 D:痰水互结于胁下 E:痰热互结于少腹

  63. 下列方麻黄用量最大的是:( )

  64. A:小青龙汤 B:葛根汤 C:麻杏石甘汤 D:麻黄汤 E:大青龙汤

  6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病机是:( )

  66. A:脾肾阳虚,水气泛滥 B:胃阳不足,水停心下 C:心阳不足,肾水上逆 D:脾虚不运,水停中焦 E:表邪未解,脾虚水停

  67. 决定六经病证是否传变的主要因素是:( )

  68. A: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护理当否 B: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治疗的当否 C:病情的轻重,护理的当否,误治与否 D:感邪的轻重,护理的当否,失治与否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治疗的当否】。决定六经病证是否传变的主要因素是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治疗的当否。正气强弱是决定疾病传变与否的内因,邪气盛衰和病位浅深是决定疾病传变与否的外因。其中,治疗的当否是决定六经病证是否传变的关键因素。因此,B选项是正确答案。其他选项中,A选项提到了护理当否,但护理只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是决定因素;C选项提到了病情轻重和误治与否,但病情轻重只是影响疾病传变的一个因素,误治和失治才是决定因素;D选项提到了感邪的轻重和失治与否,但感邪的轻重只是影响疾病传变的一个因素,失治才是决定因素。'
  69. 小陷胸汤的组成是:( )

  70. A:黄连、半夏、瓜萎实 B:黄芩、半夏、瓜萎实 C:黄连、黄芩、半夏 D:黄连、黄芩、半夏、瓜萎壳 E:黄芩、半夏、瓜萎壳
    AI参考:小陷胸汤的组成是:**黄连、半夏、瓜萎实**。答案为A。小陷胸汤是治疗痰热互结胸痹的方剂,出自《伤寒论》,药物组成:黄连12g,半夏12g,栝蒌实(或蒌皮)30g。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功效。'
  71. 栀子豉汤禁忌,是下列哪项?( )

  72. A:但头汗出 B:旧微溏 C:手足温 D:其外有热 E:饥不能食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但头汗出。栀子豉汤禁忌包括但头汗出、脉浮紧、脉滑数等。其中,但头汗出是栀子豉汤证的临床表现之一,说明病人仅头部出汗,身体其他部位无汗或少汗,这是栀子豉汤的禁忌症之一。因此,本题答案为A。'
  73. 下列何方,不属于治疗少阳病兼证的方剂?( )

  74. A:黄芩汤 B:柴胡桂枝干姜汤 C:黄连汤 D:大柴胡汤 E:柴胡桂枝汤

  75. 茵陈蒿汤的药物组成是:( )

  76. A:茵陈蒿、黄芩、栀子 B:茵陈蒿、黄连、栀子 C:茵陈蒿、芒硝、栀子 D:茵陈蒿、黄柏、栀子 E:茵陈蒿、大黄、栀子

  77. 以下诸证,哪项属于小柴胡汤证的主证?( )

  78. A:汗出 B:支节烦疼 C:发热恶寒 D:心下支节 E:胸胁苦满

  79.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治法是:( )

  80.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发汗解表,升津舒经 C:发汗解表,内清郁热 D:发汗解表,宣肺除饮 E:解肌祛风,宣肺平喘

  81. 小柴胡汤证中的胸胁症状是:( )

  82. A:胁下硬满 B:胁下满痛 C:胁下痞硬 D:胸胁苦满
    AI参考:正确选项是:D:胸胁苦满小柴胡汤证中的胸胁症状是胸胁苦满。这个症状描述了患者感到胸部和胁部的苦闷和不适感,通常是由于柴胡汤的疏肝解郁作用所引起的。选项A、B和C虽然也描述了胸部和胁部的症状,但不够精确,不如D选项“胸胁苦满”更能准确地描述小柴胡汤证中的胸胁症状。'
  83. 葛根芩连汤的主治证有:( )

  84. A:汗出 B:脉紧 C:利不止 D:喘

  85. 白通加猪胆汁汤中人尿、猪胆汁的作用是:( )

  86. A:引阳入阴,使姜附更好地发挥扶阳救逆的作用 B:咸寒苦降 C:益阴补阳 D:属从治法,使热药不致被阴寒所格拒

  87. 脾约证大便硬的机理是:( )

  88. A:胃强脾弱 B:胃热脾寒 C:脾虚气血亏损 D: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89. 不得眠可见于:( )

  90. A:干姜附子汤证 B:栀子豉汤证 C:猪芩汤证 D:黄连阿胶汤证
    AI参考:正确选项为:B:栀子豉汤证。栀子豉汤证的主要症状是心烦不得眠,所以会出现“不得眠”的症状。而干姜附子汤证、猪芩汤证、黄连阿胶汤证都不会出现“不得眠”的症状。所以,本题答案为B选项。注意:这里“不得眠”不是睡眠时间短或者失眠,而是患者主观上不想睡觉的感觉,类似于失眠引起的烦躁不安。因此,如果患者出现了烦躁不安,那么就可能是栀子豉汤证的表现之一。另外,本题可能也存在表述错误的可能。例如,如果是单纯说“多梦易醒可见于......”,那么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有可能是正确的。不过从实际临床上来说,如果出现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则很可能为药物副反应之一,需要考虑停用该药。具体还是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91. 小柴胡汤证的或然证有:( )

  92. A:或胁下痞硬 B: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C:或胸中烦而不渴 D:或渴,身有微热
    AI参考:正确选项为:C:或胸中烦而不渴;D:或渴,身有微热。原文提到“小柴胡汤证的或然证”,意味着还有其他症状可能与小柴胡汤证有关,但不一定是必要条件。根据原文,选项C和D是与小柴胡汤证相关的或然证。选项A和B虽然也与小柴胡汤证有关,但不是或然证,而是必要条件。因此,正确选项为C和D。'
  93. 茵陈蒿汤证可见下列哪些证状?( )

  94. A:渴不欲饮 B:但头汗出 C:小便不利 D:身目小便黄
    AI参考:正确选项为:B:但头汗出 C:小便不利 D:身目小便黄。茵陈蒿汤证的主要症状包括身目小便黄、小便不利以及但头汗出等。因此,选项B、C、D均为茵陈蒿汤证可能出现的症状。选项A中的渴不欲饮不是茵陈蒿汤证的主要症状,因此不正确。'
  95. 少阴病提纲的脉证是:( )

  96. A:但欲寐 B:脉微细 C:脉沉微 D:四肢厥逆

  97. 大青龙汤证中有:( )

  98. A:不汗出而烦躁 B:身疼痛 C:脉浮缓 D:身不疼,但重
    AI参考:正确选项为:ABCD。大青龙汤证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烦躁、身疼痛、脉浮缓,以及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但重等。因此,所有选项都正确。'
  99. 太阳温病的主证有:( )

  100. A:口渴 B:发热 C:不恶寒 D:身重
    AI参考:正确选项为:B:发热 C:不恶寒。太阳温病的主证包括发热、口渴、身重等,但不会出现恶寒的症状。因此选项ACD均为正确答案。本题没有分析的必要,只要按照已知的知识进行回答即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选择只是针对所给出的选项,对于其他选项是否符合中医理论并没有涉及。如果有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还请详细查阅相关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101. 下列方剂的药物组成无错误的是:( )

  102. A:黄连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 B:生姜泻心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加生姜 C:小柴胡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连加柴胡 D:旋复代赭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连、黄芩加旋复花、代赭石
    AI参考:正确选项是B:生姜泻心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加生姜。解析:A选项黄连汤是由黄连、半夏、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等组成,与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的药物组成不符;C选项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有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与半夏泻心汤去黄连加柴胡的药物组成不符;D选项旋复代赭汤的药物组成有旋复花、代赭石、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其中没有黄连,但是与半夏泻心汤去黄连、黄芩加旋复花、代赭石的药物组成有部分重合。只有B选项生姜泻心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加生姜,药物组成没有错误。'
  103. 便脓血可见于:( )

  104. A:桃花汤证 B:白头翁汤证 C:大承气汤证 D:葛根芩连汤证
    AI参考:正确选项为B、C、D:便脓血可见于白头翁汤证、大承气汤证、葛根芩连汤证。白头翁汤证是中医的方剂,主要症状包括便脓血、热痢可欲食大便等;大承气汤证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腹痛拒按、便脓血、苔黄等症状;葛根芩连汤证也常有便脓血等表现。桃花汤证主要用于治疗阴亏血少所致的便脓血等病症,与题干描述不符。'
  105. 以下哪项为理中丸的主治证:( )

  106. A:腹满而吐,时腹自痛 B:吐利,头痛发热,寒多不用水 C:自利不渴,饮食不下 D:喜唾,久不了了

  107. 厥证可见于:( )

  108. A:茯苓甘草汤证 B:乌梅丸证 C:瓜蒂散证 D:白虎汤证
    AI参考:正确选项为:B:乌梅丸证。厥证是中医的一种病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厥证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乌梅丸证是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乌梅丸是中医方剂中治疗厥证的常用方剂之一,具有温脏祛寒、调和气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寒热错杂导致的厥证。其他选项中,茯苓甘草汤证、瓜蒂散证、白虎汤证虽然也与厥证有关,但并不是常见的厥证原因。因此,正确选项为B:乌梅丸证。'
  109. 骨节痛的症状可见于:( )

  110. A:真武汤证 B:通脉四逆汤证 C:麻黄汤证 D:附子汤证

  11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麻杏石甘汤证俱有咳喘,其病机区别在于:( )

  112. A:前者风寒袭表,营卫不和,肺气不降;后者邪热壅肺,肺失肃降 B:前者腠理闭塞,肺气不降;后者表寒内饮,肺气不降 C:前者有表证;后者无表证 D:前者有水饮;后者无水饮
    AI参考:正确选项为:A:前者风寒袭表,营卫不和,肺气不降;后者邪热壅肺,肺失肃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风寒之邪在表,邪郁于肺,肺气上逆而致咳喘。其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肺气不降。麻杏石甘汤主治邪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的咳喘。其病机为邪热壅肺,肺失肃降。两者区别在于病机不同,前者为风寒袭表,后者为邪热壅肺。'
  113. 苓桂甘枣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均为水饮为患,其区别要点是:( )

  114. A:前者心阳虚损;后者脾阳虚衰 B:前者兼肾阳不足;后者兼心阳虚 C:前者以脐下悸,欲作奔豚等为主证;后者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等为主证 D:前者水停下焦,复有上逆之势;后者水停中焦

  115. “无大热”见于:( )

  116. A:大陷胸汤证 B:麻杏甘石汤证 C:小陷胸汤证 D:干姜附子汤证
    AI参考:正确选项为:B:麻杏甘石汤证。“无大热”是中医望诊中的一种症状表现,通常出现在麻杏甘石汤证中。麻杏甘石汤是治疗肺热咳喘的常用方剂,其中的“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石膏”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因此可以治疗肺热导致的发热症状。而其他选项中,大陷胸汤证、小陷胸汤证和干姜附子汤证均不会出现“无大热”的症状。因此,答案为B。'
  117. 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共有的症状是:( )

  118. A:发热恶寒 B:小便不利 C:脉浮 D:心烦
    AI参考:正确选项为:B:小便不利 C:脉浮。猪苓汤证和五苓散证都是中医的证候,它们共同的症状是小便不利和脉浮。小便不利是指排尿不畅或排尿量少的情况,而脉浮则是指脉象轻浮,表示疾病在表或初期。这两个症状都是猪苓汤证和五苓散证的主要表现之一。而发热恶寒、心烦等症状并不是猪苓汤证和五苓散证共有的症状。因此,正确答案是B和C。'
  119. 大陷胸汤的适应证是:( )

  120. A:心中懊憹 B:舌上白苔滑 C:无大热 D:心下痛,按之石硬
    AI参考:大陷胸汤的适应证是:D: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是《伤寒论》中的一张方子,主要用于治疗胸脘腹痞,按之则硬,痛不可近,属于阳明腑实证。其症状包括心下痛,按之石硬,或心下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沉实等。因此,选项D“心下痛,按之石硬”是该汤的适应证。选项A、B、C虽然也属于胸脘腹不适的症状,但并非大陷胸汤的特异性适应证。'

温馨提示支付 ¥2.1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1)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