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休 克:本章节主要介绍休克的概念、病因、分类、发病机制及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5.1休克的概念与分类: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对休克的研究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分别为1.症状描述阶段2.急性循环衰竭的认识阶段3.微循环学说的创立阶段4.细胞分子水平研究阶段。许多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可以引起休克,常见的有:(一)失血与失液(二)创伤(三)烧伤(四)感染(五)过敏(六)心脏功能障碍(七)强烈的神经刺激 引起休克的病因多而复杂,分类方法也有多造。临床上常用的有:1.按病因分类。2.按休克的始动环节分类,我们分别看一下。第一种 按病因分类。按照上述病因将休克分为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及时认识并清除病因。第二种是按休克的始动环节分类尽管引起休克的病因各异,但大多数休克的发生都存在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共同发病学环节。而机体有效循环血量的维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①足够的血容量;②正常的血管舒缩功能能;③正常心泵功能。各种病因均可通过这三个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来影响有效循环血量,使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组织灌流量减少而引起休克。因此,将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心功能障碍这三个因素称为休克的三个始动环节。按此方法一般可将休克分为三类:(一)低血容量性休克(二)血管源性休克(三)心源性休克。将病因与始动环节结合起来进行分类,将更有利于临床对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5.2休克的发病机制(一):关于休克的发生机制,现在尚未完全阐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微循环障碍学说,对休克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学说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共同的发病环节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血液灌流严重不足,导致细胞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以失血性休克为例,根据微循环的变化,将休克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我们先来看第一期微循环缺血期。首先是微循环变化特点,微循环缺血期为休克早期或休克代偿期。此期微循环血液灌流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又称缺血性缺氧期。全身小血管持续收缩或痉挛,尤其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更强烈,使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真毛细血管网血流量减少,血流减慢,血液通过直捷通路和开放的动-静脉吻合支回流,微循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现缺血、缺氧状态。此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和缩血管物质增多。休克早期也叫休克代偿期,上述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大量增加,引起皮肤、腹腔内脏等器官的缺血缺氧,然而对整体却具有一定的代偿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血液重新分布,有利于心脑血供。第二: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动脉血压的维持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1.回心血量增加。2.心排出量增加。3.外周阻力增高休克早期,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加,使皮肤、腹腔内脏微血管收缩,因而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尿量减少;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及外周阻力增加、脉搏细速;由于血液重新分布,脑血流量可以正常,故患者神志清楚;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兴奋,可导致患者烦躁不安。该期血压可骤降(如大失血和心源性休克),也可略降,甚至正常(代偿),但脉压可明显减小,患者脏器血液灌流量明显减少。所以,不能以血压下降与否作为判断早期休克的指标。根据上述症状,结合脉压变小及强烈的致休克病因,及时血压不下降,甚至轻微升高,也考虑为早期休克。此期,若能尽早消除休克的病因,及时补充血容量,解除微血管的痉挛,增加组织血液灌流,可防止休克进一步发展。否则,休克将继续发展进入第二期。
5.3休克的发病机制(二):休克早期也叫休克代偿期,如果在早期不能及时消除休克病因,组织缺血缺氧持续存在,休克将发展进入微循环淤血期。我们先来看一下微循环淤血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微循环的血管自律运动现象首先消失,终末血管床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减轻,血液大量进入真毛细血管网;同时微静脉端血流缓慢,红细胞、血小板聚集,白细胞黏附、贴壁嵌塞,血液黏度增加,引起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使微循环灌多流少、灌大于流,血液淤滞,组织呈淤血缺氧状态。微循环这种变化主要包括两个原因:微血管扩张和血液瘀滞。 此期微循环的淤血和血浆外渗,使循环血量锐减,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此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更为兴奋,组织血液灌流更为减少,组织缺氧更趋严重,形成恶性循环,使休克进一步恶化。当平均动脉血压低于50mmHg时,心脑血管对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作用丧失,导致冠状动脉和脑血管血液灌流量明显减少。休克微循环淤血期,由于循环血量和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因而使动脉血压进行性降低;由于脑供血不足,患者出现神志淡漠甚至昏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使心搏无力,心音低钝,脉搏细速;肾血流严重不足,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皮肤淤血缺氧,出现发绀或花斑。微循环缺血期发展至淤血期后,休克即由代偿期转入失代偿期。如果能针对微循环淤滞,对症治疗,休克仍是可逆的。否则休克将进入微循环衰竭期。我们来看一下休克最后一个阶段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的变化。微循环衰竭期,也叫难治期、DIC期。 此期微血管麻痹性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中可有微血栓形成,血流停止,不灌不流,组织几乎完全不能进行物质交换,甚至可出现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微循环出现这种变化是由于长期严重的酸中毒、大量NO和局部代谢产物的释放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的损伤,均可使微循环衰竭,导致微血管麻痹性扩张或DIC的形成。微循环的无复流及微血栓形成,导致全身器官的低灌流,内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溶酶体酶的释放以及细胞因子、活性氧的大量生成,造成组织器官和细胞功能的损伤,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本期休克病情危重,患者濒临死亡,临床表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循环衰竭;并发DIC;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5.4休克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休克时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会导致出现什么变化?各重要生命器官又会出现哪些损伤变化呢? 休克时物质代谢变化一般表现为氧耗减少,糖酵解加强,糖原、脂肪和蛋白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弱。休克过程中机体因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高,所需氧耗量增大而导致组织氧债增大。休克时,由于ATP生成减少,引发细胞水肿,细胞外K+增高,使细胞跨膜电位降低,细胞内Ca2+增多,导致钙超载和细胞死亡。休克时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休克早期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休克晚期可发生呼吸性酸中毒。休克过程中由于微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常引起肺、肾、肝、胃肠、心、脑等器官受损,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多器官衰竭。肺是休克时最常累及的器官,其发生率可高达83%~100%。在休克早期,创伤、出血和感染等剌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通气过度,可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随着休克的进展,可出现以动脉血氧分压进行性下降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休克时肾脏是最易受损的器官之一。休克患者常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胃肠道也是休克时易受损害的器官之一。休克早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机体因代偿而进行血液重新分布使胃肠道最早发生缺血和酸中毒,继而引起肠壁淤血水肿、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运动减弱、黏膜糜烂甚至形成溃疡。休克引起肝功能障碍常继发于肺、肾功能障碍之后,但有时也可最先发生。休克时由于肝缺血、淤血和DIC等原因,引起肝脏损害,导致肝功能障碍。在感染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如若发生了严重的肝损伤,患者死亡率几乎可达100%,除心源性休克伴有原发性心功能障碍外,其他类型休克早期,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能保证冠状动脉血液供应,因而心泵功能一般不受严重影响。随着休克的发展,可发生心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持续时间越久,心功能障碍也越严重。脑也是一样。休克早期,由于血液重新分配和脑血流的自身调节,保证了脑的血液供应,除因应激引起的烦躁不安外,无明显的脑功能障碍。随着休克的发展,动脉血压严重降低及脑内DIC形成使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一系列神经功能损害,患者出现神志淡漠,甚至昏迷。休克严重时,可同时或先后引起多个器官功能受损,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MODS发生时各器官罹患几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肺肝肾胃肠道心。
[单选题]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血压均下降
尿少或无
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
答案:血压均下降
[单选题]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强烈抑制
先抑制后兴奋
改变不明显
强烈兴奋
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单选题]休克早期“自身输血”作用主要是指
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缺血缺氧,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单选题]内毒素导致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引起大量动—静脉短路开放
直接损害心肌


诱导NO和其他扩张血管物质产生
提高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刺激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单选题]各类休克早期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




[单选题]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维持不包括以下哪个原因 ?
自身输液
外周阻力增高
自身输血
心肌收缩力增强
尿量增加[单选题]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
不灌不流
少灌多流
多灌多流
多灌少流
少灌少流[单选题]休克时儿茶酚胺通过α-受体的作用是 ?
在各个器官引起同样程度的缺血缺氧
只在休克早期存在
是早期组织缺血的主要机制,并具有代偿意义
可引起动静脉吻合支大量收缩
在各期都是发病的主导环节,必须阻断之[单选题]剧烈疼痛可引起 ?
神经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单选题]严重腹泻可引起 ?
心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多选题]休克早期的临床症状包括 ?
面色苍白、四肢湿冷
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
尿量减少
神志清楚[判断题]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快速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5%-30%即可引起休克。

[判断题]微循环学说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共同的发病环节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血液灌流严重不足,导致细胞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判断题]休克时因机体的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高,可以使得氧债增大,说明组织缺氧。

[判断题]休克严重时,可同时或者先后引起多个器官功能受损,导致MODS的发生。

温馨提示支付 ¥1.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0)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