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测试
1.对于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去回报,而不是伤害,是社会规范的什么原因( )。
A:集体主义规范
B:社会责任规范
C:互惠规范
D:利他规范

答案:C
2.当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时间越长,这种现象叫做( )。
A:评价恐惧
B:责任扩散
C:旁观者效应
D:去个体化
3.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 )。
A:外貌有吸引力或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B: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C: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D: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4.利他行为是指( )。
A:一种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
B: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C: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
D:一种自觉自愿、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
5.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提供助人行为受到( )影响。
A:情绪情感
B:外部奖赏
C:内部奖赏
D:旁观者效应
6.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有( )
A:旁观者效应
B:相似性
C:时间压力
D:榜样作用
7.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三种主要的社会规范有( )
A:互惠规范
B:集体主义规范
C:社会公平规范
D:社会责任规范
8.建立更宽泛的社会认同,能够提高人们的助人意愿。( )
A:错 B:对 9.求助者在场是唤起利他行为的必要条件之一。( )
A:错 B:对 10.利他行为是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 )
A:错 B:对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文天祥重视国家超过自己的生命,这表明了他对国家态度的( )。
A:外显度
B:深度 C:强度 D:向中度 2.根据科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理论,( )是态度形成的开始阶段。
A:顺从 B:产生动机
C:认同 D:内化 3.情感成分是态度的关键。( )
A:对 B:错 4.减少认知失调方法中的增加认知是指增加可能的选择来减少认知失调。( )
A:对 B:错 5.人们对沟通者的喜好程度影响着态度改变,其中沟通者的( )会影响听众的喜好程度。
A:相似性
B:专业性
C:外表吸引力
D:可爱度
1.过去经验中有关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是( )。
A:态度
B:刻板印象
C:归因
D:图式
2.刻板印象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是( )。
A:种族刻板印象
B:地域刻板印象
C:职业刻板印象
D:性别刻板印象
3.地域和种族刻板印象是一样的。( )
A:错 B:对 4.那些教师期望绩效良好的学生比教师对那些没有良好期望的学生确实表现得要好,这种现象被称为( )。
A:教师期望理论
B:自我实现的预言
C:皮格马利翁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5.( )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A:定势
B:歧视
C:定型
D:偏见

温馨提示支付 ¥3.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18)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