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从苏轼说生死体验与态度:说西湖,更必然说到苏轼。讲西湖生死学,当然也必须讲到苏轼的生死体验。苏轼不仅是诗意西湖的缔造者,而且其在人生态度、人生精神、人生体验、死亡准备等多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生死学阅读的典范。本章以苏轼的人生经历和生死体验为切入点,通过对苏轼在杭州对西湖的改造、苏轼的婚姻生活、兄弟父子情谊以及面对死亡的态度,展现真实人生应有的生命态度。5.1苏轼与诗意西湖缔造者:苏轼一生中两次到杭州为官,其中第二次是出任杭州太守。这次苏轼在杭州一共呆了三年,这三年是苏轼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期,他也把杭州当成了第二故乡。对于西湖来说,苏轼最关键的作用是让西湖成型。苏轼在杭州前后呆的时间并不算长,却给杭州人民留下了优美的诗文佳句,留下了一条南北成通途的幸福大堤,和一座三潭印月岛。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苏轼改变了一座城市,让杭州成为一座宜人的诗意城市。
5.2苏轼的人生地图与人生精神:从生死学视角来概括苏轼的人生经历与人生精神,可以用“漂泊的人”和“旷达的人”来描述。苏轼的人生地图,见证了他的仕途起落,也见证了他的生活悲喜。他的一生如梦如幻,际遇起伏。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刻画了一幅空前绝后的人生地图。他也曾位极人臣,光彩夺目,他也曾壮志难酬,流放海外,然而无论荣辱贵贱,他皆已处变不惊。一颗平常心,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位将诗和远方过成生活的人,苏轼特别富有生活的情趣,特别善于发现并创造生活的趣味。这种情趣与趣味并不因其或多或少的通俗格调而走向庸俗,相反,苏轼巧妙地将高雅的情趣与通俗的面目统一在一起,所以苏轼在世人与后人眼中,永远都是一个雅俗共赏的知识分子。
5.3婚姻与家庭:生死之爱的多种样子:在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始终都有心爱的女人陪着她。这样让苏轼的生命呈现出了温暖多情的色彩。苏轼一生中,先后有三位夫人,都姓王,分别叫王弗、王闰之、王朝云。通过梳理和解读苏轼为三位夫人所写的悼亡词和纪念诗作,特别展开了中国文化中生死之间的情意感通的独特生死文化。明白了生死之际的这种死者与生者“深情厚意”的直接相感所具有的精神意义,就可以真正彻通幽明之际,领会死生之道。
5.4父子与兄弟:千里共婵娟的人伦之情:对于豁达豪放而又极重感情的苏轼来说,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创作源泉。除了妻子和孩子之外,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间的同胞之情,也同样感人至深。由苏轼苏辙的兄弟情谊,进而阐释了中国传统的“五伦”文化中兄弟之伦的生命意涵。同时,苏轼“一门三文豪”可以说是奇迹,历史罕见。不过,更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是“苏门教育”所蕴含的生命成长之道。无论是苏洵的自我教育,还是他的教子之道,都充分彰显了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引领生命的传统家庭生命教育之道。
5.5好死与死亡准备:止于不可不止:死亡是人生的终极可能性。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其实也是一个人人生观念的一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从生死来说,尽管苏轼未能实现“无疾而终”的自然死亡,但在直面死亡过程中所展现的坦然态度和豁达心态,以及对后事的清晰交待,临终时亲人和朋友的陪伴,其死是没有遗憾的“善终”。而苏轼对死亡的准备和直面,对于我们现代人如何去准备自己的死亡而提高死亡品质、获得善终,也具有非常积极的启发意义。以此为切入点,特别阐释了现代社会死亡准备中的一些新观念,诸如生前预嘱、生前遗嘱、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等。
[判断题]安宁疗护的核心内容,是医务人员和照顾者对终末期病人所提供的一套缓和医疗服务,根本上说,它要解决的并不是疾病的治愈问题,也不是病人生命的延长问题,而是病人生命质量的提高问题。


答案:对
[单选题]苏轼第一次来到杭州上任,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太过于激进,任杭州( )。
通判
太守
县令
刺史[单选题]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上任,是因为司马光的旧派,出任杭州( )。
县令
太守
刺史
通判[判断题]在安宁疗护的理念中,更多的是强调自然法则,既不加速、不加工、不延后也不等待死亡。

[判断题]安宁疗护是让病人“安乐活”,而非“安乐死”,以实现“生死两无憾”的理想。

温馨提示支付 ¥1.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0)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