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学之道——大学的历史启示:大学, 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坚守和平的堡垒,重温大学的历史,走近大学的精神,中外大学的历史发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10.1大学是培养文明、宣扬理性的场所: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赢得全德意志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只有教育的改造,才能优化国民,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纳税能力,更多的理性,更多的忠诚,更少的犯罪,更好的官员。
10.2大学是抑制物欲、提升精神的机构:凡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核心是内在的文化,即一种超越性的观念体系,这个观念体系,给个体以普遍的规则认同,终极的精神归宿,由此凝聚为社会群体。这种文化信念,让人们从现实的困难中看到希望,在当下的痛苦中得到解脱,在本能的欲望上得到约束,在实际的行动中获得智慧,在成功的快乐里得到升华。
10.3大学是伦理教化、文化传承的支点:在世界古老的文明当中,有的已经夭折;有的发生了断裂;只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保持了历史延续性。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一个文化核心,不断维持着它的生命。
10.4大学是民族觉醒、民智开启的先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方式与传统宗教、伦理教化难以协调,甚至背道而驰。 技能教育只是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职业技能以及制度规范,却不能对全体公民进行深层的文明教化,不能给人们心灵信仰、文化修养。 只有大学才可以完成这样的使命。
10.5大学是国家崛起、时代发展的动力:抗日战争时期,通往境外的陆海交通被封锁,物质生活极端贫乏,物价飞涨,师生们生活水平每况愈下。但人们精神十分饱满。教授们教的认真,学生学的努力,以此警告敌人,中国的文化不是其飞机大炮可以摧毁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样可以造就了一大批科学文化大师。
[判断题]历史告诉我们: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反之,学术幼稚和智识蒙昧的民族,没有不贫弱的。


答案:对
[判断题]诗人杜甫在诗中说到: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判断题]新民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需要“淬历其本有而新之”,“采补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不可。

[判断题]技能教育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职业技能以及制度规范,能对全体公民进行深层的文明教化,带给人们心灵信仰、文化修养。

[判断题]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推行董仲舒的主张,尊博士,设太学,王霸兼施,教化百姓。 

[判断题]中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普遍实现了政教分离,学校教育与宗教教化分离,教会失去了特权。

[单选题]到了( ),科举制度被取消,一是因为科举方式本身与整个社会结构一样陈腐和僵化,二因为科举体系的文化内涵受到日益旺盛的西方现代文化的挑战。
清朝初期
清朝末年
明朝末年
明朝初期[单选题]在每个文明体系都有一个高居于世俗生活之上殿堂,为人间设立规则,树立权威,提示道理,因而得到广泛的( )。
文化认同
文明认同

自觉认同
自我认同[单选题]秦始皇用( )手段统一了中国,以严刑峻法维持统治,企图开万世基业。
佛家
法家
儒家

道家[多选题]在抗战爆发之后,我国大批高校被迫内迁。 1937年平津沦陷,流亡中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在教育部的主持下,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春天,临时大学迁往大西南,于是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在中国的大西南,诞生了闻名于世的西南联合大学。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温馨提示支付 ¥1.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0)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