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内容已经过期谨慎付费,点击上方查看最新答案

刑法总论(中国民航大学)

  1. 下列关于减刑、假释的分析,正确的是( )

  2. A:乙因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已服刑7年,确有悔改表现无再犯危险,对乙可优先适用假释。 B:甲因投放危险物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已服刑8年,确有悔改表现,无再犯危险,对甲可以假释。 C:丙因犯贪污罪,在死刑缓期执行两年期间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终身监禁。丙在监狱中表现良好,积极退赃并由重大立功表现,已在监狱中服刑25年,依法可以假释。 D:丁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已服刑8年,一直未退赃,虽在服刑中有重大技术革新但也不得减刑。
    AI参考:正确答案是【C:丙因犯贪污罪,在死刑缓期执行两年期间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终身监禁。丙在监狱中表现良好,积极退赃并由重大立功表现,已在监狱中服刑25年,依法可以假释。】。选项A、B说法错误,根据《刑法》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因此对乙、甲来说只有悔改表现不能优先考虑假释;选项D说法错误,盗窃罪可减刑且D表述符合减刑情形;而C项符合减刑假释的条件。综上所述,选项C是正确的。'
  3. 立法解释是( )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4.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B:最高人民法院 C:全国人大 D:全国人大常委会
    答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_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 洪某与曾某因琐事发生争执,在旁边的陈某上前劝阻。洪某认为陈某有意偏袒曾某,挥拳连击陈某的胸部和头部,陈某被打后追撵洪某,追出两三步后倒地身亡。经鉴定,陈某系在原有冠心病的基础上因被击打胸部后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跳骤停而猝死。对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6. A:因为洪某不知道陈某患有冠心病,故洪某只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B:洪某的行为与陈某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C:洪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D:如果陈某患有冠心病的事实连一般人都不可能知道,则陈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AI参考:对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洪某的行为与陈某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解释:根据题干中描述的情况,洪某挥拳连击陈某的胸部和头部,这可能会导致陈某受到严重伤害,甚至是死亡。然而,根据题干中的描述,洪某是在不知道陈某患有冠心病的情况下进行了攻击,而陈某的死亡是因为被击打胸部后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跳骤停而猝死。因此,洪某的行为虽然具有危险性,但是并不构成犯罪或属于正当防卫。另外,由于洪某的行为与陈某的死亡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该事件并不是意外事件。因此,答案为B:洪某的行为与陈某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其他选项A、C和D不正确。选项A,如果洪某在实施攻击前并不知道陈某患有冠心病,则其只可能被认定为有过失的行为而非犯罪;选项C洪某的行为并不属于正当防卫;选项D即使陈某的疾病属于不为人知的秘密,事件仍被视为意外事件的条件是洪某无法控制这种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答案为B。'
  7. 下列不属于实质的一罪的是( )。

  8. A:想象竞合犯 B:结果加重犯 C:继续犯 D:惯犯
    答案:惯犯
  9. “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是:(1)禁止溯及既往(_____的罪刑法定);(2)排斥习惯法(_____的罪刑法定);(3)禁止类推解释(______的罪刑法定);(4)刑罚法规的适当(______的罪刑法定)。”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

  10. A:事前——成文——严格——确定 B:事前——成文——确定——严格 C:事前——确定——成文——严格 D:事前——严格——成文——确定
    答案:事前——成文——严格——确定
  11. 下列选项中,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是( )。

  12. A:刑法关于空间效力范围的规定 B:刑法关于放火罪与失火罪构成要件及法定刑的不同规定 C:刑法关于怀孕妇女不适用死刑的规定 D:刑法关于享有外交豁免特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的规定
    答案:刑法关于放火罪与失火罪构成要件及法定刑的不同规定
  13. 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某单位谋取利益。随后,该单位的经理送给甲一张购物卡,并告知其购物卡的价值为2万元、使用期限为1个月。甲收下购物卡后忘记使用,导致购物卡过期作废,卡内的2万元被退回到原单位。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14. A:甲的行为构成受贿(未遂)罪    B:甲的行为构成受贿(预备)罪 C:甲的行为构成受贿(既遂)罪 D:甲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
    答案:甲的行为构成受贿(既遂)罪 
  15. 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16. A:犯罪预备 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D:犯罪未遂

  17.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死缓减为有期徒刑时,有期徒刑的期限为( )年。

  18. A:13 B:20 C:25 D:15
    AI参考:正确选项是【B:20年】。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死缓减为有期徒刑时,有期徒刑的期限为20年。'
  19. 关于故意与违法性的认识,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20. A:甲误以为自己盗窃枪支的行为仅成立盗窃罪。甲对《刑法》规定存在认识错误,因而无盗窃枪支罪的犯罪故意,对甲的量刑不能重于盗窃罪 B:甲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有害,但不知是否违反《刑法》,于是向政府有关部门咨询,被告知不违法后,甲实施了该行为。但事实上《刑法》禁止该行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回答不影响甲成立故意犯罪 C:甲误以为买卖黄金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仍买卖黄金,但事实上该行为不违反《刑法》。甲有犯罪故意,成立犯罪未遂 D:甲拘禁吸毒的陈某数日。甲认识到其行为剥夺了陈某的自由,但误以为《刑法》不禁止普通公民实施强制戒毒行为。甲有犯罪故意,应以非法拘禁罪追究刑事责任

  21. 甲给乙倒茶时,听到乙打算吃完饭去杀害丙,遂下药迷倒乙后给丙通风报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2. A:因乙杀害丙的危险不紧迫,故甲不成立紧急避险。 B:甲可以成立正当防卫。 C:甲需负刑事责任。 D:甲成立紧急避险。
    AI参考:正确选项是:D:甲成立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本题中,甲为了使丙的人身权利免受更大的危险(乙的杀害行为),不得已采取了对乙损害的紧急避险行为(下药迷倒乙),符合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成立紧急避险。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其他选项均不正确。'
  23. 警察依法拘留、逮捕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属于:( )

  24. A:依照法律实施的行为 B:经权利人同意的行为 C:自救行为 D:正当业务行为
    AI参考:正确选项是【A:依照法律实施的行为】。警察依法拘留、逮捕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属于依照法律实施的行为,这是警察的法定职责和权限,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其他选项均不符合警察行为的性质和特点。经权利人同意的行为通常是指权利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愿将自己的权利让渡给他人的行为;自救行为是指权利人在遭受侵害时,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自救,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当业务行为则是指从事法律规定的正当业务活动,如医生、律师等职业行为。这些选项均与警察依法拘留、逮捕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性质不符。'
  25. 关于共同犯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26. A:持不同犯罪故意的人共同实施危害行为的,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 B: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但不能据此否认片面的共犯 C:在片面的对向犯中,双方都成立共同犯罪 D:无责任能力者与有责任能力者共同实施危害行为的,有责任能力者均为间接正犯

  27.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观点正确的是( )。

  28. A:罪刑法定原则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 B:罪刑法定原则只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适用习惯法 C:罪刑法定原则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 D: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
    AI参考:正确答案是D: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立法者明文规定犯罪和刑罚,司法者依据法律进行裁判。选项A、B、C说法均不正确。只有选项D是正确的。故正确答案为D。'
  29. 关于结果加重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30. A:甲以胁迫手段抢劫乙时,发现仇人丙路过,于是立即杀害丙。甲在抢劫过程中杀害他人,因抢劫致人死亡包括故意致人死亡,故甲成立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B:甲将乙拘禁在宾馆20楼,声称只要乙还债就放人。乙无力还债,深夜跳楼身亡。甲的行为不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 C:强奸罪、强制猥亵妇女罪的犯罪客体相同,强奸、强制猥亵行为致妇女重伤的,均成立结果加重犯 D:故意杀人包含了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实际上是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

  31. 根据《刑法》第111条的规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构成犯罪。司法解释将其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这一解释属于下列何种解释?( )

  32. A:反对解释 B:补正解释 C:当然解释 D:缩小解释
    AI参考:正确选项是【B:补正解释】。根据题干中的描述,司法解释将《刑法》第111条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这种解释是在原法律条文所使用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补充说明,因此属于补正解释。反对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进行扩大或缩小解释,以排除或限制其适用范围;当然解释是指根据立法原意和法律体系协调原则,对法律条文的含义作出扩大或限缩的解释;缩小解释是指对刑法中的刑罚适用范围作缩小理解。这些选项与题干中的描述不符。'
  33. ①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作出的解释,既然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可以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论处,那么,立法解释也可以规定"携带凶器盗窃的,以抢劫罪论处"。②当然,立法解释毕竟是解释,所以,立法解释不得进行类推解释。③司法解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当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相抵触时,应适用新解释优于旧解释的原则。④不过,司法解释的效力低于立法解释的效力,所以,立法解释可以进行扩大解释,司法解释不得进行扩大解释。关于上述四句话正误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34. A:第①句正确,其他错误    B:第③句正确,其他错误    C:第②句正确,其他错误 D:第④句正确,其他错误

  35. 徐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于2017年11月21日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期2年执行。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徐某伙同他人无故殴打学生傅某,致傅某轻微伤。当地公安局于2018年4月3日决定对徐某行政拘留15日,并于当日开始执行该行政拘留决定。行政拘留结束后,法院撤销对徐某的缓刑,决定收监执行。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36. A:徐某被行政拘留的15天不应当折抵刑期 B:徐某被行政拘留的15天可以折抵刑期 C:应当将1年有期徒刑与15天的拘留按照限制加重原则实行并罚 D:15天的行政拘留应当被1年有期徒刑吸收

  37. 甲欲杀丙,假意与乙商议去丙家“盗窃”,由乙在室外望风,乙照办。甲进入丙家将丙杀害,出来后骗乙说未窃得财物。乙信以为真,悻然离去。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38. A:乙企图帮助甲实施盗窃行为,却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故对乙应以盗窃罪的帮助犯未遂论处 B: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对乙以非法侵入住宅罪论处。两人虽然罪名不同,但仍然构成共同犯罪 C:乙客观上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但因其仅有盗窃故意,故应在盗窃罪法定刑的范围内对其量刑 D:甲欺骗乙望风,构成间接正犯。间接正犯不影响对共同犯罪的认定,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39. 甲(13周岁)绑架了乙,在绑架期间故意将乙杀害,甲构成何种犯罪?( )

  40. A:构成绑架罪,按照绑架杀人的法定刑处罚 B:绑架罪 C:无罪 D:故意杀人罪
    AI参考:正确选项是【D:故意杀人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甲作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未满14周岁),在实施绑架行为时杀害乙,其犯罪行为应按照故意杀人罪论处。因此,甲构成故意杀人罪,而非绑架罪或无罪。'
  41. 被宣告 的犯罪分子,在 考验期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 ,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刑罚。( )

  42. A:既不能均填“假释”,也不能均填“缓刑” B:即可均填“假释”,也可均填“缓刑” C:均应填“假释” D:均应填“缓刑”

  43. 关于累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44. A:对累犯和犯罪集团的积极参加者,不适用缓刑 B:犯恐怖活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刑罚执行完毕后的第12年又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成立累犯 C:对累犯,如假释后对所居住的社区无不良影响的,法院可决定假释 D: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累犯,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法院可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45. 1997年刑法修订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几个单行刑法和几个刑法修正案?( )

  46. A:一个单行刑法和10个修正案 B:两个单行刑法和8个修正案 C:一个单行刑法和11个修正案 D:两个单行刑法和9个修正案

  47. 甲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于2021年11月28日考验期满,其所在服刑的监狱于当日上报了将死缓减为无期徒刑的材料。两天后,即11月30日,甲因同监舍的乙无故辱骂他而将乙打成重伤。对甲应如何处理?( )

  48. A: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B:报请当地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C:撤回减刑材料,延长考验期限 D:以无期徒刑和伤害罪判处的刑罚数罪并罚
    AI参考:正确答案是D:以无期徒刑和伤害罪判处的刑罚数罪并罚。根据《刑法》的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甲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考验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但是甲在服刑期间因同监舍的乙无故辱骂他而将乙打成重伤,属于故意犯罪,应当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因此选项A和C错误。至于伤害罪,甲已经被核准执行无期徒刑,应当在新的刑罚执行地服刑。同时因乙受到的伤害也需要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因此,最终应当是按照无期徒刑和伤害罪数罪并罚。所以选项D正确。综上,对于甲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并按照无期徒刑和伤害罪数罪并罚。因此答案为D。'
  49. 关于减刑,下列哪一说法正确?( )

  50. A:减刑不适用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时间可能超过15年 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死缓的罪犯的减刑,需要报请中级人民法院核准 D:对一名服刑犯人的减刑不得超过3次,否则有损原判决的权威性

  51. 关于紧急避险,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52. A:不得已而为之是紧急避险的补充性条件。 B:紧急避险可以阻却违法性。 C:紧急避险的危险源不包括自己针对于自己的危险。 D:面对自然灾害,不能适用紧急避险。

  53. 下列哪些情形属于想象竞合犯?( )

  54. A:盗窃数额较大的、正在使用中的通讯设备的 B:窃取国家所有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档案的 C:行为人在缴纳10万元税款后,一次性假报出口骗取国家20万元退税款的 D:对正在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的警察实施暴力,使之受轻伤的

  55. 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56. A:丁与成某经共谋后,共同伤害被害人汪某,丁的木棒击中了汪某的腹部,成某的短刀刺中了汪某的肺部,汪某因为成某的致命伤害在送到医院10小时后死亡。丁需要对死亡结果负责 B:乙是共同贪污犯罪中的实行犯,但其可能不是主犯 C:丙为勒索财物绑架王某,在控制人质之后,丙将真相告诉好友高某,并委托高某去找王某的父母要钱,高同意并实施了勒索行为。丙成立绑架罪,高某成立敲诈勒索罪 D:甲一开始被恐怖组织胁迫参加犯罪,但在着手实行后,其非常积极,成为主要的实行人之一,甲在共同犯罪中可以成为主犯

  57. 关于刑法的生效时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58. A:在我国刑事立法活动中,刑法生效时间包括“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和“在公布后过一段时间才开始生效”这两种情况。 B:刑法的生效时间,是指刑法从什么时间开始具有法律效力。 C:条文众多、内容复杂的法律宜采用“自公布之日起生效”的方式,加快其生效。 D:只有生效后,刑法规范才能被作为定罪量刑的根据。
    AI参考:正确选项为:A:在我国刑事立法活动中,刑法生效时间包括“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和“在公布后过一段时间才开始生效”。解析如下:A选项正确,刑法生效时间包括公布之日和规定生效时间两种情况。B选项错误,刑法的生效时间通常指的是刑法公布后何时开始生效,即刑法从什么时间开始具有法律效力。C选项错误,法律条文众多、内容复杂的法律,一般会规定一个具体的生效时间,以稳定社会秩序,而不是采用“自公布之日起生效”的方式。D选项正确,只有生效后,刑法规范才能被作为定罪量刑的根据。在法律未生效前,其规范不能作为定罪量刑的根据。因此,刑法的生效时间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59. 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

  60. 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 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 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

  61. 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主体包括( )。

  62. A:最高人民检察院 B:司法部 C:公安部 D:最高人民法院

  63. 关于罪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数额或情节)?( )

  64. A:甲使用变造的货币购买商品,触犯使用假币罪与诈骗罪,构成想象竞合犯 B:乙走私毒品,又走私假币构成犯罪的,以走私毒品罪和走私假币罪实行数罪并罚 C:丁明知黄某在网上开设赌场,仍为其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丁触犯开设赌场罪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构成想象竞合犯 D:丙先后三次侵入军人家中盗窃军人制服,后身穿军人制服招摇撞骗。对丙应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处罚

  65. 下列哪些选项不构成犯罪中止?( )

  66. A:丁为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3万元用于孩子学费,4个月后主动归还 B:丙加入某恐怖组织并参与了一次恐怖活动,后经家人规劝退出该组织 C:甲收买1名儿童打算日后卖出。次日,看到拐卖儿童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的新闻,偷偷将儿童送回家 D:乙使用暴力绑架被害人后,被害人反复向乙求情,乙释放了被害人

  67. 王某看到自己的儿子小王(8岁)正在掐邻居杜某7岁的儿子小杜的脖子,因为其与杜某素来不和,又认为8岁的孩子无论如何都不会构成犯罪,小杜死了正好可以报复杜某,便置之不理。没过多久,杜某也听到小杜的救助声,但杜某却误以为求助的是小王,与他无关,也无动于衷。最终,小王将小杜掐致昏迷,被邻居送往医院后被救活。对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68. A:王某无罪 B:王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杜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D:杜某无罪
    AI参考:对于本案,正确答案是B:王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杜某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根据题目描述,王某看到自己的儿子正在掐邻居的孩子,因为认为8岁的孩子不会犯罪而置之不理,最终导致小杜昏迷被邻居送往医院。这种情况下,王某虽然未能直接完成杀人行为,但其对儿子有教育管束责任,并因此导致了小杜的死亡结果,因此王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另一方面,杜某在听到小杜的救助声后,误以为是小王求助而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导致小杜被掐致昏迷。根据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定义,杜某对小杜的死亡结果有过失责任,因此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而选项A、C、D都是错误的。'
  69. 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 )

  70. A:犯罪的预备阶段 B: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的情况下 C:犯罪的实行阶段 D:犯罪行为已经实行完毕的情况下
    AI参考:正确选项为:BCD。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实行阶段和实行后阶段,即在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或已经实行完毕的情况下均可发生。因此,选项BCD均为正确选项。选项A错误,因为犯罪预备阶段尚未开始实施犯罪,不具备犯罪中止的前提条件。'
  71. 关于罪数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72. A:引诱幼女卖淫后,又容留该幼女卖淫的,应认定为引诱、容留卖淫罪 B:明知在押犯脱逃后去杀害证人而私放,该犯果真将证人杀害的,成立私放在押人员罪与故意杀人罪,应当实行并罚 C:发现盗得的汽车质量有问题而将汽车推下山崖的,成立盗窃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应当实行并罚 D:既然对绑架他人后故意杀害他人的不实行数罪并罚,那么对绑架他人后伤害他人的就更不能实行数罪并罚

  73. 依法不得适用死刑的罪犯是:( )

  74. A:已满75周岁的人 B:盲聋哑人 C: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AI参考:依法不得适用死刑的罪犯是:C、D选项正确答案是C和D。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A选项已满75周岁的人并非绝对不适用死刑,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B选项盲聋哑人属于刑法规定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之一,并非不得适用死刑。因此,正确选项为C和D。'
  75. 广义上的刑法包括( )

  76. A:刑法典 B:刑法立法解释 C:附属刑法 D:单行刑法
    AI参考:正确选项为:ABCD。广义上的刑法包括刑法典、刑法立法解释、附属刑法和单行刑法。其中,刑法典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刑事责任的基本法律;立法解释是立法机关对刑法条文的解释和补充;附属刑法是指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包括但不限于罪名、犯罪构成、刑事责任等;单行刑法是指国家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犯罪而制定的刑法规范。因此,以上四个选项都是广义上的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77. 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

  78. A: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B: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D: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79. 甲雇凶手乙杀丙,言明不要造成其他后果。乙几次杀丙均未成功,后来采取爆炸方法,对丙的住宅(周边没有其他人与物)进行爆炸,结果将丙的妻子丁炸死,但丙安然无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

  80. A:乙对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对丁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B:乙对丙成立爆炸罪,对丁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C: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D:甲与乙构成共同犯罪

  81. 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82. A:甲意外将6岁幼童撞入河中。甲欲施救,乙劝阻,甲便未救助,致幼童溺亡。因只有甲有救助义务,乙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B:甲将弃婴乙抱回家中,抚养多日后感觉麻烦,便于夜间将乙放到菜市场门口,期待次日晨被人抱走抚养,但乙被冻死。甲成立不作为犯罪 C:甲为县公安局长,妻子乙为县税务局副局长。乙在家收受贿赂时,甲知情却不予制止。甲的行为不属于不作为的帮助,不成立受贿罪共犯 D:船工甲见乙落水,救其上船后发现其是仇人,又将其推到水中,致其溺亡。甲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犯罪

  83.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关于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犯罪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84. A:在网络上传播电子盗版书的,属于复制发行他人文字作品 B:通过网络传播淫秽视频的,属于传播淫秽物品 C: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密码上网,造成他人电信资费损失的,属于盗窃他人财物 D:在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的,属于开设赌场

  85. 我国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 )

  86. A:对犯罪危害程度和人身危险性相同的犯罪行为,应依据行为人财产状况的不同而判处不同的罚金 B:平等的裁量刑罚,对实施了相同犯罪的人,必须判处相同的法定刑 C:平等地认定犯罪,不因当事人的地位、身份、职业、金钱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D:平等保护法益,反对地方保护主义

  87. 关于想象竞合犯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88. A:甲女、乙男分手后,甲向乙索要青春补偿费未果,将其骗至别墅,让人看住乙。甲给乙母打电话,声称如不给30万元就准备收尸。甲成立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以绑架罪论处 B:国家工作人员甲收受境外组织的3万美元后,将国家秘密非法提供给该组织。甲的行为成立受贿罪与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的想象竞合犯 C:甲为劫财在乙的茶水中投放2小时后起作用的麻醉药,随后离开乙家。2小时后甲回来,见乙不在(乙喝下该茶水后因事外出),便取走乙2万元现金。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与盗窃罪的想象竞合犯 D:甲向乙购买危险物质,商定4000元成交。甲先后将2000元现金和4克海洛因(折抵现金2000元)交乙后收货。甲的行为成立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与贩卖毒品罪的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处

  89.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

  90. A: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B:禁止溯及既往 C:刑法应当采取成文的形式,禁止习惯法 D:在中国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还包括“法律规定为犯罪的,应当定罪处罚”的内容

  91. 根据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形态的理论分析,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表述哪些是错误的?( )

  92. A:乙基于杀人的意图对他人实施暴力,见被害人流血不止而心生怜悯,将其送到医院,被害人经治疗后仍鉴定为重伤。乙不是犯罪中止。 B:丁为了杀害李四而对其投毒,李四服毒后极端痛苦,于是丁将李四送往医院抢救脱险。经查明,毒物只达到致死量的50%,即使不送到医院,李四也不会死。丁将被害人送到医院的行为和被害人的没有死亡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所以丁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C:丙对仇人王某猛砍20刀后离开现场。2小时后,丙为寻找、销毁犯罪工具回到现场,见王某仍然没有死亡,但极其可怜,即将其送到医院治疗。丙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D:甲为杀人而与李某商量并委托购买毒药,李某果然为其买来了剧毒药品。但10天后甲放弃了杀人意图,将毒药抛入河中。甲成立犯罪中止,而李某不应成立犯罪中止。

  93. 以下哪些被告人构成累犯? ( )

  94. A:某乙犯间谍罪被判有期徒刑,刑罚执行完毕后第2年又犯抢劫罪 B:某甲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刑罚执行完毕后第4年又犯强奸罪 C:某丁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l0年,执行6年后获得假释,假释后的第7年又犯诈骗罪 D:某丙犯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被判有期徒刑,刑罚执行完毕后第3年又犯故意杀人罪

  95. 关于犯罪停止形态的论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96. A:丁对仇人胡某连开数枪均未打中,胡某受惊心脏病突发死亡。丁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B:乙抢夺邹某现金20万元,后发现全部是假币。乙构成抢夺罪既遂 C:丙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儿后,惧怕承担刑事责任,又将婴儿送回原处。丙构成拐卖儿童罪既遂,不构成犯罪中止 D:甲(总经理)召开公司会议,商定逃税。甲指使财务人员黄某将1笔500万元的收入在申报时予以隐瞒,但后来黄某又向税务机关如实申报,缴纳应缴税款。单位属于犯罪未遂,黄某属于犯罪中止

  97. 关于犯罪未遂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98. A:丁资助林某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但林某尚未实施相关犯罪活动即被抓获。丁属于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未遂 B:乙持刀拦路抢劫周某。周某说“把刀放下,我给你钱”。乙信以为真,收起刀子,伸手要钱。周某乘乙不备,一脚踢倒乙后逃跑。乙属于犯罪未遂 C:丙见商场橱柜展示有几枚金锭(30万元/枚),打开玻璃门拿起一枚就跑,其实是值300元的仿制品,真金锭仍在。丙属于犯罪未遂 D:甲以杀人故意将郝某推下过街天桥,见郝某十分痛苦,便拦下出租车将郝某送往医院。但郝某未受致命伤,即便不送医院也不会死亡。甲属于犯罪未遂

  99. 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100. A:甲欲杀乙,埋伏在路旁开枪射击但未打中乙。甲枪内尚有子弹,但担心杀人后被判处死刑,遂停止射击。甲成立犯罪中止 B:甲向乙的饮食投放毒药后,乙呕吐不止,甲顿生悔意急忙开车送乙去医院,但由于交通事故耽误一小时,乙被送往医院时死亡。医生证明,早半小时送到医院乙就不会死亡。甲的行为仍然成立犯罪中止 C:甲入户抢劫时,看到客厅电视正在播放庭审纪实片,意识到犯罪要受刑罚处罚,于是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后离开。甲成立犯罪中止 D:甲潜入乙家原打算盗窃巨额现金,入室后发现大量珠宝,便放弃盗窃现金的意思,仅窃取了珠宝。对于盗窃现金,甲成立犯罪中止

  101. 举动犯也存在犯罪未遂和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形态。( )

  102.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对。举动犯也属于犯罪形态的一种,同样存在犯罪未遂和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形态。举动犯是指法律规定某种危害行为一触即发,稍有动静就会引发犯罪形态的行为。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举动犯同样存在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等犯罪形态。在举动犯的实行阶段,行为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止或未遂犯罪。因此,该判断题是正确的。'
  103. 甲犯叛逃罪被判处管制2年,管制期满后第12年又犯参加恐怖组织罪,应当被判处拘役的,甲属于特别累犯,应当对后罪从重处罚。( )

  104.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根据法律规定,甲不属于特别累犯,因为特别累犯要求前罪和后罪都是故意犯罪,而甲的后罪是过失犯罪,不符合特别累犯的构成条件。因此,对于甲的后罪,不应当从重处罚。'
  105. 累犯的前罪或者后罪可以是过失犯罪。( )

  106.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累犯的前罪和后罪可以是过失犯罪。因此,本题中的判断是正确的,即B选项“对”。'
  107. 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的行为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预备行为。( )

  108.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为B:错。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题干中所述行为不属于犯罪预备行为,因为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的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因此,该题判断错误。'
  109. 甲杀人后其母主动报案并将甲送至派出所,甲全程未反抗。但因系其母报案,故不构成自首( )

  110.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根据题目描述,甲杀人后其母主动报案并将甲送至派出所,甲全程未反抗。在这种情况下,甲并没有主动投案的意愿和行为,因此不构成自首。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
  111.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112. A:错 B:对

  113. 犯罪人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应当影响刑罚的适用。( )

  114.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犯罪人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可能会影响犯罪人的心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应当直接决定刑罚的适用。在决定刑罚时,应当综合考虑犯罪人的犯罪行为、犯罪性质、犯罪情节、犯罪人的个人情况和悔罪表现等因素,而不仅仅是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因此,是否影响刑罚的适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不能简单地做出判断。'
  115. 犯罪预备行为的构成何罪要结合刑法分则中特定犯罪的实行行为来认定。( )

  116. A:错 B:对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对。犯罪预备行为的构成何罪要结合刑法分则中特定犯罪的实行行为来认定。这句话的意思是犯罪预备行为的定罪要结合刑法分则中特定犯罪的实行行为来确定罪名,即需要依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和特征来判定行为人的犯罪性质和罪名。具体来说,对于犯罪预备行为,需要根据刑法分则中规定的具体犯罪行为来分析其性质和构成要件,以确定罪名和刑罚。因此,答案是B,即犯罪预备行为的构成何罪要结合刑法分则中特定犯罪的实行行为来认定。'
  117. 刑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指导和制约刑事立法活动的原则。( )

  118.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中规定的基本准则,是指导和制约刑事立法、司法、执法的原则。因此,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和制约刑事立法活动的原则。'
  119. 甲为了躲避野猪追咬,闯入乙家,可以成立紧急避险。( )

  120.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在本题中,甲闯入乙家并没有构成紧急避险,因此答案为B:错。'
  121. 甲追杀乙,乙不得已闯入丙家,成立紧急避险,危险源为他人的不法侵害。( )

  122.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在本题中,甲追杀乙的行为不属于他人的不法侵害,因此不能构成紧急避险。'
  123. 犯罪性质相同但犯罪情节不同的,应当同罪同罚。( )

  124.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犯罪性质相同但犯罪情节不同的,不能同罪同罚。犯罪的性质决定了犯罪的严重程度和处罚的轻重,而犯罪情节则是对犯罪行为的具体描述,如犯罪手段、危害结果等。因此,在犯罪性质相同的情况下,犯罪情节的不同会导致罪刑轻重不同,不能简单地同罪同罚。'
  125. 坦白是指犯罪嫌疑人在被动归案后,被依法提起公诉之前或者之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

  126.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A:对。坦白是指在犯罪之后,自动向有关机关交待自己罪行的行为。题干描述的情况符合坦白的定义,因此是正确的。'
  127. 法律认识错误,不可能影响刑事责任的认定。( )

  128. A:对 B:错
    AI参考: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对所实施的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事实认识上,存在着非故意的、不是由于疏忽大意或无法预测的原因而发生的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可能导致罪与非罪的区别,也可能导致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刑事责任的认定。因此,正确答案是B:错。'
  129. 买凶杀人者的买凶行为是故意杀人的教唆行为。( )

  130. A:错 B:对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对。买凶杀人者的买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属于共同犯罪的范畴。因此,买凶行为是故意杀人的教唆行为。'
  131. 犯罪的停止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 )

  132. A:对 B:错
    AI参考:【判断题】犯罪的停止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B)答案是B。犯罪的停止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产生某种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对于间接故意犯罪,由于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因此不存在犯罪的停止形态。所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133. 刑法分则中的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都是以犯罪既遂形态为标准规定的。( )

  134.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错。刑法分则中的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不是以犯罪既遂形态为标准规定的,而是根据犯罪的不同形态(如预备、未遂、中止)分别规定相应的刑事责任。因此,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135.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如果所犯之罪的法定最高刑在3年有期徒刑以下,可以不予追究。( )

  136. A:错 B:对

  137. 成立过失犯罪,也要求行为人具有期待可能性。( )

  138. A:错 B:对
    AI参考:答案是B:对。成立过失犯罪,也要求行为人具有期待可能性。期待可能性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无法期待其选择合法行为,因此可以认为行为人具有违法性。在过失犯罪中,虽然行为人没有故意或过失,但如果存在期待可能性,仍然可以认为其行为具有违法性。因此,判断题目的答案是B,即成立过失犯罪也需要考虑行为人的期待可能性。'
  139. 折中原则是以属人原则为基础,以属地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为补充的原则。( )

  140.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A:对。折中原则是以属人原则为基础,同时结合属地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以一种折中的方式来实现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目标。因此,该判断题表述正确。'
  141. 我国刑法是采用作用分类法对共同犯罪人进行分类的。( )

  142.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对。我国刑法采用的是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为标准对共同犯罪人进行分类的,包括组织犯、实行犯、教唆犯和帮助犯。其中,组织犯是故意领导、策划、指挥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实行犯是犯罪集团中直接实施具体犯罪行为的人;教唆犯是故意教唆他人参加犯罪集团,并以某种犯罪行为实施作为实现其犯罪意图的人;帮助犯是在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时起帮助作用的人。因此,我国刑法是采用作用分类法对共同犯罪人进行分类的,选项A正确。'
  143. 当刑法中同一条款的后段要对前段的内容作出相反、例外或者补充规定时,往往使用但书表述。( )

  144. A:对 B:错
    AI参考:正确答案是A:对。但书表述是刑法中的一种表述方式,通常用于表达前后两段内容之间的对立、例外或者补充关系。当刑法中同一条款的后段要对前段的内容作出相反、例外或者补充规定时,往往使用但书表述。但书表述的使用使得法律条文更加明确、具体,也便于司法实践中的理解和适用。'
  145. 虽然行为人不明知刑法第246条的“侮辱”的规范意义,却认识到自己实施的是“使他人很难堪”的行为时,也能认定行为人具有侮辱的故意。( )

  146. A:错 B:对
    AI参考:正确答案是B:对。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虽然行为人不明知刑法第246条的“侮辱”的规范意义,但只要认识到自己实施的是“使他人很难堪”的行为,就能认定行为人具有侮辱的故意。因此,该判断题为正确选项B。'
  147. 牵连犯的数个主观罪过中必须有一个最终的犯罪目的。( )

  148.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牵连犯是指数个犯罪行为之间具有手段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的牵连关系,在数个主观罪过中必须有一个是最终目的罪过。因此,最终目的罪过是牵连犯的核心要素之一。其他选项都是牵连犯成立的其他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
  149. 属地原则是以犯罪发生地为标准确定刑法空间效力的。( )

  150. A:对 B:错
    AI参考:答案是B:错。属地原则是以领土为标准确定刑法空间效力的,不以犯罪发生地为标准。属地原则是指将犯罪行为实施地、结果地、被告人的住所地的某个或某些区域视为本国领土范围,根据该领土范围确定刑法管辖权的原则。属地原则是目前各国普遍采取的原则,是最传统、最简单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刑法原则之一。属地原则分为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一般属地原则、特别属地原则和以人类或船舶为标准的地域原则。但是犯罪发生地与管辖权的确定关系并没有绝对归属的关系,因而不属于判断题的答案。另外在一般情况下犯罪行为的发生地是属于一个犯罪发生点而非属于多个发生点构成的地点区域。综上分析可知犯罪发生地并非属于确定管辖权的主要因素之一。属地原则是在主权范围内有效力的原则。'

温馨提示支付 ¥2.3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1)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