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事上磨练: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大多数道理,但实践起来却很难,或者不去实践,这就是知行分离的体现。“知”需要“行”来展现,才是真知。知行合一就是要不欺本心着实去做事。出现一个善的念头,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就如王阳明先生所说的“一念发动即是行”。4.1为什么要讲知行合一: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是“实然”,他提倡知行合一是“应然”,知行合一的原因是“本然”。所谓“实然”就是实际、现实的情况,针对实际提出的,知行分离以及言行分离的情况,为补偏救弊提出知行合一。“知”赶不上“行”,就是拖延症。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是对症下药,针对人们的主要问题是“知行分离”。把知行合一这件事,和其众多的解释分离开来。阳明心学有着非常务实的精神,实现了对言语层面的超越。
4.2知行合一是本来的样子:本然,简单来说就是指事物的原本样子。无论从本源还是发育上看,“知行”应当是“合一并进”。人们知行合一,获得某种技能正是他的一种本然。人们知行合一的本然,表现在技能的习得方面,人的本心方面。 知行合一本体容易被私欲隔断。找到“本心”,自然能知能行。“知”如果没有“行”来展现,就不是真知,真的知是要“本心之明”。知行并进而收合一之功,知与行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
4.3知行合一重在伦理道德:知行合一的应然,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知行合一重在伦理道德。知行合一的基本意思:不欺本心着实去做事。不欺本心,保持本心之明。“良知”是人本身就有的,不需要考虑就能知道的。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在个人活动与道德实践活动上的作用是最大的。“知”应该选择“善”。在“行”的方面也要选择“善。”作为一种操作办法、修养功夫的知行合一,目标是存天理,去私欲。
4.4分分合合下功夫:知行合一命题:“知难行易、“知易行难”是从困难、容易角度,把知行分开来讲。“知先行后”、“知后行先,”强调行动的果敢和坚决。“边行边知”也是要提倡先去行。“知多行少”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知少行多”容易忙忙碌碌、一事无成。“知小行大”会打肿脸充胖子,夸大自己的能量,步子迈的太大,最终结果还是拖累自己。“知浅行大”表现就是妄自尊大,故作高深。
4.5道德之行在起心动念:“孝”字,论心不论事。真正的“孝”道,是由孝心所发出的孝行。这也是孝道中,知行合一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尽孝方面,也包括神情、脸色等。阳明先生讲过: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意为:知行合一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念头往往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时候发出了一个善的念头,就是一个好的开始。道德的“行”也包括念头,除了对别人之外,也是对自己。道德行为必须真诚,可以感染更多的人心向善。道德行为的作假,即遮蔽了良知。
[单选题]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是一种( )。

选项:[应然, 实然, 本然, 当然]
[单选题]阳明先生提倡知行合一,是一种( )。

选项:[当然, 应然, 本然, 实然]
[单选题]知行合一的原因,是一种( )。

选项:[本然, 应然, 当然, 实然]
[单选题]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他是为了补偏救弊。因为有的人有时会把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

选项:[对, 错]
[单选题]王阳明认为下列哪一种人更容易接受新知?

选项:[知识程度高,见识广的人, 良知的明白,没有被遮蔽的人, 知识程度低,但是见识广阔的人, 没有读过书,粗暴野蛮的人]

温馨提示支付 ¥3.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0)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