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更新:追求国家统一,是先秦时代诸子的理想和社会的趋势,到了秦汉,变成了制度化的现实。汉武帝开启了经典形态的大一统文明模式。三国魏晋时期,天下纷乱,儒家的独尊地位风雨飘摇,玄学得以兴起。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变革,逐渐形成儒、道、佛三家互补的基本格局。儒道佛三家的融会贯通,促发了宋明理学与心学的形成。朱熹学说与阳明心学虽然意趣主张大不相同,但都旨在修己安人和谐天下的孜孜追求,可谓殊途同道,皆为圣人。5.1大一统文明模式的形成:汉武帝开启了经典形态的大一统文明模式,主要特质是专制主义政治、小农经济和儒家纲常伦理三位一体。
5.2魏晋风度:汉末魏晋,在精神层面上,玄学思辨大放异彩;在现实社会中,英雄与名士影响巨大,其群体风貌迥于前代,所谓“英雄能本色,名士自风流”。风采特异、自成一派的魏晋风度,既是士人们抗争乱世、宣泄内心压抑与苦闷的无奈之举,也往往是避祸求生的非常手段。魏晋风度开启了儒道互补的新的精神格局,影响可谓相当深远。
5.3三教合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变革,逐渐形成儒、道、佛三家互补的基本格局,最终确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史称“三教合流”或“三教合一”。在关注现世人生哲学的基点上,儒道佛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发展。“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传统主流的修行处世之道。
5.4朱熹与理学: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思想上强调“天下只有一个理”,要求人们绝对遵守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实践上将儒学普及化和通俗化,构建了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自南宋末期起,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学说,成为显学,流行数百年而不衰。
5.5王阳明与心学:心学,即所谓良知之学,认为心为宇宙的本原,生命的意义在于“明本心”、“致良知”。心学的奠基者是南宋的陆九渊,集大成者是明代的王阳明。王阳明心学体系最重要的内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理论的阐发,“心即理”是大道本原,“知行合一”是实践过程,“致良知”是根本目的,三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单选题]西周初年,有位著名人物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设计出了礼乐制度,事实上极大影响了尔后中国文明的伦理化发展方向。这位人物是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
姜子牙
答案:周公
[单选题]为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打击可能坐大的政治势力,汉武帝规定:凡在藩国任职的官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此规定就是所谓的
“均输平准”
“算缗告缗”
“左官之律”
“附益之法”[单选题]自秦汉以后,统一被认为是合乎常理的;分裂则被认为是反常的。汉代一位皇帝开启了经典形态的大一统文明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质是专制主义政治、小农经济和儒家纲常伦理三位一体
汉文帝刘恒
汉武帝刘彻
汉景帝刘启
汉高祖刘邦[单选题]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中,真正卓尔不群的名士是
刘伶
向秀
嵇康
阮籍[单选题]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禅宗、净土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等众多门派。自唐以来,中土佛教门派中势力最大的是
法相宗
禅宗
华严宗
净土宗[单选题]林语堂先生在一本书中写道:“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是颇为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这本书是
《生活的艺术》
《苏东坡传》
《吾国与吾民》
《京华烟云》[单选题]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正是古人对三教互补意蕴的凝练概括。此三教是指
儒道墨
儒道法
儒道佛
儒玄佛[单选题]理学,又名道学,形成于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它的中心观念是是“理”,认为“理”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本原,用“天理”之说把儒家道德神化。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周敦颐
程颢
朱熹
程颐[单选题]心学,即所谓良知之学,认为心为宇宙的本原,生命的意义在于“明本心”、“致良知”。心学的奠基者是南宋的
程颐
周敦颐
陆九渊
王阳明[单选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之语出自
陆九渊
朱熹
王阳明
程颐

温馨提示支付 ¥1.00 元后可查看付费内容,请先翻页预览!
点赞(0) dxwkbang
返回
顶部