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原子结构:本章的重点是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以及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首先应把注意力集中于弄清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属性,清楚对氢原子和类氢离子的核外单电子进行量子力学处理基本方法中涉及的概念和意义。在弄清上述概念的基础上,要掌握四个量子数、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以及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正确认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7.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爱因斯坦发现的光电效应证明了微观粒子具有粒子性的特征,电子的衍射现象的发现证明了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的特征。根据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特征,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即在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时,不可能同时确定其位置和速度。因此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只能用统计学的概率来描述。
7.2卢瑟福和波尔的原子模型: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是空心的,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只占原子很小一部分,纠正了道尔顿的实心原子结构模型的错误,但其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把电子看成像宏观物体的行星围绕太阳一样绕核旋转是错误的,也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是带状光谱的这一特征。波尔的氢原子模型是在普朗特提出的量子学说基础上,提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轨道半径和能量是量子化的,可以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征,但其把核外电子的运动限定在定态,没有认识到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波动性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半量子化的理论,该理论也不能解释原子在外加磁场条件下和复杂原子的光谱现象。
7.3薛定谔方程及四个量子数:薛定谔在量子力学发展的基础上,并根据电子这一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运动特征,建立了薛定谔方程。为使薛定谔方程有合理的解,需要引入3个量子数(n,l,m),这3个量子数按照各自的取值规则对应的薛定谔方程的一个解,就称之为核外电子运动的一个原子轨道。为表示一个原子轨道中允许有2种不同的电子运动状态,引入了第4个量子数ms。
[单选题]下列离子属于18+2电子构型的是
Hg2+
Pb2+
Fe2+
Na+ 
答案:Pb2+
[单选题]下列物质中,离子极化作用最弱的是
AlCl3
SiCl4
NaCl
MgCl2[单选题]下列叙述中最符合Pauli(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是
需用四个不同的量子数来描述原子中的每一个电子
充满一个电子层需要8个电子
在原子中,不能有两个电子具有一组相同的量子数
电子之间存在着斥力[单选题]氢原子中3s、3p、3d、4s轨道能量高低的情况为
3s< 3p< 3d< 4s
3s = 3p = 3d< 4s
3s = 3p = 3d = 4s
3s< 3p< 4s < 3d   [判断题]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故其电子亲和能也最大

[判断题]同一电子层的3个p轨道的能量形状大小都相同,不同的是在空间的取向

温馨提示支付 ¥1.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0)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