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写篆书:篆书起源于甲骨文等古代象形文字,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籀文(金文)、六国文字(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到了清代,名家辈出,对后世影响巨大。5.1篆书经典: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画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秦始皇大统后, 统称为小篆 ,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5.2篆书笔法:由于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就小篆而言,只有直、弧两种笔法。直画包括横画、竖画和斜画,由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阶段来完成,写法应当自然径直、平稳劲健。弧画在书写的过程中也分为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阶段,也是按照“逆入平出”的方式书写,婉转圆通、舒畅流美。小篆的弧画变化多,难度大,要根据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转折处注意调整好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势插入,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5.3小篆的结构规律:小篆的结构是从大篆演变而来,但小篆比大篆更有规律性,符合现代审美意识。掌握小篆的结构规律是写好篆书的重要环节。小篆字体均衡对称、上密下疏、疏密匀称、圆转流畅、字形长方,书风高古奇诡,典雅庄重。
5.4篆书章法:本章着重以《峄山碑》为例,梳理小篆书写的几个关键问题及注意事项,并尝试着用篆书来书写一幅作品。《峄山碑》亦称《峄山刻石》、《峄山铭》,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结体对称均衡,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首重用笔,妙在用锋。小篆的章法,与楷书、隶书比较接近。唐以前至秦代,平正整齐,横竖成行,行距、间距一致,给人一种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清代以后,章法上成横式排列,左右字距紧凑,上下字距宽松,给人以整齐美。此种章法至今盛行。
[单选题]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字形整饬规范的字体,叫做秦篆。秦始皇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这就是"( )"。
行同伦
文字狱
车同轨
书同文
答案:书同文
[单选题]从用笔上看,甲骨文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 )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
楷书
篆刻
草书
隶书[单选题]大篆主要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 )”。大篆流传至今可见的因多是金属器皿上的文字,因此也叫金文。
甲骨文
籀文
石鼓文
契文[判断题]小篆笔画的基本审美特征是圆劲婉通。( )

[判断题]小篆的基本笔法可以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

[多选题]小篆的字形在在“书同文”过程中,对( )都予以固定化。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形成了小篆独特而优美的字形。
用笔
字形
笔顺
偏旁[判断题]小篆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结构的形式美。( )

[多选题]《峄山碑》亦称( )。
《峄山铭》
《元摹峄山秦篆碑》
《峄山碑刻》
《峄山刻石》[单选题]临习《峄山碑》,最好用( )笔为佳。
短锋硬毫
纯羊毫
长峰羊毫
大狼毫[判断题]《峄山碑》碑阳的字多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碑阴的字则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 )

温馨提示支付 ¥1.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0) dxwkbang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