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结构建构主义:结构建构主义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共有知识”。这些共有知识,被温特界定为国际体系的“观念分配结构”,被视为国际体系结构的本质。12.1结构建构主义(一):结构建构主义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共有知识”。这些共有知识,被温特界定为国际体系的“观念分配结构”,被视为国际体系结构的本质。结构建构主义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假定:国家行为体建构假定;观念结构假定;可实证假定;建构关系假定。首先,结构建构主义假定,国家是被建构起来的国际行为体。温特认为,国家主要是经由国家内部各要素建构起来的、具有主动行为能力(建构主义称之为具有“施动性”——agency)和内在利益动机的、单一的行为体,也是国际政治的主导行为体。 温特借鉴了基本行为体“人”被建构为行为体的三个要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家行为体”的建构。“人”作为基本的行为体,是由三个要素内构而成的:人的单一整体性、人的主动行为观念、人的内在利益动机。那么,国家具备这三个基本的内在构成要素吗?温特认为,国家虽然是由很多人组合而成的“组合实体”,但是,国家中的很多个人,通过互动,会产生关于国家是一个包含诸多个体的“团体自我”这样一种共有观念,这种共有观念使得国家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单一整体。不仅如此,构成国家的很多个人的互动,尤其是国家精英的互动,可以产生关于国家特性和内外政策的集体共识,这些集体共识可以通过一些正式的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合法化,将集体共识转变为国家观念和国家意志,从而使得单个国内成员的意图正式转化为国家整体的意图,使得个人作为国家整体的一部分而思考和行动。这样,个人不仅成为了整体的一部分,也使得作为整体的国家真正有了自己的主动行为观念和行为意图,即具有了“施动性”( agency)。具有了主动行为观念的实体还不足以产生实际的行动,所以不一定会成为行为体。因为,有了行为观念以后,如果没有利益动机配合,行为观念可能仅仅是“想想而已”,不一定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实体也不能真正表现为行为体。那么,作为组合实体的国家,具有自己的真实利益动机吗?温特认为,具有单一整体性和团体施动性的国家,有自己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国家的生存、独立、经济财富和集体自尊四种客观利益。这种利益是利己的,但是可变的,随着国家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具备了这些基本要素,国家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动机的单一行为体”了。这意味着,国家是自行组织、自我均衡的行为体,具有内在的身份和利益,不依赖于其他国家的存在而存在,自己就可以组织起来并得以生存。这使得国家可以成为国际政治的行为体。
12.2结构建构主义(二):温特提出了自己的核心假设:无政府文化建构了国家身份,从而决定了国家的利益和行为。温特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证了他的假设:一是国家互动建构共有知识和无政府文化;二是无政府文化作为国际体系的观念结构,建构了国家身份,从而决定了国家的利益和行为。第一,国家互动建构无政府文化。温特认为,国家通过互动可以建构起来两大类共有知识,一类是“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另一类是“集体知识(collective knowledge)”。两类共有知识或曰观念结构,是是建构过程不同阶段的产物。最初,国家通过彼此的社会交流和互动,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产生共识。共识产生的最初标志是,参加互动的国家,基于某种考虑,都认为或同意某一问题或命题,例如“国家应该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承担责任”这一命题,是对的,而且,每一个国家都知道其他国家都知道自己和别的国家都认为这一问题或命题是对的,以此类推。这时候,这一问题或命题的正确性,依赖于所有参与互动的国家,支撑这一共同信念的考虑没有变化,一旦国家的考虑改变了,不在接受这一共同信念,他们的共识也就不存在了。这时候,国家之间的共识是依赖于某一种具体的“情境”或具体条件而存在的,这种情境或条件可以是世界形势所迫导致的共同理解,也可以是国家彼此的某种关系或谅解使然,等等。当国家之间的共识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时,即处于一种需要依靠大家的共同考虑和共同信念来支撑的状态时,我们就称之为“共同知识”,或者说,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构了“共同知识”。温特认为,共同知识是处于互动层面的共有知识结构,可以被看做一种“微观结构”。温特认为,国家通过交流和互动建构起来的共同知识,就是一种“无政府文化”。表面上看,无政府表现为国家完全自治,没有中央政府。但实际上是国家通过交流和互动建构起来的共同知识的外在表现。如果国家经过交流和互动形成的共同知识是“彼此认为对方可以自治”,那么,其结果就是没有中央政府,表现为无政府。共同知识是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温特称这种共同知识为“无政府文化”。无政府文化分为三种: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康德文化。如果国家通过互动和交流建构的共同知识是:国家既可以自治,也可以被消灭,即自治的国家彼此是互不承认生存权的敌人,那么,国际体系就处于一种暂时的或曰动态的“霍布斯文化状态”,即国家处于彼此为战的无限制状态。如果国家建构的共同知识是:国家既可以自
12.3结构建构主义(三):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理论引导了一个全新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向,自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评论。我们先看对他的正面评价。首先,结构建构主义理论深化了人们对国际政治的理解。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理论,借助社会建构主义方法分析国际政治,强调国际体系和国际现象的社会性和构成性,大大深化和细化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建构主义学者所作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把一些人们作为背景知识加以确认和使用的、平时很少质疑的“稳定事实”拿出来重新讨论,发掘其形成的机制和变化原因。这对深化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迅速兴盛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结构建构主义抛弃了主观建构主义的纯粹诠释方法,使得建构主义理论更易理解和把握。温特采用常规科学的研究方法配合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抛弃纯粹文本解读和语言分析等那些晦涩难懂、捉摸不定的主观建构主义分析模式,提出可以“观察”的理论概念,建立可以证伪的理论命题,使建构主义研究更加易于把握,这种做法取得了巨大成功。至少对于崇尚科学精神和硬科学理论的美国学术界而言,结构建构主义更容易接受。第三,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理论文献丰富、逻辑严密。在系统、仔细地梳理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是温特建构主义理论的一大特色。温特的理论使用了大量的分析工具,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详实地回顾和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澄清理论推理的逻辑细节,使得自己的分析论证经得起推敲。通读《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全书,这一点几乎可以贯穿始终。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几乎是自沃尔兹的《人,国家与战争》以来,文献梳理最翔实、最丰富的一部著作,也是通过翔实丰富的文献梳理来展开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论分析的一部著作。温特的这种系统化的努力,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建构主义增色不少。他雄辩地证明,建构主义不像批评者所说得那样,还仅仅是一种研究纲领,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温特结构建构主义的研究,使得建构主义越来越成为一个成型的理论。
[单选题]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和知识是:
通过遗传的来的。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建构起来的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建构起来的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分歧而形成的
答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建构起来的
[多选题]结构建构主义的核心假设包括:
国家身份决定了国家的利益和行为
无政府文化建构了国家身份
无政府文化是可以互证的
无政府文化是客观的[判断题]社会建构的知识具有相对客观性。

[判断题]结构建构主义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国家之间的“共有知识”。

[判断题]温特将无政府文化分为三种: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儒家文化。

[判断题]共识产生的标志是,参加互动的国家都同意某一命题是对的。

[判断题]洛克文化状态是指国家处于敌对和战争的状态。

[判断题]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理论引导了一个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取向。

[判断题]《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引用率最高的一部理论著作。

[判断题]在系统梳理文献基础上进行严密推理是温特建构主义的特色。

温馨提示支付 ¥1.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0)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